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抗虫性与天敌作用的协调利用
《植物保护 》 1991
摘要:早在合成有机杀虫剂问世之前,植物抗虫性以及害虫天敌(包括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线虫、病原菌等)作为防治害虫的方法已应用很久了。1791年,就有发现小麦品种能抗黑森瘿蚊(Mayetiola destructor)的报道;而后,美国利用抗虫小麦品种成功地防治了黑森瘿蚊:法国则利用抗虫砧木防治了葡萄根瘤蚜(Phylloxera vitifoliae),拯救了即将倒闭的酿酒工业。我国是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最


浙中三个桔园土壤的水分性质及结构改良剂的应用效果
《土壤学报 》 1991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浙中金衢盆地三个桔园土壤的持水特性、饱和导水率、蒸发强度及三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对土壤团聚作用和蒸发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持水量与<0.01mm物理性粘粒含量呈正相关(r=0.933~*);饱和导水率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呈正相关(r=0.956~(**)),而与结构破坏率呈负相关(r=-0.996~(**))。当土壤吸力在50—100kPa时,桔园就需灌溉。加入三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后能明显改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其效果为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水解聚丙烯腈;使土壤的日平均蒸发强度减少,其减少的顺序为黄筋泥>紫砂土>红砂土。土壤饱和导水率K_(10)值紫砂土>黄筋泥>红砂土,主要取决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二者呈正相关(r=0。956~(**))。


遥感技术在昆虫监测中的应用
《世界农业 》 1991
摘要:迄今为止,应用于昆虫监测的遥感技术主要分4大类,即摄影术和摄像术、多光谱扫描、地面和空中雷达和声探测雷达,其中应用最广的是昆虫雷达和摄影术。 早期科学家对昆虫行为及数量的观察和调查一般是利用目测法,然对于一些迁飞性害虫的迁飞行为,大面积植物的害虫调查以及不可到达地区的害虫调查,仅靠人工观察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减轻玉米螟为害试验
《植物保护 》 1991
摘要:玉米与豆科等矮秆作物间作能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改善土壤肥力,是最常见的耕作制度之一,但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改变了玉米田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到害虫的发生。鉴于此,作者于1990年对玉米与花生和红花苜蓿间作对玉米螟的影响做了初步调查,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浙江桑树品种资源的调查研究 Ⅱ、桑叶主要营养成分、含氟量和染色体鉴定
《蚕桑通报 》 1991
摘要:对浙江148个经济性状较优良的桑品种进行桑叶粗蛋白质测定,春秋含量大部分品种在22~26%之间,春高于28%有8个品种,秋有4个品种,春低于20%有3个品种,秋有2个品种,春秋均高于26%以上的有6个品种;可溶性糖含量春秋在10~16%之间,秋天高于春天,春天高于16%的有7个品种,秋高于18%有12个品种,低于10%春天有4个,秋天有2个,春秋含量均高于15%有11个品种;氟化物含量春天多数品种在30~50ppm之间,高于80ppm有1个,低于20ppm有11个品种,春秋均低于30ppm有团头荷叶白等10个品种;染色体倍数性鉴定有8个品种为天然3倍体,其中4个为首次发现,其余140个均为2倍体桑品种。


植物杀虫剂防治害虫的研究进展
《世界农业 》 1991
摘要:由于长期使用合成杀虫剂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和生态问题,近几年植物杀虫剂在害虫防治应用中进展很快。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已注册了商业性植物杀虫剂Margosan-O,并广泛应用于卫生和农业害虫防治;印度则花费大量时间收集和筛选国内有效的杀虫植物,如印楝、番荔枝、三叶无患子、金合欢、白花菜、丁香罗勒和印度


家兔感染性腹泻病因研究
《中国兽医杂志 》 1991
摘要:腹泻是引起家兔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死亡率一般在23—70%,严重者高达90%以上,主要危害4—8周龄幼兔。由于死亡率高,生长发育迟缓和饲料转化率低而带来的重大经济损失。为了探讨和明确腹泻的病因,我们从微生学、病理组织学、血液电解质和化学值等方面进行研究。一、大肠埃希氏菌1.血清型鉴定:从123例病死兔分出鉴定为大肠埃希氏菌(E.coli)的89株。将


介绍一种单孢直接挑取获得单孢菌株的方法
《植物保护 》 1991
摘要:单孢分离是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技术,常用的有琼胶平板稀释纯化法、琼胶平板表面单孢挑取法、微块单孢分离法、印痕移取单孢分离法等,各有利弊,但均需预先制备琼胶平板。为简化单孢分离过程,参照国内外使用的方法,并根据我们的实验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