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药效对比试验的小麦吸浆虫防治
《农业与技术 》 2019
摘要: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较为广阔,因此小麦收成的好坏将会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以及生长过程中极容易出现病虫害情况,其中尤其以小麦吸浆虫对小麦成长的危害最大,一般爆发在小麦即将成熟时,会大大减少小麦的产量。吸浆虫是一种危害巨大的病虫害,目前只能依赖于药物治疗,吸浆虫具有明显的休眠期和爆发期,经过大量的田间抗虫实验,可以得出在穗期进行小麦吸浆虫治理具有明显效果。笔者结合多年的小麦吸浆虫治理经验,选择使用40mL浓度为40%的毒死蜱,或者是使用50mL的浓度为4. 5%的高效氯氰菊酯,进行病虫害防治,达到理想的杀虫效果,确保小麦正常生长。


山西省长子县青椒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 2019
摘要:山西省长子县是我国青椒的主要产区之一,该文在详细论述长子青椒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地青椒生产中存在的品种选择、栽培技术以及市场、加工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选用专用品种,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扩大销售渠道,发展大、中、小型加工企业。建议科研部门进行青椒不同茬口专用品种的选育,适宜当地栽培技术的攻关,借鉴各地市场销售经验扩大销售渠道,鼓励劳动者进行小型农机具的发明创造;提倡政府惠农政策实施,在大力扶持合作社、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在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户区。


农业科技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探讨
《南方农业 》 2019
摘要:近年来,科技水平成为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农业产业更好更快发展。而在农村扶贫过程中,农业科技扶贫能够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为乡村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助力。基于此,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进行了阐述,并对农业科技扶贫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实现策略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区域(临汾)水分相关气象因子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农学学报 》 2019
摘要:为有效提供气候变化未来情景相适应的栽培途径,对1987—2017年区域(临汾)与水分相关的降水量、气温、10 cm地温、蒸发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7个气象因子开展了动态变化、因子间相关性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年小麦生育期气象因子动态变化特征为降水量、平均气温和平均10 cm地温呈递增趋势,而蒸发量、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则呈递减趋势;小麦生产年度各季节蒸发量为夏>春>秋>冬,各月份蒸发量为6>7>5>8>4>3>9>10>2>11>1>12。各年小麦生育期气象因子间相关性为平均气温与蒸发量呈负相关,平均风速、日照时数与蒸发量呈正相关,相关气象因子间的变异系数为降水量>蒸发量>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平均地温>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小麦生产年度各季节、月份平均气温与蒸发量呈正相关。各气象因子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为各年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10 cm地温、日照时数与产量呈负相关,而平均相对湿度、蒸发量、平均风速则与产量呈正相关,降水量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不同阶段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生产年度>生育期>休闲期。该项研究可为小麦生产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玉露香梨果实发育过程中品质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进一步明确玉露香梨果实发育过程中品质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检测了玉露香梨果实发育进程中呼吸强度、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细胞膜透性和细胞膜保护酶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玉露香梨果实发育期呼吸强度呈现下降趋势,无呼吸跃变现象;硬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总糖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细胞膜透性整体上呈增大的趋势; SOD、POD及CAT等保护酶活性在果实发育期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对抵御膜伤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高粱基因组DCL家族的系统进化与表达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从高粱转录组数据筛选获得SbDCLs基因全长序列,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在高粱的全基因组中鉴定出了6个SbDCLs基因,分布于SBI-01,SBI-03和SBI-06上。其中,SbDCL2a和SbDCL2b在SBI-01上串联重复排列,比较二者基因结构和蛋白质结构域推测SbDCL2a很可能是由SbDCL2b小范围复制所致。SbDCLs蛋白质均为两性蛋白且没有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均在细胞核上,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通过对高粱、水稻、玉米、拟南芥、大豆、小麦、藜麦、甜菜、谷子的DCL蛋白质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DCL存在4个分枝:DCL1,DCL2,DCL3和DCL4;DCL在进化上出现了单双子叶的分化;DCL蛋白编码基因进化具有纯化效应。对SbDCLs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显示,SbDCLs在高粱穗部、茎节中部、花梗和旗叶茎节表达都比较强烈;SbDCL2a,SbDCL1和Sb DCL3a是高度表达基因,而且在生殖器官或组织中相对于营养器官具有更高的表达水平,说明SbDCLs基因对高粱营养生长和生殖发育具有调控作用。SbDCL2b在高粱的整个生育期表达水平均较低,但是在胚珠和花粉中拥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可能参与生殖发育调控。


枯草芽胞杆菌发酵液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来自苹果树上的1株生防菌LF17对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发酵液对腐烂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形态学结合16S rDNA和gyr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LF17进行了鉴定,并通过滤纸法测定了发酵液对腐烂病菌的抑制率,利用涂抹发酵液的方法测定了发酵液对腐烂病的防效.结果 表明,菌株LF17发酵液对腐烂病菌的抑菌率为93.80%,与甲基硫菌灵(94.20%)抑菌率相当,显著高于嘧菌酯(42.60%)、辛菌胺(52.80%)和苯醚甲环唑(81.30%);离体枝条防治结果表明,发酵液水剂和膏剂对腐烂病的防效为78.59%~80.40%,与甲基硫菌灵(76.93%)相比差异不显著,与嘧菌酯(44.15%)、辛菌胺(68.25%)、苯醚甲环唑(74.45%)相比差异显著;田间试验表明,涂有发酵液的伤口愈合面积为9.37~9.79 cm2,病疤复发率为3.82%~4.56%,与其他4种药剂相比差异显著.研究表明菌株LF17发酵液对腐烂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可促进伤口的愈合并显著降低腐烂病的复发.
关键词: 苹果树腐烂病 枯草芽胞杆菌 发酵液 抑菌率 防治效果


不同饲粮结构对荷斯坦奶公犊生长发育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结构对荷斯坦奶公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无病、体重(42±5) kg和日龄[(14±3) d]相近的奶公犊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并饲喂不同结构饲粮。试验Ⅰ组:代乳品+颗粒料+羊草;试验Ⅱ组:代乳品+羊草;试验Ⅲ组:代乳品+颗粒料;试验Ⅳ组:代乳品。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结果表明:1)试验Ⅰ、Ⅲ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试验Ⅱ、Ⅳ组(P<0.05)。各组间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Ⅳ组料重比分别比试验Ⅰ、Ⅱ、Ⅲ组降低了31. 10%、45. 03%、41. 70%。2)试验结束时,试验Ⅲ组体高、胸围显著高于试验Ⅱ、Ⅳ组(P<0.05),试验Ⅲ组体高、胸围和臀高增长率显著高于试验Ⅱ、Ⅳ组(P<0.05)。3)各组间屠宰性能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4)试验Ⅲ组肝脏重、肺脏重、肾脏重显著高于试验Ⅱ、Ⅳ组(P<0.05),试验Ⅰ组肾脏重/空体重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5)试验结束时,试验Ⅰ、Ⅲ组血清葡萄糖、尿素氮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试验Ⅱ、Ⅳ组(P<0.05),试验Ⅱ组血清非酯化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试验Ⅰ、Ⅲ、Ⅳ组(P <0.05),试验Ⅱ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Ⅰ、Ⅲ、Ⅳ组(P<0.05),试验Ⅲ组血清生长激素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Ⅰ、Ⅱ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代乳品+颗粒料的饲粮结构可以提高犊牛的生长性能,达到促进其生长发育的效果。


45%噻呋酰胺·嘧菌酯SC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田间防效
《农药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45%噻呋酰胺·嘧菌酯SC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为生产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沟施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45%噻呋酰胺·嘧菌酯SC 202.5 g a.i./hm~2的防效最好,植株发病率最低(5.75%),2年的块茎防效分别达到73.53%、74.71%,与嘧菌酯处理没有显著差异;45%噻呋酰胺·嘧菌酯SC 168.75 g a.i./hm~2保苗性最好,产量最高,防治效果与25%嘧菌酯SC差异不显著.[结论]45%噻呋酰胺·嘧菌酯SC沟施对马铃薯黑痣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推荐使用剂量168.75~202.5 g a.i./hm~2.
关键词: 45 噻呋酰胺·嘧菌酯SC 马铃薯黑痣病 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