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料型(颗粒状与粉状)配合饲料防霉技术研究
《中国饲料 》 1991
摘要:本试验以不同含水率加不同剂量丙酸钙的颗粒状和粉状乳猪料为材料,在典型霉季贮藏65天,连续测定饲料温度、霉菌数、评定霉变外观征状。探讨了不同料型配合饲料的霉变规律,并提供相应的防霉措施和技术参数。


浙江桑树品种资源的调查研究 Ⅰ.浙江的桑种、桑品种及其利用
《蚕桑通报 》 1991
摘要:一、浙江的桑种桑是古老的树种,是我国的重要植被,自南而北,由东向西,广泛分布。在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山海经》上,记载有各地不同桑的资源,成为我国蚕业在各地普遍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桑亦为浙江的古老树种和重要的植被,目前本省桑属中有以下6个桑种:


蚕桑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包的研究
《蚕桑通报 》 1991
摘要:通过几年的反复研究、使用和修改,初步研制成功“蚕桑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包”。该软件包括三大部分55个程序,基本包括了蚕桑方面常用的生统分析和数量遗传程序,通过几年应用,效果良好。


水牛体内发现菲策属吸虫一新种
《畜牧兽医学报 》 1991 CSCD
摘要:1981年在浙江象山县水牛体内发现一种新的菲策属吸虫,体型粗短,长度小等,体长8.0~11.9毫米,宽4~5毫米,虫体中部两侧近平行;肠支扭曲,盲端仅达虫体中部,睾丸巨大,略带前后倾斜排列,与最近似种泰国菲策吸虫的区别在于后者外观呈瓜子形,肠支直而无扭曲,睾丸小而前后排列,卵巢呈球形。作者定名为水牛菲策吸虫(Fischoederius bubalis n.sp.)


水稻褐(紫)鞘病因之探讨
《植物病理学报 》 1991 CSCD
摘要:本文对褐(紫)鞘、鞘腐两种症状的诱发因子进行了描述。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将不同来源的菌株在常规的水稻品种上接种,均可引起褐(紫)鞘和鞘腐二种症状,它们出现的频率随接种方法、品种和菌株的不同而异。作者认为把褐(紫)鞘症状看作为一种新的病害是不能成立的,它只能是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另一种症状。


桑蚕抗氟性选择效果的研究
《蚕桑通报 》 1991
摘要:七十年代末以后,我国江浙、广东蚕区蚕桑生产受氟化物污染的危害日益严重,引起了蚕业界的普遍关注。对此,人们经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若干相应的措施。但在目前氟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情况下,这些措施对减轻氟化物污染危害的效果都不甚理想。因而,生产上迫切要求在养蚕上采取综合防氟措施的同时,提高蚕品种的抗氟性能。有关桑蚕对氟化物抵抗性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张远能等(1982)对32个桑蚕品


啤酒大麦育种中的品质检测新技术及其应用(综述)
《麦类作物学报 》 1991
摘要:作物品质育种的进展,从某种程度上讲会受品质分析水平的限制.大麦作为啤酒工业的主要原料,对其品质的要求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分析手段来说也有别于其它作物.欧洲啤酒酿造协会(EBC)专门制订了一系列大麦及麦芽品质的分析方法,但分折所需要的样品用量较大,测试过程较为复杂,不能适用于大麦品质育种中大量样品的微量快速检测.为此,国外不少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设法解决这一难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种子带菌检测技术研究——Ⅱ.离体检测法
《中国水稻科学 》 1991
摘要:经3年研究建立了一套用离体稻叶检测稻种带细条病菌的方法.应用该方法成功地将44份自然发病的细条病病种接种到离体稻叶上并产生菌脓.用1%水琼脂加90 ppm元毒苯?咪唑,在30℃下可使水稻幼苗的离体叶保持15~20 d,可满足细条病接种发病的时间需要.应用纯菌测定该方法的灵敏度,最低可检测浓度为5×10~3Cells/ml.由于选择了最佳的温度、湿度、光照、苗龄及其它有关环境条件,使1.2~4.0g的病种经研碎浸泡后浓缩针刺接种于离体稻叶上在3 d后出现病斑,5.5~8.5 d后产生菌脓.与其它血清学检测方法相比,离体检测法具有直观、可靠、简便、稳定等优点,特别可避免由于种子携带丧失活性的细条病菌或其它病菌而引起的误诊.


论农业情报研究队伍的建设
《情报杂志 》 1991
摘要:农业情报研究水平不高的关键是农业情报研究队伍的弱小和人员素质不高。在农业情报研究实现战略转变的形势下,对农业情报研究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最后就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