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4815条记录
金针菇液体发酵试验初报

食用菌 1989

摘要:金针菇人工栽培虽然获成功,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但人工栽培由于受季节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产量尚低。为此,我们进行了金针菇液体发酵试验。一、材料和方法供试菌种为三明朴菇8303和桐真Fv_1。(一)斜面培养基:Ⅰ.马铃薯40%,葡萄糖和琼脂各2%;Ⅱ.PDA 培养基;Ⅲ.马铃薯20%,葡萄糖2%,KH_2PO_40.05%,MgSO_40.01%,NH_4Cl0.2%,琼脂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抗虫遗传分析及利用

世界农业 1989

摘要:一、水稻抗虫性的遗传 水稻抗虫性的表现和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水稻的抗虫基因型和害虫的致害基因型(Gallun等,1980)。水稻抗虫性可以用三种基因行为描述:(1)主基因或寡基因抗性,具有这种类型的抗虫基因时,用抗虫与感虫亲本杂交,在F_2或以后世代表现出明显的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在水稻病叶及传毒媒介昆虫组织内的形态

上海农业学报 1989

摘要:用饲毒后的褐稻虱进行单虫单苗接种,稻苗发病率达60%以上。对病株的叶脉脉肿部位及相应编号的褐稻虱唾液腺进行超薄切片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株的筛管细胞和传毒昆虫的唾液腺细胞内可见到大量病毒颗粒,并以晶状排列或者包裹于管状组织中。病毒颗粒大小约为70nm,具有45nm致密核心为双链RNA的组成部分,在核酸和核衣壳之间尚有空隙。本文对病毒的细微结构进行了讨论,并提供进一步证据,说明我国发现的RRSV和国外报道起源于东南亚的RRSV是同一种病毒。

关键词: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 病毒形态 寄主细胞超薄切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XCY-1型线性测长仪原理与应用

丝绸 1989 北大核心

摘要:XCY-1型线性测长仪为电子控制的单茧丝长测试仪器,具有自动定长、切断检测、快速无噪音制动、缫丝张力小且稳定等特点.适用于丝厂一粒缫设备及其它抗捻强度极低的线性状体长度测量.

关键词: 茧丝线性测长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BC—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家蚕浓核病毒的研究

蚕业科学 1989

摘要:利用生物素—亲和素生物放大系统的原理,并结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建立了新的检测家蚕浓核病毒(DNV)抗原的方法。

关键词: 家蚕 浓核病毒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外优质油菜的引种利用

农业科技通讯 1989

摘要:我省地势、气候适宜油菜生长,近年来油菜面积已发展到400万亩以上,单产超百公斤。由于我省所种油菜基本上是高芥酸和高硫甙(即硫酸葡萄糖甙的简称)品种,含油量低(据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的统一分析,我省油菜品种中,12个甘蓝型油菜的平均含油量38.79%,其中芥酸达52.2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水稻抽穗后伤流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简报)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9

摘要:杂交水稻衰老时,根系伤流液中天门冬氨酸等15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不同程度地下降,以致游离氨基酸总量下降。而苏、丝、胱、甘四种氨基酸的含量却明显升高。6-BA和ABA调节衰老的同时,也改变了这四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根系中合成的这四种氨基酸可能参与了叶片衰老的调节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根系对非电离性农药的吸收、转移、分配与农药亲脂性的关系

核农学报 1989 CSCD

摘要:研究了水稻根系对溶液中非电离农药的吸收、转移和在植株各部位的分配与农药亲脂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亲脂性小的农药(Log Kow<1)在水稻根系中的浓度系数(RCF)的低限值约为1;当Log Kow>1时,RCF随LogKow值的增加而增加。亲脂性中等的农药(Log Kow 1.5—2.0)在蒸腾流中浓度系数(TSCF)最大;Log Kow值过大或过小,TSCF值都降低。不同亲脂性农药在水稻植株各部位的分配比例不同。Log Kow=1左右,农药被有效地转移并分配到叶部;Log Kow>3.5,农药几乎全部滞留于根和茎的基部。

关键词: 非电离性农药 亲脂性 水稻 吸收 转移 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一些地区发生的小麦土传病毒病的病原研究

病毒学杂志 1989 CSCD

摘要:我国浙江、江苏、四川等省发生的小麦土传病毒病,由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播,只感染小麦,感病植株幼叶表现为退绿到黄化的条斑,老叶表现为花叶和坏死.我们提纯各地分离物研究表明,病毒粒子呈线状,直径13~14nm,长度为200~1800nm,其中350~850nm的比例较高.病毒外壳由二种分子量分别约为30kd和27kd的结构蛋白组成.病毒粒子周围能均匀地"修饰"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抗血清和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抗血清,反应均很强烈.鉴于上述特性,认为本病害是由小麦棱条斑花叶病毒(WSSMV)引起的.

关键词: 小麦土传病毒病 病原 粒子长度 外壳蛋白 免疫电镜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扬州地区小麦土传病毒病的进一步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1989

摘要:江苏省扬州地区发生的一种小麦土传病毒病,粒子呈线状,长度多为450—800nm,其中以650—750nm之间的尤多,1200nm以上的粒子也占一定比例,最长的达1700nm。病毒外壳蛋白为二个组分,分子量分别约为30kd和27kd。借助免疫电镜观察,发现此病毒与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抗血清和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抗血清均有强烈的血清学反应。根据上述特性,进一步证实此病害的病原是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

关键词: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 病毒粒子长度 病毒外壳蛋白 免疫电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