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97条记录
黄色灯防治害虫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植物保护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色灯防治害虫的原理是利用蛾类昆虫对绿黄波段(500~590nm)光敏感的特性,通过干扰蛾类害虫的日节律达到降低其种群密度的目的。本文简述了黄色灯防治技术在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状况、黄色灯防治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黄色灯在防治蛾类害虫过程中对植物生理的影响,分析了黄色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未来黄色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视觉色素 黄色灯 害虫 物理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蛀螟为害青茄的初报

植物保护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年8月在河南新乡发现田间种植的青茄受桃蛀螟为害,为该虫在茄子上为害的首次报道。本文简要描述其为害特点以及生活习性,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复杂生境下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提供重要基础。

关键词: 桃蛀螟 青茄 为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及减少籽粒中DON毒素积累的效果

植物保护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减少小麦籽粒中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积累的效果,于大田人工接菌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试验,并于收获期测定了不同药剂处理的小麦籽粒中DON毒素含量。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方式下,50%多菌灵WP,30%多·酮SC,25%戊唑醇WP,25%氰烯菌酯SC和70%甲基硫菌灵WP处理中,除先喷药后接菌条件下25%戊唑醇WP在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上没有显著防治效果,接菌后1d喷药条件下50%多菌灵WP、25%戊唑醇WP在病粒率上没有显著防治效果;30%多·酮SC在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上没有显著防治效果外,各处理对小麦的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都有显著的防治效果(P<0.05)。各处理的病穗率防效在42.4%~83.5%,病情指数防效在44.9%~88.2%,病粒率防效在34.7%~69.4%,籽粒中DON防效在48.0%~86.9%。上述几种杀菌剂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在先喷药后接菌条件下的防治效果均明显优于接菌后1d喷药的防治效果。两种处理方式下,30%己唑醇悬浮剂、25%嘧菌酯悬浮剂和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处理在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与清水对照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网斑病不同病斑类型及其病原菌致病力差异

植物保护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描述了河南省发生日趋严重的花生网斑病在田间出现的一种新的病斑类型,并结合已报道的两种病斑类型,对3种病斑类型的病原菌开展致病力差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田间新发现的花生网斑病病斑特征明显,综合分析后将花生网斑病病斑类型分别定为网纹型、类褐斑型和污斑型;同一花生品种上3种病斑类型病原菌菌株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同一病斑类型菌株对不同花生品种的致病力也表现出显著差异。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 病斑类型 病原菌 菌株 致病力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烟草镰刀菌的分子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中国烟草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河南省不同烟叶产区危害烟草的镰刀菌种类,以河南省烟叶产区典型镰刀菌根腐病烟株及烟田土壤为供试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土壤分离法获得纯化菌株,根据菌株形态和r 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无创接种法测定病原菌对烟草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获得的98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均产生白色菌丝,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或马特形,无色、多孢;小型分生孢子呈肾形、椭圆形或卵形,无色、多无分隔。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所分离的98株菌分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和Fusarium nematophilum。致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层出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对烟苗具有致病性;48株致病菌中豫南烟区烟草镰刀菌根腐病致病性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层出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以尖孢镰刀菌为主;豫中为尖孢镰刀菌;豫东、豫西为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因此,尖孢镰刀菌为全省烟区重点防控对象,豫南烟区还需加强层出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的防控,豫东、豫西需防范茄病镰刀菌的发生。

关键词: 河南省 烟草 镰刀菌 分子鉴定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路网可达性的城市空间形态集聚分形研究

地理研究 2018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为将城市形态分形维数从平面空间拓展到交通网络系统,提出一种基于路网的分形集聚维数测算方法,探讨该维数的集聚—扩散性质。以郑州市中心城区为案例区,分别测算了各类功能用地半径集聚维数和路网集聚维数。结果表明:(1)各类用地无论在平面中还是在路网中,密度从中心向外围的变化在特定区间内都是均匀的,符合分形特征。(2)两种维数均呈现出商业用地<全部建设用地(不含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工业及仓储用地的规律。(3)对于同类功能用地,相对于半径维数,路网集聚维数标度不变区尺度范围更广,对空间的划分也更为精细。(4)同类用地两种集聚维数的分形测量值存在差异,这体现出路网集聚维数对传统测度结果具有一定的延展—集聚修正作用。

关键词: 分形维数 路网集聚维数 城市形态 交通网络 功能用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用牡丹丹皮提取液对鲜食玉米的保鲜效果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油用牡丹丹皮提取液(简称丹皮液)对鲜食玉米的储藏保鲜效果,确定最佳的保鲜处理和优质的保鲜期,将鲜食玉米在丹皮液中浸泡15 min,以蒸馏水浸泡为对照,分别在4℃和常温下储藏25 d,每隔5 d测定鲜食玉米的水分、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维生素C(Vc)含量以及质量损失率等,并结合感官评价,研究储藏期间鲜食玉米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储藏25 d,对照常温储藏、丹皮液处理后常温储藏、对照冷藏、丹皮液处理后冷藏4个处理的鲜食玉米水分含量分别下降53. 01%、41. 71%、26. 49%、19. 74%;感官评分分别下降59. 6%、49. 9%、47. 8%、48. 6%;质量损失率分别为35. 6%、30. 1%、24. 5%、23. 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9. 82%、10. 37%、10. 89%、11. 42%;丹皮液处理后冷藏和对照冷藏的鲜食玉米Vc含量分别为32 mg/kg和24 mg/kg,而常温储藏的2个处理均已检测不到Vc; 4个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1. 33%、3. 88%、7. 76%、8. 87%。其中,常温储藏条件下,丹皮液处理的鲜食玉米水分含量、感官评价显著高于对照,质量损失率显著低于对照;冷藏条件下,丹皮液处理的鲜食玉米水分、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综上,丹皮液处理对鲜食玉米有较好的保鲜效果,且丹皮液处理后冷藏的保鲜效果最优,优质保鲜期可达15 d。

关键词: 油用牡丹 丹皮提取液 鲜食玉米 保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种子萌发过程中主要组分的变化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不同萌发时间芝麻种子的主要组分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芝麻种子萌发过程中主要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为芝麻芽苗菜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芝麻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长度、胚轴长度、鲜质量增加,轴径无明显变化;驻芝19号、赣芝10号、郑芝HL05在萌发过程中粗纤维含量分别由3. 42%、3. 45%、3. 02%增加到8. 10%、9. 14%、8. 12%;总糖含量分别由12. 09%、10. 82%、10. 77%增加至30. 45%、30. 03%、23. 20%;粗脂肪含量均下降50%左右;总酚含量分别由1. 74、2. 28、6. 24 mg/g上升至13. 80、14. 15、13. 49 mg/g。芝麻种子萌发过程中亚油酸含量减少,亚麻酸含量增加。芝麻种子萌发过程中总糖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粗纤维含量、胚轴长度、胚根长度、轴径极显著正相关;粗纤维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胚轴长度、胚根长度、轴径呈显著正相关;粗脂肪含量与胚轴长度、胚根长度、轴径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芝麻种子萌发过程中主要组分含量变化的转折点是萌发24 h,萌发0~72 h,总糖、粗纤维、总酚含量增加,粗脂肪含量下降,主要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变化,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80%。

关键词: 芝麻 萌发 组分变化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根供铁对杜梨幼苗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

果树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半根供铁条件下对杜梨幼苗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方法】以1 a(年)生水培杜梨苗为材料,测定缺铁、半根供铁、全根供铁3种处理杜梨叶片叶绿素含量、有效铁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半根供铁条件下杜梨叶片叶绿素含量比缺铁条件下提高55.5%,有效铁含量提高98.5%。半根供铁杜梨叶片初始荧光(Fo)比缺铁条件下显著降低、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最大光化学效率(ΦPSⅡ)比缺铁条件下显著增高,3个参数均与全根供铁无显著差异。【结论】半根供铁能使杜梨叶片保持正常的光合能力,为减施成本高的螯合铁肥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杜梨 半根供铁 叶绿素荧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抗霜霉病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保护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葡萄霜霉病是危害葡萄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害发生时会给葡萄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对葡萄抗霜霉病机制研究的结果,认为葡萄对霜霉病抗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理生化物质、叶片形态结构及抗病遗传基因三个方面。由于各种因素对霜霉病病原菌作用关系复杂,目前对于葡萄抗霜霉病的决定性因子还没有明确结论。

关键词: 葡萄 霜霉病 抗病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