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运城市苹果主产区丰产果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探明运城市苹果主产区果园土壤养分状况,以运城市不同县域、不同海拔、不同树龄的盛果期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0~40 cm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以及pH水平。结果表明,运城市主产果园氮含量总体偏低,磷、钾含量丰富,土壤偏碱性;不同县域、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树龄的果园土壤养分状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临猗县果园氮、磷、钾含量显著低于万荣、芮城和平陆县域;海拔高度在700~850 m的果园氮含量显著高于700 m以下的果园,海拔高度在550~700 m的果园与树龄少于10 a的果园中有效磷平均值含量较高,不同海拔高度的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县域及不同海拔主产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平陆县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万荣、芮城和临猗县域,海拔高度在700~850 m的果园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700 m以下的果园,但平陆县及海拔高度在700~850 m果园的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均未达到绿色食品产地土壤肥力分级Ⅱ级标准。运城市主产果园土壤管理过程中应注重有机肥的施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pH值,平衡使用化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矿复垦区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施肥制度的响应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选取山西省古交屯兰工矿复垦区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施肥处理,即对照处理(CK)、无机肥处理(F)、有机肥处理(O)、有机无机配施处理(OF),将传统与现代微生物技术相结合,分析比较了工矿复垦区苗期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施肥制度的响应。结果显示,传统微生物培养法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大豆苗期根际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差异显著(P<0.05),细菌、放线菌数量由大到小顺序均为OF>O>F>CK,真菌数量由大到小顺序为O>F>OF>CK;Biolog-ECO分析发现香农-维纳指数由大到小顺序为OF>O>F>CK,均一度指数顺序为O>OF>F>CK,OF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与CK处理差异显著,香农维纳指数由大到小顺序为OF>O>CK>F,OF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物活性高,代谢功能强;16S rDNA分析表明,OF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最高,且与O处理大豆根际微生物具有相似亲缘性属,而CK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物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与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丰度最高,与F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物具有相似亲缘性属。总体来看,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施肥的响应变化明显,OF处理与CK对照处理差异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授粉树配比对红富士苹果蜜蜂授粉效果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探讨红富士苹果园在利用蜜蜂授粉时需要配置的授粉树比例,研究了不同授粉树配比对红富士苹果坐果率、果形指数、种子数量、心室数、偏斜果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授粉树配比为1∶4的花序坐果率最高,可达68.10%,果形指数为0.890 2,种子数为402个,偏斜果率为18%;授粉树配比为1∶10的花序坐果率为39.57%,坐果率最低,果形指数为0.813 1,种子数为314个,偏斜果率为45%;坐果率、果形指数等指标均随着授粉树配比的降低而降低.蜜蜂为红富士苹果授粉时,按照1∶8的比例配置授粉树即可达到生产需求,最低也要保持在1∶1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籽用工业大麻"汾麻3号"旱作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中国麻业科学 》 2019
摘要:针对山西省籽用工业大麻栽培技术缺乏,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通过大田试验,设置A播期(5月3日、6月3日)、B密度(1000、2000、3000株/667 m2)、C行距(60、120 cm)、D施肥量(不施肥、中施肥量-基肥施复合肥30 kg/667 m2、高施肥量-基肥施复合肥60 kg/667 m2+灌浆期尿素20 kg/667 m2)4个因素.随机区组排列,共36个处理组合,两次重复.结果 表明:夏播(6月3日)+密度(3000株/667 m2)+行距60 cm+施肥量(基肥施复合肥30 kg/667 m2)适宜山西省的工业大麻种植模式,可获得最高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舍供暖和降温的科学设计
《今日养猪业 》 2019
摘要:冬季猪舍如果能保证供暖,猪只的疾病则较少,存活率高.同时,猪舍夏季的通风换气和降温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如果高温高湿、不通风,空气污浊,不仅对猪只的生长发育带来不良的影响,而且还会给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如何科学设计猪舍的供暖和降温是很重要的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草药超微粉添加剂对猪肉中呈味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养猪 》 2019
摘要:为研究中草药超微粉添加剂对猪肉中呈味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取30 kg左右的晋阳白猪、杜长大、山西黑猪各120头,每个猪种随机分为对照组、抗生素组、中草药Ⅰ组和中草药Ⅱ组,每组30头,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基础饲粮+抗生素、基础饲粮+0.5%中草药组方Ⅰ、基础饲粮+0.5%中草药组方Ⅱ,猪体重达110 kg左右时饲养试验结束,采集样品测定猪肉中呈味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中草药Ⅱ组效果优于中草药Ⅰ组.中草药Ⅱ组与对照组相比,晋阳白猪:天门冬氨酸含量显著提高4.22%(P<0.05)、谷氨酸含量显著提高4.30%(P<0.05)、对甘氨酸、丙氨酸含量影响不大(P>0.05);杜长大猪:谷氨酸含量显著提高3.11%(P<0.05)、甘氨酸含量显著提高6.87%(P<0.05),对天门冬氨酸、丙氨酸含量影响不大(P>0.05);山西黑猪:天门冬氨酸含量显著提高8%(P<0.05),谷氨酸含量极显著提高8.02%(P<0.01)、甘氨酸含量极显著提高7.72%(P<0.01)、丙氨酸含量极显著提高7.62%(P<0.01).结果表明,中草药超微粉添加剂Ⅱ组可提高猪肉中呈味氨基酸含量,有效改善其肉质风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