科研产出
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油菜若干性状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以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宁杂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油菜植株性状、经济性状、产量结构及千粒重和含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单株有效结角数、二次分枝对产量的贡献率等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分枝点高度、千粒重、含油率、主轴对产量的贡献率等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因此,杂交油菜种植密度过低,植株高大,二次分枝增多,其产量贡献率占单株产量的1/4~1/3,在充分发挥杂交油菜单株生产潜力的同时,千粒重和含油率下降,从而影响杂交油菜籽粒的商品性。在大面积生产上,杂交油菜的种植密度以8000株/亩左右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飞虱生物型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昆虫知识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在褐飞虱生物型监测中 ,由于鉴定品种及监测方法的不统一 ,使结果有出入 ,作者建议在对生物型 1进行监测时 ,鉴定品种应选用Mudgo[5] 。飞虱种群生物型的监测 ,宜以苗鉴定法为主 ,生存率测定法作参考。飞虱个体生物型测定以生存率法为主 ,苗鉴法为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果树设施栽培现状与发展对策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江苏省近年来果树设施栽培有较大发展,栽培树种有草莓、葡萄、桃的果树.但生产中仍存面积不大、品种结构不合理、设施结构差、栽培技术不到位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江苏省果树设施栽培的发展方向和相应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状的遗传研究
《棉花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 Bt基因抗虫棉新棉 33B和 GK- 1 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抗虫棉株系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86.8%、75 .1 % ,对照 TM- 1、泗棉 3号、苏棉 1 2号三个常规品种 (系 )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1 0 .9%、1 3.9%、9.2 %。转 Bt基因抗虫棉的杂种一代能明显延缓棉铃虫的发育进程。饲喂新棉 33B、GK- 1 2与常规品种 (系 )的杂种一代 72 h后 ,存活幼虫以1龄虫为主 ,分别占 92 .4%、85 .1 % ,并有少量 2龄幼虫。而同批次对照苏棉 1 2号和泗棉 3号以 2龄虫为主 ,分别占 89.6%、86.8% ,并有少量的 3龄虫出现。以抗虫棉与常规棉杂种 F1叶片饲喂棉铃虫 ,其发育进度较取食对照品种的延缓 1个龄期。转 Bt基因抗虫棉抗虫性状的遗传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 Bt基因是以单一位点的方式整合到棉花基因组 ,不存在多位点的整合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酸化剂对肉鸡肠道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
《饲料工业 》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健康AA肉鸡500羽随机分为5组,研究了富马酸和乳酸宝对肉鸡肠道微生物数量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0.125%的富马酸,21日龄肉鸡空肠和盲肠中大肠杆菌数量分别比对照组显著下降10.03%和4.14%(P<0.05),乳酸杆菌分别增加19.3%(P<0.05)和1.25%(P>0.05),42日龄肉鸡空肠和盲肠中大肠杆菌数量分别下降3.39%和4.56%(P<0.05),乳酸杆菌数量增加0.88%和0.9%(P>0.05)。添加3种水平的乳酸宝分别使21日龄肉鸡空肠和盲肠中大肠杆菌数量减少14.3%~22.5%和7.52%~20.0%,乳酸杆菌数量增加10.7%~26.4%和1.71%~7.98%;使42日龄肉鸡空肠和盲肠内大肠杆菌数量减少3.6%~7.68%和11.7%~18.5%,乳酸杆菌数量分别增加1.01%~5.78%和3.74%~12.6%。其中无论从对肉鸡肠道有害菌群的抑制和对有益菌群的增殖作用看,酸化剂均有较明显的效果,乳酸宝的效果优于富马酸,且乳酸宝的效果随其添加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新品种春旨的选育
《中国果树 》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春旭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于1988年以春香为母本,波兰引进草莓品种为父本杂交育成的草梅新品种.经多年、多点观察和试验示范,该品种表现为植株耐扫盲生和耐旱性较强,匍匐茎苗发生数量多,花序抽生和连续能力强,花蕾和幼果较耐低温,早期产量高,果实较大且品质优,较抗白粉病等特点,适于长江流域普通塑料大棚和淮北地区日光温室等棚室条件下促成栽培.该品种于2000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现已在14个省(市)引种栽培500万株,约60hm^2(公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