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灰稻虱经卵毒虫的筛选和繁殖
《植物保护 》 1991
摘要:灰稻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是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传毒媒介,分离、筛选和繁殖灰稻虱经卵毒虫是研究水稻条纹叶枯病关键的一步。过去分离灰稻虱经卵毒虫是用若虫筛选工作量大,而且仅有一半左右的成虫是雌性。作者采用初羽化的雌成


中华猕猴桃果实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在后熟过程变化的研究
《园艺学报 》 1991 CSCD
摘要:猕猴桃是一种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要经过一个完熟过程或人工催熟处理。关于后熟过程的果实成分变化,国外对美味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有了不少研究,一般认为,适期采收的果实必须完成这种化学变化,才能达到最好的食用品质。 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原产我国,据1988年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报道,全国栽培面积已有5万余亩,年产量达百万Kg。迄今,国内外对于该种在后熟过程的果实成分变化,尚未展开系统的研究。本文旨在探索氨基酸、维生素C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在后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根据碳水化合物变化探明采收成熟度与果实品质的关系,为获得优质猕猴桃及其采后生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材料 为本院猕猴桃试验园栽植的‘LQ─8’和‘LQ─25’两个优良株系(1988年11月通过浙江省科委鉴定),均从中华猕猴桃野生群体中选出。果实成熟度以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计。从9月上旬起,定期测定果实成熟度,以确定采收期。果实采后用0.05mm厚的聚乙烯塑料袋包装,每袋装10个果,共80袋,封口后置于水果周转箱内。库温18°± 2℃ ,相对湿度85%。每隔 2天从中取出5袋分析1次果实营养成分,试验重复3次。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和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的细胞质内含体的电镜观察
《植物病理学报 》 1991 CSCD
摘要: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和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分别感染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后所诱发的细胞质内含体和细胞嚣病变几乎完全相同。感病的叶肉细胞、表皮细胞和木质部薄壁细胞的细胞质中都可看到大量风轮体、柱状体、板状集结体和膜状体,其中以叶肉细胞中更为普遍。风轮体成群出现、同一组内风轮体常平行排列,而相邻群间常垂直排列。膜状体的内部常夹杂着许多小囊泡,其四周与内质网呈辐射状相连。在发病初期的心叶叶肉细胞质的液泡附近可看到颗粒状病毒束,而分散的病毒状颗粒则多见于发病中后期坏死的细胞中。感病细胞的叶绿体、线粒体、核、质膜及胞间联丝中均未见病毒状颗粒。感染病毒的细胞中,细胞质丰富、内质网膨大,核糖体增加、小囊泡大量出现,随着病害的加重,叶绿体、线粒体逐渐肿大,基粒缩小、膜破裂、类囊物流入细胞中。


5种药剂对桔全爪螨发生影响的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1991
摘要:实验证明,供试的5种药剂中以速灭杀丁和敌杀死对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Mcg.)的活性较高,两药剂的LC50分别为15和1.8ppm。使用LC50以下浓度处理桔全爪螨卵、若虫和雌成螨,尼索朗、托尔克、三氯杀螨醇对其发育和繁殖没有促进作用;而速灭杀丁和敌杀死则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表现是延长雌成螨的寿命,提高产卵量及卵的孵化速率等。


甘蓝型油菜生育类型与产量构成的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1991
摘要:用自交保纯5代以上,具有不同熟期和产量水平的100个国内外品种,于1987年和1988两年直播于本院试验场。通过常规、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1)年度间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油菜的生育进程和植株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其中以有效分枝数、有效角果数和每果粒数变化为最大。(2)在多枝多果年份,影响产量潜力递增的主要因子是有效角果数;多粒少果年份,果数、粒数、粒重3因素均起重要作用。(3)浙江省油菜的育种应把有效角果数列为主攻目标,发展多果多村和多果大粒型的品种类型。(4)品种早熟性的选育,关键是选初花较早且花期较为集中,终花也较早的类型。(5)早中熟生育类型各生育阶段的理想构成是:适中的生育前期和中期,较长的生育后期。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生育类型 产量构成 相关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


菊花γ-射线慢照射的诱变效果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1991
摘要:菊花苗期经0、2、4、6、8、10krad的γ射线慢照射处理,随辐照剂量增加,显示移栽成活率降低,腋芽萌发延迟,分枝减少,植株生长受到抑制。但其辐射损伤比急性照射明显减轻。慢照射对菊花生长的影响与日照量有关,在总剂量6krad下,每日照射量600rad时,明显抑制了腋芽萌发,300rad以下时,则影响轻微。慢照射引起的VM_1代叶片形态变异出现的频率达20—50%,诱发出现的花色花型变异谱广,变异频率高,经4—10krad剂量处理,花色花型变异频率达10.26—13.5%,比常用的嫩枝插条照射的突变率高得多。上述变异通过无性繁殖在VM_2代中大部分是稳定的,其稳定性与VM_2扦插嫩枝取材部位有关,突变株上部茎抽生的嫩枝稳定度高。


二棱大麦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1991
摘要:本文就二棱大麦杂种F_145个组合及其10个亲本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研究表明,在本试验中,F_1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各亲本在不同性状上的显、隐性效应表现不一。各性状有的以加性或显性基因控制为主,有的则基本上由这二者共同控制。平均显性度(H_1/D)~(1/2)测定表明为超显性或不完全显性。控制绝大多数性状的显、隐性等位基因数目相差不大。多数性状遗传力较高。穗数和千粒重与产量关系密切。


复合酶CA-Ⅰ用作饲料添加剂的特性及应用效果的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1991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复合酶CA-I所含三种碳水化合物分解酶:纤维素酶、β-葡聚糖酶和果胶酶用于饲料添加剂的有关特性及其对饲料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三种酶的最适pH依次为5.0、4.0和3.0;最适温度依次为45、40和40℃。这些参数与动物体内生理条件极为相近。同时三种酶系能较好承受饲料造粒时高温处理,以及具有常温贮存的稳定性。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猪胃液对饲料的降解效果研究结果,该复合酶对饲料的复合糖化率比对照组提高97.63%,对饲料中各原料的粗纤维降解率达6.75到19 70%,对饲料中不溶物降解率比对照提高18.28%。表明复合酶CA-I可以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饲料添加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