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石斛兰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合理利用石斛兰种质资源,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48份石斛兰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14对石斛兰SRAP引物共扩增出159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数为155个,各引物的多态性比率为90.00%~100.00%,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718~0.903,表明石斛兰SRAP的多态性信息含量较为丰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48个石斛兰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15~0.97,在遗传距离为0.83处可将48个石斛兰品种分为7大聚类群,说明供试的石斛兰品种间具有十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复合极端嗜热菌高温处理病死猪的氨基酸降解效果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明复合极端嗜热菌对高温病死猪处理中氨基酸降解效果,采集发酵处理前样品(Q组)及无菌处理组样品Wj组(无添加菌处理后再堆肥发酵60d)为对照,设置4个不同添加量的嗜热菌混合菌样品处理(0.05%、0.08%、0.10%、0.12%),分析样品的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变化情况,运用Illumina MiSeq对样品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序,将所得的16S基因测序数据与代谢功能已知的微生物参考基因组数据库相对比,预测细菌代谢功能。结果表明添加0.08%~0.12%复合嗜热菌组处理可明显促进高温处理中病死猪的氨基酸降解,显著降低病死猪样品的氨基酸总量和各氨基酸组分含量;和0.05%添加量处理组相比,氨基酸总量下降了7.04%~8.49%(P<0.05),天冬氨酸、苏氨酸、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等7种氨基酸的量显著降低;谷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精氨酸等5种氨基酸的降解效果与堆肥60d处理Wj组没有显著差异。处理前和处理后病死猪菌群氨基酸代谢功能差异明显,添加嗜热菌混合菌组与无菌处理后堆肥Wj组的菌群氨基酸代谢功能接近,两者差异不明显。说明添加0.08%~0.12%复合极端嗜热菌促进了高温病死猪处理过程中氨基酸的代谢和降解,与长时间堆肥发酵处理的病死猪降解效果相似。


4份大麦材料在闽北引种适应性及全株饲用价值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丰富福建冷季青饲料品种,在建阳引种‘花22’、‘SP-1’、‘SP-2’和‘HH-1’4份大麦材料,分析4份大麦的引种适应性与全株饲用价值。结果表明:引种的4份大麦材料均能完成其物候期,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4份大麦全株饲用价值均高于全株玉米,以‘花22’、‘HH-1’的全株干草产量较高,达8 226.51和7888.82kg·hm-1,且抗赤霉病能力强,可作为闽北畜牧利用的草种,最佳刈割时间为灌浆后期。


温度对文心兰生长特性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文心兰切花品种‘金辉’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人工模拟不同昼夜温度(昼温/夜温)12/4℃、20/12℃、28/20℃、36/28℃等4种梯度温度条件下,叶绿素、可溶性糖、还原糖、淀粉及脯氨酸(Pro)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相同时间,28/20℃叶绿素含量最高,36/28℃次之,12/4℃最低;随温度的升高,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不断降低,12/4℃、20/12℃叶片中还原糖含量高于28/20℃、36/28℃,假鳞茎中还原糖含量20/12℃最高,12/4℃次之,36/28℃较低;12/4℃处理叶片及假鳞茎中淀粉含量均较高,36/28℃较低,所有处理叶片中淀粉含量均高于假鳞茎;36/28℃处理叶片及假鳞茎中Pro含量均较高,12/4℃次之,20/12℃及28/20℃较低。20/12℃处理利于茎叶生长,但延缓侧芽的萌发;36/28℃侧芽萌发率虽高,但不利于芽的生长和强健;28/20℃利于假鳞茎及其子代侧芽萌发与生长。
关键词: 文心兰 温度 叶绿素 可溶性糖 还原糖 淀粉 脯氨酸


浅谈木豆的抗逆机制及在福建的应用前景
《作物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阐述了木豆的基本特征和应用价值,综述了木豆在干旱、低磷、高铝离子、高盐等逆境胁迫下响应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结果,并进一步结合福建地区的环境状况,提出木豆在福建地区的应用价值,以此为福建地区推广木豆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甜玉米新品种‘闽甜683’的选育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总结高产、优质、多抗甜玉米新品种‘闽甜683’的选育过程及其主要特征特性。‘闽甜683’系根据福建省自然生态环境及市场需求,以‘闽甜系688’为母本、‘闽甜系J-3’为父本配制的新组合。2014-2015年参加福建省甜糯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5 330.9kg·hm~(-2),比对照‘粤甜16号’增产5.67%;2016年参加福建省甜糯玉米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5 692.7kg·hm~(-2),比对照‘粤甜16号’增产2.65%;田间表现抗倒性强,抗或高抗玉米主要病害;品质总评分与对照‘粤甜16号’相当,水溶性糖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均高于对照‘粤甜16号’。该品种于2017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玉20170002)。


马铃薯高代品系的引进与评价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选育或引进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在福建省推广应用,2016年11月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进12个马铃薯高代品系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N182、D597、D862、N157、N209和N215等6个品系产量比对照紫花851高7%以上,建议这6个品系继续进行多点试验,以确定其稳产性和推广价值。在筛选出的6个高代品系中,N182、D597和D862等3个品系在产量方面表现突出,均比对照紫花851增产50%以上;N182、N157和D597等3个品系在品质方面表现突出,其中N182的维生素C含量(27.1mg·hg~(-1)),N157的钾含量(2.94g·hg~(-1)),D597的甲硫氨酸(0.12g·hg~(-1))、缬草氨酸(0.51g·hg~(-1))、异亮氨酸(0.35g·hg~(-1))、苯丙氨酸(0.46g·hg~(-1))、组氨酸(0.16g·hg~(-1))、丝氨酸(0.42g·hg~(-1))、甘氨酸(0.37g·hg~(-1))和胱氨酸(0.09g·hg~(-1))等8种氨基酸含量均在参试品系(种)中居第一位。


鱼菜共生系统中植物密度对水质及鱼菜生长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评估不同植物密度对鱼菜共生系统水质及鱼菜生长的影响,于2017年开展鱼菜共生试验。鲫鱼养殖水体有效体积350 L,养殖密度10 kg/m3;水雍菜栽培面积为1. 0 m~2,植物密度为60、45、30株/m~2。结果显示:系统水温29. 37℃~31. 40℃,溶氧2. 33~5. 00 mg/L,p H 6. 22~7. 42,电导率(EC) 0. 19~0. 66 m S/cm,水质基本符合鱼菜生长需求;系统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显著(P=0. 000),不同处理组的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 028),且植物密度为45株/m~2的系统其平均硝酸盐氮质量浓度最高;试验共持续33d,鱼总鲜重增量为(1. 70±4. 36) kg、(1. 50±1. 57) kg、(1. 67±6. 01) kg,菜总鲜重增量为(7. 71±2. 27) kg、(6. 15±5. 49) kg、(4. 04±3. 01) kg;植物密度对地上部分含氮量相对增长率的影响显著(P=0. 037),且植物密度为45株/m~2的系统其地上部分含氮量相对增长率为正值。研究表明,3种植物密度系统的鱼菜生长良好,植物密度为45株/m~2组的系统具有较高的氮素转化效率,可通过扩大植物栽培面积来促进系统的氮素转化并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


优质不育系泰丰A系列杂交组合的恢复系选育
《杂交水稻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泰丰A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优质三系不育系,针对该不育系的特点,利用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骨干恢复系作杂交亲本,通过籼粳交中间材料将粳稻亲缘渗入籼型恢复系中,选育出一批株叶形态好、茎秆粗壮的恢复系与泰丰A配组,配制出泰丰优2098、泰丰优656、泰优202、泰优2197、泰优676、泰优2328等6个杂交稻组合通过福建省或福州市、漳州市审定。介绍了福恢2098、福恢656、福恢202、福恢2197、福恢676、福恢2328等6个恢复系的选育经过。


高产优质杂交稻新品种泰优202的选育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把Ⅱ-32B干种子通过返回式卫星进行搭载,利用SP3群体中获得的厚叶、半矮秆突变株与明恢86杂交,再与明恢82复交,后代连续多年在福建上杭茶地稻瘟病自然病区鉴定筛选及在福建建阳和海南三亚反复加代、定向培育和逐代稳定,育成早熟、优良恢复系福恢202。利用福恢202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培育的籼型优质不育系泰丰A配组育成三系杂交早籼新组合泰优202。该组合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米质较优、稻瘟病抗性较强、适应性广,以及群体整齐、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和熟期转色好等特点,2016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闽审稻2016001)。介绍了泰优202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及品种主要特征特性等,并探讨了其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