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4815条记录
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草鱼对绿萍中磷的吸收和利用

浙江农业学报 1991

摘要:绿萍是一种适宜在自然水面和稻田养殖的高产水生植物,其叶腔有固氮兰藻共生,能将空气中的游离氮素转化成植物蛋白质。干萍粗蛋白质含量20~25%,是草鱼、鳊鱼、尼罗罗非鱼的适口饵料,是解决大水面及稻田养鱼饵料的重要途径。鱼对绿萍中氮素利用已有报导,但对绿萍中磷的吸收利用则未见报导。磷是鱼类生长极重要的无机营养元素,主要通过消化道从饲料中吸收,而鱼对鱼粉及植物性饵料中磷则较难吸收。因此,作者于1987

关键词: 绿萍 草鱼 同位素示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剑叶形态生理性状的遗传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CSCD

摘要:1986-1989年间,用8个大麦品种建立完全双列杂交,对剑叶长、宽、面积、开张角、叶基角和披垂度等形态生理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对F.代的汉列分析表明, 除披垂度外,其余5个性状均符合加性一显性模型。其中,加性效应起着主要作用;叶基角以低值为部分显性,其余性状均以增值为部分显性;剑叶长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在80%左右,其余性状在50%-60%之间。各性状在F_2群体中均表现出连续分布,测定值基本分布在双亲值的范围内,超亲优势不明显。剑叶长和宽均与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长与面积的关系更为密切;开张角、叶基角和披垂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三者与叶长和叶宽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

关键词: 大麦 剑叶 形态生理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大麦种质资源抗病性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初步建立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CSCD

摘要:大麦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研究是“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攻关组从1986-1990年,对我国大麦三大主要病害(赤霉病、黄花叶病和黄矮病)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共获得病情数据38000余个,其中抗赤霉病库的数据,来自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鉴定结果,共计5000余份品种;抗黄花叶病库的数据,来自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研究所的鉴定结果,共计1万余份品种;抗黄矮病库的数据,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鉴定结果,共计3500份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库的数据,摘自《中国大麦种质资源目录》中的农艺性状部分,共计11862份品种。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国产长城0520CH微机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水稻种子萌发中ATP杂种优势初探

浙江农业学报 1991

摘要:本文以两种杂交水稻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了28℃下种子萌发过程中ATP杂种优势表现及ATP水平的变化与水分吸收,呼吸速率和胚生长等生理活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干种子的ATP含量很低,吸胀初期有一个快速增长的初始阶段。24h后ATP量的增加变缓,但仍呈上升趋势,无明显的停滞阶段。ATP水平的变化与种子吸水量和呼吸速率的关系甚为密切,其与两者的相关系数(r)均达极显著水平。杂交稻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其ATP水平一直处于父母本的中间,ATP杂种优势分别达19.9%(威优64)和8.5%(汕优6号)。说明F_1的ATP水平受其亲本遗传的控制,并且倾向于母本不育系。种子萌动速率也表现为中间型,与ATP水平有较好的相关性,但胚的生长却明显超过其父母本,超亲优势达20.3%。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种子萌发 ATP水平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吨粮田水稻分蘖期的管水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1991

摘要:随着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深入,传统的管水技术有的已不再适应水稻高产的需要。过去根据水稻生理需水与生态需水的规律,水稻本田期传统的管水技术,基本上是浅水插秧;深水活棵;薄水分蘖;足水长穗;干湿交替结实。此技术虽然能较好地满足水稻整个生育期的生理需水,但是有的环节往往会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快速检测菜豆黄花叶病毒、马铃薯M病毒和燕麦花叶病毒

病毒学杂志 1991 CSCD

摘要:应用免疫吸附电流技术(ISEM)可有效地检测腐汁液中的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马铃薯M病毒(PVM)和燕麦花叶病毒(OMV).BYMV,PVM和OMV三种抗血清的适宜工作浓度和对铜网的适宜包被时间均为1000倍和1小时,对同源病毒的适宜捕获时间分别为4℃下2、2和8小时.PVM和OMV的病汁液检测灵敏度均为稀释4000倍,而BYMV病汁液稀释16000倍时还能检测到少量病毒料子.ISEM捕获法和修饰法的结果表明,这三种病毒之间无血清学交叉反应.

关键词: 免疫吸附电镜 检测 菜豆黄花叶病毒 马铃薯M病毒 燕麦花叶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生育期对白背飞虱种群增大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1991

摘要:本试验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上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种群发展速度有着明显的差异。取食圆杆拔节期的成虫寿命最长,每雌产卵量最多,内禀增长力最大,种群发展最快;其次是取食分蘖盛期,其相对取食量最大,羽化率、雌性比和短翅型虫比例最高;在抽穗期以后的各生育期水稻上取食,由于食料条件逐渐变劣,不利于白背飞虱种群的发展。

关键词: 水稻生育期 白背飞虱 种群增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叠氮化钠对不同大麦品种的诱变效应

浙江农业学报 1991

摘要:在大麦诱变育种中,叠氮化钠(NaN_3)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诱变剂之一,因为它除了使用简便,无残留性和费用低廉等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诱变效率高,并且所诱发的突变体是基因水平的突变,而不诱发染色体畸变。国外对NaN_3的诱变特性、最佳条件等已有较多的研究,国内毛炎麟等对NaN_3诱变产生的嵌合体特性等有所报导。本文进一步研究了NaN_3对不同大麦品种在诱变效应上的差异,以为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麦 品种 诱变 叠氮化钠(NaN_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菌传播植物病毒的证据(综述)

浙江农业学报 1991

摘要:(一)概述已知的传毒真菌都是一些植物根部专性寄生的游动孢子真菌;它们是壶菌目(Chytridiales)的油壶菌属(Olpidium)和集壶菌属(Synchytrium)以及根肿菌目(Plasmodiophorales)的多粘菌属(Pplymyxa)和粉痂菌属(Spongospora)。壶菌目游动孢子仅具1根鞭毛,在寄主植物根中所形成的休眠孢子是单个的,而根肿菌目游动孢子具有2根鞭毛,并形成休眠孢子堆。两类真菌介体生活史的详细情况,特别是所谓的核融合(Karyogamy)尚不能肯定,但其总的发育过程是相似的;即在寄主根部形成单个或成堆的厚壁休眠孢子,当根腐烂后,休眠孢子(堆)

关键词: 植物病毒 真菌介体 传毒证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水稻品种上的为害特性

中国水稻科学 1991

摘要: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均为国内各稻区的主要害虫。国内外有关稻飞虱为害发生的报道大多以单种飞虱为对象,然而这两种飞虱常年混合发生,且在水稻品种上的为害差异较大;因此,弄清这两种飞虱在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为害特性及差异,对预测预报和合理防治稻飞虱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作者于1988~1989年在浙江省农科院养虫室及萧山和桐庐病虫观察圃对两种飞虱在一些已推广和即将推广的水稻品种上的为害和发生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褐飞虱 白背飞虱 为害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