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试论植物营养与施肥在农业高产优质中的作用
《江苏农业科学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试论植物营养与施肥在农业高产优质中的作用徐宝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南京210014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从追求产品数量增长转向高产优质高效并重的质量效益增长,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战略转折,是进入商品经济时期我国农业自身的一场新的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胞工程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利用
《江苏农业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和完善了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抗DON毒素细胞突变体筛选、小麦花药培养及野生抗赤霉病基因向普通小麦转移等实用技术体系,并结合传统育种手段,开展小麦抗赤霉病生物技术育种。5年来,选育出高抗小麦赤霉病品系14个,其中“894037”、“894013”已用作抗源;育成中抗或中抗偏强的品系23个,其中“895004”、“92P28”已通过审定,在省内外大面积示范试种。还有一批高产、中抗以上的品系,正在进行田间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低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宁A6的遗传及利用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低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宁A6”是以甘蓝型油菜双高雄性不育系“MICMS”为基础材料,采用双低油菜中间品系为轮回亲本,应用“育性、品质同步筛选法”转育而成。双低品质性状及不育性状的质核互作效应遗传性稳定。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宁A6与“宁B6”具有稳定的异质同核性,宁A6多出酶带(Rf为0.19和0.84)来源于不育细胞质。“宁R1”及其F1亦含有各自的特征酶带。遗传试验证明,宁A6的育性受1对显性主效恢复基因控制。“宁杂系列”双低杂交油菜强优势组合的育成,有效地协调了优质与高产的矛盾,显示出较大的增产潜力。“宁杂1号”通过省级审定投入生产,后备组合“杂7”、“杂9”“杂3”等在1996~1997年度各级中间试验中产量均居首位。
关键词: 双低油菜;胞质雄性不育;遗传;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核枇杷生产技术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用250×10-6、500×10-6和1000×10-6GA对"霸红"枇杷花穗进行喷雾均可诱导无核果实,花前处理效果好于其他时间处理。对GA诱导的无核枇杷幼果用CPPU+GA处理可促进其膨大并减少脱落,多次使用效果更好。花后每月一次用30×10-6CPPU十500×10-6GA喷雾4次获得了商品果大小的无核枇杷。无核果实风味较好,平均单果重19.9g。无核枇杷与未处理的有核果相比,果实纵径增加,横径减小,果肉厚度增加,果形指数增大,可食率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生产无核枇杷必须进行疏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螺旋藻高产养殖技术”荣获经贸部二等奖
《江苏农业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螺旋藻高产养殖技术”荣获经贸部二等奖汪廷冯伟民钟小仙徐跃定(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微藻研究开发中心,南京210014)TechniquesforHighYieldCultureofSpirulinaAwardedaSecond┐clasPrizebyE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矮花叶病及其抗性遗传研究进展(一)
《江苏农业科学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玉米矮花叶病已成为我国、江苏省玉米主要病害之一。本文简述了该病的症状、病原、传播和寄主的主要研究结果,分析了在我国流行的趋势和原因,介绍了控制的途径和策略,着重综述了该病抗性遗传研究的结果。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抗性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机摆秧特点及提高摆秧质量的途径
《江苏农业科学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机摆秧特点及提高摆秧质量的途径颜景秀陈建国程三六杨新春张文毅张旭(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南京210014)(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姚月明沈明星冯端兴(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探索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新途径,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稻瘟病菌的发生与水稻品种的关系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1~1996年,从江苏省主要稻区采集到491份稻瘟病标样,单孢分离后经7个全国统一鉴别品种鉴定,共检出7群15个小种。其中,ZG1一直是江苏省的优势小种,ZD,ZE种群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各稻区小种分布不同,病害常年流行的太湖稻区种群最复杂。ZG1小种能在大部分品种上分离到,且分离频率很高,ZD和ZE群小种也有较高的分离频率。根据各稻区小种分布,选育和引进相应的抗性品种非常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 稻瘟病菌;小种;发生;水稻-品种;江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禽鸟源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分离株对鸡的致病性试验
《中国兽医科技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鸡、鸭、麻雀3种不同源性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分离株人工感染80日龄的SPF鸡,初步试验发现,这些病毒均能使接种鸡的腔上囊明显萎缩,组织切片见淋巴滤泡萎缩、坏死,从人工感染的鸡腔上囊组织中可检测和分离到IBDV。各试验组的腔上囊指数平均值分别为:鸡283,鸭314,麻雀364,对照组511。经统计学分析(t检验)3个攻毒组与对照组间均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鸡,鸭,麻雀,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