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新品种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综合抗性评价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水稻品种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抗病性,本研究通过室内人工接种和田间病圃自然诱发法开展101个水稻新品种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在室内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诱发的抗瘟性表现相近;FJSM-25(元优2105)、FJSM-26(元优919)、FJSM-70(春优84)等43个水稻新品种对稻瘟病抗性较好;FJSM-21(绿两优2740)、FJSM-23(瑞优178)、FJSM-24(宜优嘉7)等33个水稻新品种对稻曲病抗性表现较好;FJSM-1(广优1029)、FJSM-11(天丰优110)、FJSM-25(元优2105)等9个水稻新品种对稻瘟病和稻曲病均具有较好的抗性。调查还发现,田间病圃水稻稻瘟病和稻曲病的混合发生的比率较高,达92%以上。


伪狂犬病病毒FJ-2015株主要免疫原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株主要免疫原相关基因的序列遗传特征,本研究对PRV FJ-2015株g B、g C和g D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FJ-2015株3个主要免疫原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与2012年以来国内新分离PRV变异株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9.7%~100%、99.6%~100%和98.5%~99.8%;而与国外分离株氨基酸同源性较低,分别为96.9%~97.5%、93.1%~93.3%和97.3%~98.8%,其中与疫苗株Bartha-K61同源性最低,为96.9%、93.1%和97.3%;氨基酸比对显示,与经典病毒株相比,该病毒株发生多个位点的一致性替换、插入或缺失,并处于重要的抗原表位区;遗传进化关系表明,该病毒株g B基因遗传演化与分离时间和分离国家相关,g C基因显示遗传多样性,而g D基因具有一定的福建区域性遗传演化关系。以上结果表明,PRV FJ-2015属于PRV变异株,与其它分离株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本研究丰富了猪PRV流行的分子特征。


基于农学效应的露地蔬菜氮磷钾推荐施肥量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蔬菜施肥中氮磷肥用量普遍偏高和比例不合理问题,探讨主要露地蔬菜氮磷钾推荐施肥量。根据近年来在芥菜、大白菜、结球甘蓝菜、莴苣、花椰菜、毛豆、槟榔芋、多子芋和胡萝卜上完成的290个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应用系统聚类分析及其类别间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方法,制定菜田土壤肥力等级的最佳类别数;然后采用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构建各肥力等级的肥效方程及其推荐施肥量。结果表明,蔬菜空白区产量和平衡施肥产量的变异系数分别达到26.0%~60.2%和13.2%~50.3%,不同蔬菜种类及其土壤施肥效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在确保类别间的空白区产量和平衡施肥产量两个指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的条件下,结球甘蓝菜划分为4个土壤肥力等级,其他8种蔬菜则划分为3个土壤肥力等级。根据不同蔬菜的不同土壤肥力等级对应的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构建的28个三元肥效模型均属于典型式,由此提出基于农学效应的9种供试蔬菜氮磷钾推荐施肥量。14个大田验证试验表明,与习惯性的氮磷钾施用量和比例相比,本研究推荐施肥量下的槟榔芋、结球甘蓝菜、毛豆和多子芋等4种供试蔬菜平均增产6.8%~10.6%,净增收达692~3 834元·hm~(-2)。研究结果为露地蔬菜减肥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最佳养分投入量依据。


秀珍菇退化菌株生物学特征比较及dsRNA病毒检测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秀珍菇退化菌株与正常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并进行双链RNA(dsRNA)病毒检测,为秀珍菇栽培过程中选择优质菌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开展秀珍菇退化菌株菌丝拮抗、菌丝生长速度及出菇试验,与正常菌株进行生物学特征比较,通过ITS扩增,利用RAPD、ISSR和SRAP分子标记分别进行差异性比较,并开展dsRNA病毒检测,分析秀珍菇菌株的退化原因。【结果】秀珍菇退化菌株X9和X13与正常菌株X5、X6及对照菌株X15间存在拮抗反应,当培养基的pH低于5.0时,退化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显著降低(P<0.05,下同)。退化菌株X13菌丝的生长速度(4.95mm/d)、常温出菇单袋产量(73.34 g/袋)及低温刺激出菇单袋产量(107.69 g/袋)均显著低于正常菌株和对照菌株。分子标记分析未发现供试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dsRNA病毒检测发现供试菌株均存在dsRNA片段,其中退化菌株X13存在特异的dsRNA片段。【结论】秀珍菇退化菌株可能受dsRNA病毒感染,适应环境能力变弱,产量降低,生产上应注意菌株来源,避免使用退化菌株。


海量学术资源背景下对论文参考文献引著质量的探究
《出版广角 》 2018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文章在海量学术资源背景下,从规范学术道德,引导学术风气;保证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创新;提升学术论文的档次,反映作者跟踪学科发展动向的能力;与前人研究成果做对比,促使学术成果百花齐放4个方面强调参考文献引著质量的重要性,提出要制订论文参考文献引著规范,建立论文参考文献质量核查制度,面向作者强调论文参考文献的重要性。


安溪县茶园小流域泥沙来源分析——以双岐溪为例
《土壤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福建省茶园地处山丘地区加之缺乏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严重。指纹分析法利用泥沙特有的物理和生物化学性质作为示踪因子,用于区别不同泥沙来源地。本研究在安溪县山地茶园采集不同高程土壤样品及小流域中侵蚀泥沙样品,测定样品的8种土壤理化性质作为指纹识别因子,利用Kruskal-Wall检验筛选适合的指纹识别因子,运用组合指纹法与Isosource多元混合模型分析流域中侵蚀泥沙的来源及各潜在泥沙源地对侵蚀泥沙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中筛选出4种适用于山地茶园指纹因子:Ca、K、Zn、Mg,其中,K、Ca可作为判别泥沙来源的指纹因子组合。侵蚀泥沙超过70%来源于未治理茶园,且74%来源于未治理茶园山脚。组合指纹法在山地茶园的应用不仅能定量分析福建山地茶园水土流失、侵蚀泥沙的输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小流域侵蚀理论,也为茶园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合理布设提供科学基础。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用最大或然数(most probable number,MPN)法分析闽江河口湿地芦苇、互花米草和红树林根际土壤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不同采样深度亚硝酸细菌数量表现为0~20cm土层>20~40cm土层,而反硝化细菌数量则表现为20~40cm土层>0~20cm土层;芦苇、互花米草和红树林根际土壤中的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均表现出春秋两季大于夏季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闽江河口湿地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与总氮(TN)、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亚硝酸细菌与反硝化细菌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NO_3~--N和NH_4~+-N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


基于宏基因组的茉莉花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茉莉花(Jasminum sambac)的内生菌多样性,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内生细菌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茉莉花的内生细菌有38门78纲150目257科434属,其中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壁厚菌门、拟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的物种丰度较高.变形菌门在6-10月的丰度均最高(70.3%~85.7%).7月份植株的细菌Shannon指数最高(3.14)、Simpson指数最小(0.13),表明细菌群落多样性最高,且高温有利于提高植株内生细菌多样性.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7和8月、9和10月的植株内生细菌群落构成相似度高,6月与其他月份的差异大.冗余分析和热图分析表明,土壤营养成分影响植株内生群落组成,以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为主要.这为挖掘利用茉莉花有益的内生菌资源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