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鱼类干扰素调控因子(IRF)的抗病毒作用研究现状及进展

水产学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干扰素调控因子(IRF)家族是最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抗病毒、抗菌、免疫调节和细胞凋亡等.IRF家族目前在鱼类组织中呈现组成型表达,但表达水平因组织而异.目前IRF家族成员包括IRF1-11,其中IRF11 为硬骨鱼特有,IRFs蛋白结构相对保守,含有DBD和IAD两个结构域.鱼类中IRF家族成员的抗病毒作用主要通过调控IFN和ISG及其他抗病毒因子转录表达来实现,其中IRF1/3/6/7/9/11 主要作为转录激活因子不断发挥作用,而IRF2/4/5/8/10 是双功能因子,根据靶基因激活或抑制转录来发挥功能.本文综述了鱼类IRF家族成员的表达及调控抗病毒反应的分子机制,有助于阐明IRF家族在鱼类免疫系统中的生物学功能.

关键词: IRF家族 组成型表达 抗病毒反应 转录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口近岸海域(鮻)渔业生物学特征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黄河口近岸海域(鮻)(Liza haematocheila)的渔业生物学特征及资源状况,本研究根据2020年4-11月黄河口渔业生产定置网的采样数据,研究了黄河口水域重要渔业种类(鮻)群体的体长体重分布、体长-体重关系、繁殖、生长和死亡等渔业生物学特征和开发率.结果显示,(鮻)体长分布范围为45~460 mm,优势体长组为55~185 mm;体重范围为2~1100 g,优势体重组为2~80g.方差分析表明,(鮻)的平均体长、体重均存在显著的月间差异;各月及全年(鮻)的体长-体重关系均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生长类型为负异速生长.黄河口近岸海域,(鮻)在7月肥满度最大,而6月最小;产卵盛期为 4-5月.(鮻)的生长速率为0.31 a-1,总死亡系数为1.42 a-1,自然死亡系数估算结果为0.51a-1,捕捞死亡系数为0.91 a-1,其开发率为0.64,(鮻)种群资源被过度利用.定置网渔业生产对于黄河口渔业资源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尤其对幼鱼和补充群体资源影响较大,应对定置网渔业生产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 黄河口 定置网 (鮻) 渔业生物学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许氏平鲉低氧耐受能力及血液学和鳃组织学变化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许氏平鲉低氧耐受能力及低氧胁迫过程中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鳃组织形态结构变化,本研究分析了许氏平鲉临界氧分压(Pcrit)和失去平衡点(LOE)时溶解氧含量,观察了低氧胁迫和恢复溶解氧过程中呼吸行为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分析了血液生理[红细胞数目(RBC),白细胞数目(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积压(HCT)]、生化[葡萄糖、皮质醇]指标以及鳃组织形态学和鳃组织气体交换率(PAGE)变化.结果显示,在温度18℃、盐度 30,pH值 7.85 的条件下,许氏平鲉[(88.01±5.34)g]Pcrit和LOE溶解氧含量分别为(3.96±0.11)和(2.60±0.21)mg/L.随着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血浆皮质醇和葡萄糖分别在LOE和Pcrit达到最高.许氏平鲉血液RBC、Hb和HCT在LOE达到最高.低氧过程中,许氏平鲉呼吸频率和PAGE分别于Pcrit和LOE达到最高,且低氧导致许氏平鲉鳃小片长度(SLL)、间距(ID)、周长显著增加;鳃小片宽度(SLW)则随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而变窄,在LOE处达到最小值.许氏平鲉鳃小片末端膨大、基质肥大、增生比例在低氧过程中显著增加.恢复正常溶解氧 24h后,上述各项检测指标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中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许氏平鲉对水体低溶解氧变化反应敏感,低氧应激导致其血液生理生化相关指标和鳃小片形态发生显著改变,恢复正常溶解氧 24h后可以显著缓解低氧胁迫应激.相关结果为研究许氏平鲉低氧耐受生理调控机制和高效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许氏平鲉 低氧耐受 呼吸频率 血液生理生化 鳃组织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点石斑鱼工厂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上)

科学养鱼 2023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商船和渔船碰撞中渔船损伤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大型商船与渔船碰撞(以下简称“商渔船碰撞”)事故中,不同碰撞条件对被撞渔船船体结构损伤特性的影响,以42 m典型渔船为例,选取商船不同碰撞角度、碰撞速度和碰撞质量等碰撞工况,采用有限元方法,利用LS-DYNA软件对碰撞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得到渔船船体损伤的应力应变云图及能量曲线,并分析了渔船损伤特性随碰撞工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设定工况下,商船速度为8 m/s,碰撞位置在舱段中间时,被撞渔船破损程度最大,船体出现破口,骨架也发生断裂;当碰撞角度为60°时,渔船同时受到垂向力和沿船长方向力的影响,船体破口最大;当商船质量为10 000 t时,被撞渔船破损最严重,但当商船质量超过10 000 t时,与渔船吨位差距很大时,商船质量增加对渔船损伤的影响程度变化不大。研究表明,有限元仿真模拟方法可用于分析商渔船碰撞过程中渔船结构损伤,在商渔船碰撞中,商船的质量、碰撞速度、碰撞角度、碰撞位置均是影响渔船损伤程度的关键因素,且碰撞速度、商船质量等因素与被撞渔船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

关键词: 商船和渔船碰撞 有限元方法 仿真模拟 船体损伤 LS-DY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突额薄板蟹(十足目:短尾下目:膜壳蟹科)雄性特征首次描述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薄板蟹隶属于十足目,短尾下目,膜壳蟹科,是一类小型蟹类,主要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目前已报道了27 种.突额薄板蟹新种发表时仅有一雌性标本,缺乏雄性个体特征,至今无人报道,然而雄性特征是螃蟹分类鉴定非常重要的指标.作者在浙江象山港海域采集到 2 只该种标本(包含一只雄性),雄性个体为该种的首次记录,其主要鉴别特征有:头胸甲近三角形,长大于宽;额向前突出形成三角形额角,具明显的额腹脊;颊区具一三角形小叶;爱德华兹开口仅愈合不到一半;步足细长,指节后缘具浓密的刚毛,近末端具2 齿;腹部分 5 节,尾节三角形;第一腹肢背缘近末端具2 根短刚毛,腹缘则具7 根长刚毛.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膜壳蟹科 突额薄板蟹 首次描述 雄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链状亚历山大藻暴露下紫贻贝体内麻痹性贝毒蓄积转化规律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将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暴露于一株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s)优势产毒藻——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 GY-H25株),模拟现场赤潮藻密度,探究了紫贻贝内脏团和可食组织中蓄积代谢及生物转化过程,并通过蓄积代谢动力学,重点比较了不同细胞密度GY-H25对紫贻贝体内毒素蓄积代谢和转化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GY-H25生长及产毒稳定,PSTs组分主要为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C1和C2),单细胞最高产毒能力为2.96 pg STXeq/cell。暴露实验中,紫贻贝对PSTs有较强的蓄积作用,2种暴露浓度下PSTs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实验结束时,2种暴露组紫贻贝内脏团中PSTs均超过欧盟国际限量标准(800μg STXeq/kg),但可食组织则均低于限量标准;比较发现,高浓度组紫贻贝内脏团最高蓄积浓度达到6 815.36μg STXeq/kg,且高浓度组暴露期间平均蓄积速率为17.89%,显著高于低浓度组13.06%的蓄积速率。另外,紫贻贝对PSTs表现出较强的生物转化能力,在对C1、C2和GTX5三者的转化研究中发现,快速代谢时期和平稳期C2→GTX5的转化为GTX5生成的主要途径,同时期C1的相关转化中C1→GTX5途径超过C2→C1,致使C1整体占比减少。综合评估紫贻贝中PSTs转化产物和毒性当量因子(toxic equivalency factor, TEF),发现紫贻贝对PSTs代谢转化进一步促使高毒性GTX5的生成和占比提升,总体终端毒性升高,这也可能是秦皇岛紫贻贝中PSTs风险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有助于科学评估紫贻贝中PSTs风险,为建立区域性风险监测技术提供科学基础。

关键词: 紫贻贝 链状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蓄积代谢动力学 生物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捕捞技术、渔具渔法研究进展与趋势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合应用船舶、机械、信息、新材料等技术,从海洋中捕捞经济渔获物并综合利用,是现代海洋捕捞业的主要特征.海洋捕捞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对保障我国食物安全、保护近海生态与资源、实现渔民增收和新渔村建设、推动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简析海洋捕捞渔场探测、渔具渔法与高效自动化辅渔助渔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海洋捕捞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海洋捕捞实现节能高效、生态友好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捕捞技术升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洋渔业 捕捞技术 渔场探测 渔具渔法 辅渔助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棚虾"压气头"现象分析及探究

科学养鱼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小棚虾养殖中饲料投喂后,增氧气头周围打开水花的面积明显缩小,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压气头”,特别是在养殖后期,随着虾个体的增大,气头长时间打不开是常见现象,可能会影响增氧效果,导致虾的活力降低和生长性能下降。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认为是饲料油脂过高引起,有人认为是水体油膜过多引起,有人认为是虾聚集增氧气头引起等,那么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究竟为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地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地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环境及克氏原螯虾肠道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为改进不同地区稻虾综合养殖策略提供依据,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武汉、永州和韶关地区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的水体、底泥及虾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并对水体、肠道菌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地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水体、底泥及克氏原螯虾肠道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均大于永州地区和韶关地区。武汉地区的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水体及底泥的细菌群落结构与永州地区和韶关地区均相似,其中水体的优势菌门均为放线菌门、蓝细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底泥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武汉地区的克氏原螯虾肠道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优势菌属为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10.85%)、气单胞菌属(Aeromonas,9.88%)和[Anaerorhabdus]_furcosa_group (8.43%)等。永州地区的克氏原螯虾肠道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菌属为ZOR0006 (9.78%)、拟杆菌属(Bacteroides,5.41%)和[Anaerorhabdus]_furcosa_group (3.98%)。韶关地区的克氏原螯虾肠道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优势菌属为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9.31%)、拟杆菌属(4.29%)和[Anaerorhabdus]_furcosa_group (4.58%)等。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总悬浮颗粒(TSS)和总磷(TP)对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磷酸盐(PO3-4-P)和化学需氧量(CODcr)对肠道微生物结构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地区水体、底泥及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水体与底泥的微生物结构更相似。武汉地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中水体的微生物多样性最高,对于稳定养殖系统有利。不同地区养殖系统微生物的优势菌门种类没有变化,但是会改变优势菌门和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养殖环境中的营养盐含量会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稻虾综合种养 水体 底泥 肠道 菌群结构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