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麻种质资源根结线虫病抗性鉴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我国红麻种质资源对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在对120份红麻遗传资源进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的基础上,选择25份有代表性(22份高抗和3份感病)的种质进行盆栽根结线虫病接种鉴定。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结果:120份红麻遗传资源中5个高感、19个中感、25个中抗、71个高抗;其侵染的根结线虫主要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和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ria)的混合种群。进行盆栽接种鉴定的25份遗传资源中,7份为中抗,其余分别为中感和高感品种,未发现高抗或免疫品种。本研究可为红麻种质资源发掘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海南特有安诺兰DNA提取方法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 2013
摘要:以安诺兰为试验材料,研究改良的CTAB法对安诺兰不同部位(老叶、嫩叶、气生根、花序、花苞)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利用核酸蛋白测定仪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质量。结果表明,安诺兰嫩叶的DNA提取从纯度和提取率均优于其他部位;花苞次之;花序DNA提取有少量的杂质污染,老叶有少量RNA残留,气生根则质量低。


日粮蛋白质水平对海南猪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不同蛋白质(crude protein,CP)水平对海南猪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初始体重为(15.88±1.82)kg健康海南猪36头,随机分为3组,即试验Ⅰ组(CP为16.5%)、试验Ⅱ组(CP为18.5%)和试验Ⅲ组(CP为20.5%),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试验期为40d。结果表明:①日粮中蛋白质的添加水平对海南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以试验Ⅱ组(18.5%)生产性能最佳;②日粮中蛋白质的添加水平对血液总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着日粮中蛋白质水平的提高,海南猪血液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也升高。提示,在海南猪生长前期饲喂蛋白质水平以18.5%日粮较为适宜。


铁皮石斛茎段丛生芽的增殖培养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铁皮石斛茎段丛生芽的最适增殖培养方式。[方法]以铁皮石斛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有机添加物及培养时间对铁皮石斛丛生芽增殖的影响。[结果]MS培养基优于1/2MS、B5和N6;香蕉对丛生芽的分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培养60 d时丛生芽的增殖倍数最高,生长势好。[结论]丛生芽的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5mg/L+香蕉100 g/L+活性炭0.5 g/L,培养时间以60 d为宜。


香稻两用核不育系琼香-1S空间诱变效应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改变香稻两用核不育系琼香-1S不抗白叶枯病的缺点,通过搭载返回式卫星将琼香-1S种子送入太空,在多种特殊综合因素作用下诱发突变。调查SP0、SP1、SP2、SP3和SP4代的主要农艺性状;利用不同SSR引物进行分子水平检测,检测到11份太空诱变后代(SP4代)与留地原种琼香-1S的DNA扩增条带存在差别,说明香稻两用核不育系琼香-1S发生了变异。并对琼香-1S及其变异后代(SP4代)进行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筛选出免疫、高抗、抗白叶枯病的不育材料,对于更好地选育优质抗病水稻新组合具有较大实际生产意义。
关键词: 香稻 核不育系 琼香-1S 空间诱变 白叶枯病 鉴定


复合乳酸菌制剂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乳酸菌制剂对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组,试验Ⅰ组为玉米秸秆+10 g/t复合乳酸菌制剂;试验Ⅱ组为玉米秸秆+20 g/t复合乳酸菌制剂;试验Ⅲ组为玉米秸秆+40 g/t复合乳酸菌制剂;对照组为玉米秸秆。结果表明:试验Ⅱ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Ⅱ和Ⅲ组pH都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其他组相比,试验Ⅱ组氨态氮和丁酸含量最低,但差异不显著。综合认为,添加复合乳酸菌制剂可改善玉米秸秆青贮品质,并以20 g/t添加水平效果最好。


玉米主要穗部性状的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玉米主要穗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分析重要穗部性状间的相关性。以组合HN4×QN17自交衍生形成的包括287个家系的F2∶3群体及其相应的亲本作为试验材料,按照随机区组排列进行田间试验。应用Excel2003和DPS2000对9个主要穗部性状数据资料进行变异特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穗部性状呈双向超亲分离,9个穗部性状变异系数的大小两试验点(海南三亚和山东青岛)具有较好一致性,性状变异系数的大小顺序为秃尖长>穗粒重>行粒数>穗长>百粒重>穗行数>穗轴粗>穗粗>出籽率;除秃尖长外,穗粒重与其他7个性状均达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穗粒重与各性状的相关性大小顺序依次为行粒数>穗长>穗粗>百粒重>穗轴粗>出籽率>穗行数。说明秃尖长、穗粒重、行粒数、穗长性状变异系数大,在分离世代中有较广泛的选择空间;秃尖长与穗长、穗轴粗与穗粗性状间呈显著正相关性,在育种实践中同步改良这些性状有一定难度;穗行数与行粒数、穗行数与穗粗性状间的显著正相关性,在育种中同步提高这些有利性状是可行的。穗部性状间的变异规律和关联性可为该组合二环系选育中性状的取舍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