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农药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综述了植物源农药的资源研究状况、作用机制、施用方式及范围、剂型加工和稳定性。

关键词: 植物源农药 资源 作用机制 施用方式及范围、剂型加工及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产饼干加工型小麦新品种──徐州25号

农业科技通讯 2000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低油菜淮油16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 淮油 16号 (品系名 85- 121)是由淮阴农科所于 1984年从江苏省农科院引进的国外油菜 Wesbrook中,利用系统育种手段,采取田间选择与化学筛选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经江苏省优质油菜品种区域试验,表现出丰产、稳产,并具有优质、抗倒、抗寒等优点, 1999年 8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确定在苏中及淮北地区种植。 一、产量表现   1993~ 1994年在淮阴市品种比较试验中,两年试验平均单产 2629 5kg/hm2,较对照淮油 6号增产 7 2%。 1995~ 1996年参加江苏省优质油菜新品系鉴定,两年 10点次平均单产 2647 5kg/hm2,较对照荣选增产 6 33%。 1997~ 1998年在江苏省优质油菜区域试验中,两年 16个点次平均单产 2140 5kg/hm2,较对照秦油 2号 9增 7减,总产量持平;较对照荣选 11增 5减,平均增产 6 3%,差异极显著;其中在南京、扬州、盐城、南通、淮阴 5个试点,平均单产 2259 6kg/hm2,较对照秦油 2号增产 1 9%,较对照荣选增产 10 4%。 1998~ 1999年参加江苏省常规优质油菜生产试验, 5点平均单产 2369 4kg/hm2,比对照荣选增产 6 61%。淮油 16号在苏中及淮北地区属高产、稳产类型品种。   二、品质性状   淮油 16号含油率 39 85%,比秦油 2号高 4 5%。 1998~ 1999年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及江苏省农科院测定,其脂肪酸中含芥酸 0 82%~ 1 91%、硬脂酸 1 9%、油酸、亚油酸 78 5%;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为 26 61~ 40umol/g,两项指标均符合国际双低标准。   三、特征特性   淮油 16号属甘蓝型半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 240天左右。   幼苗半直立。一生总叶片数 32张左右,其中长柄叶 19张,短柄叶 6张,无柄叶 7张。株高 160cm左右,中生型分枝,分枝点高 41cm。一次分枝数 8~ 9个,二次分枝 6~ 8个;株型紧凑,一次分枝与主茎成角 30°~ 50°,分枝角度小,有利于密植栽培。淮油 16号植株个体调节能力较强,产量三要素能保持协调发展。一般栽培条件下,单株结角数 350~ 400个,主轴、一次分枝角 310个左右,二次分枝角 70个,每角 19 7粒,千粒重 3 48g;稀植、高肥条件下,单株结角数超过 400个,其二次分枝结角增加较多,以弥补群体因植株偏少而总角数不足的弱点。   该品种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有韧性,抗倒性好;具有较强抗寒能力;耐病性中等。   四、栽培技术要点   (一 )早育苗早移栽 在淮北播种期以 9月 15~ 20日为适,苗床与大田面积以 1∶ 4~ 5为宜,出苗后及时间苗, 4叶期定苗,每 m2留苗密度 70~ 80株。苗势旺的地块于定苗后每 667m2喷施 50g15%多效唑防止高脚苗。 30~ 40天秧龄移栽,移栽期以 10月中、下旬为宜。移栽活棵后,及时松土,追施速效性肥料提苗,以达到 8~ 10叶的大壮苗越冬。   (二 )合理密植 在中等肥力下, 667m2产 150kg水平 ,666m2密度 1 0万株左右;在肥力较高时, 667m2产达 200~ 250kg水平, 667m2密度为 0 9万株为宜。   (三 )增施肥料 667m2产 150kg以上一般需纯 N15kg、 P2O56kg、 K2O15kg左右。施肥要前重后轻, N、 P、 K搭配,做到基肥足,腊肥及时,薹肥稳施,保证后期不脱力,力争角多、粒多、粒重,力争达到高产。   (四 )保杂保纯 要连片种植,做到隔离保纯,以免与异种十字花科作物串粉,引起芥酸与硫甙含量上升。为防止自身油菜造成混杂,栽种油菜不重茬,不套茬,在开花前去杂,保证生产芥酸低、品质好的菜籽。   (五 )防治病虫害 苗期治蚜虫要早要狠,消灭传毒媒介,防治病毒病发生。开春后,要清沟理墒,拾老叶,薹花期喷药,谨防菌核病发生。   (六 )适时收获 要掌握在黄熟期收割,严防割青,以免降低粒重,影响产量。双低油菜淮油16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赵祥祥$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邮编: 223001) @刘葛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邮编: 22300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钵苗移载对单季晚稻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日本水稻钵苗移植机栽培的单季晚稻,产量可比人工移栽增产3.42%~5.71%,比抛秧减产3.80%,差异不明显.生育进程稍慢于移栽,快于抛秧.群体茎蘖、叶面积、光合势逊于抛秧与移栽,但光合生产率明显高于移栽与抛秧.个体生长优势明显,抗倒状能力强.

关键词: 水稻 钵苗机栽 生育特性 产量 移栽 晚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整形素防除水花生的应用

农药 2000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系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和65396的光合形态特征研究

杂交水稻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分期播种和平行比较方法 ,对两系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和 65 3 96的光合形态性状进行了研究。与汕优 63相比 ,两优培九和 65 3 96在单株绿叶数达到最大值之前的增长速率基本一致 ,但其后的衰减速率却明显要慢 ,且功能叶较厚、叶角小、叶凹度大 ,光合优势明显。若以叶面积×叶重系数为综合光合特性 ,则 3个组合中 ,65 3 96功能叶的光合优势最佳。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两优培九 65396 光合形态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抑制素免疫与超数排卵

中国畜牧杂志 2000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接原子吸收法定量测定菜籽粕中植酸的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间接原子吸收定量测定菜籽粕中植酸含量的方法。采用三氯乙酸提取植酸 ,添加三氯化铁 ,使其生成植酸铁沉淀 ,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上清液中剩余铁的含量 ,推算植酸沉淀铁的量 ,以定磷法得出的植酸含量为比较基准 ,结果表明植酸与铁离子 (Fe3+)以 6.0∶1的比例络合 ,根据这一比例关系 ,测出试样中植酸沉淀Fe3+的含量 ,即可求算样品中植酸的含量。

关键词: 植酸 间接原子吸收法 菜籽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肉鸭营养研究热点

中国饲料 2000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扬辐麦1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江苏农业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扬辐麦 1号系采用突变品系 1- 30 58与扬麦 5号杂交 ,再采用6 0 Co -γ射线辐照诱变育成的优质饼干小麦。扬辐麦 1号具有优质、高产、抗逆、适应性广等特点。籽粒琥珀色 ,皮色淡 ,商品性好 ,出粉率高。亩产稳定在 350~ 4 0 0kg ,产量潜力可达 50 0kg以上。

关键词: 扬辐麦1号 杂交 辐照诱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