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夏季广东省鲎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生态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东省划设有6个鲎保护区,但对鲎种群具体分布位置、数量及趋势数据几近空白,阻碍了科学管理策略制定和保护行动推进.为此,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分别对该6个鲎保护区幼鲎资源现状展开调查,并对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6个鲎保护区中仅遂溪中国鲎保护区和徐闻圆尾鲎保护区发现有幼鲎分布,其中徐闻圆尾鲎保护区内幼鲎丰度极低,调查整个保护区仅发现2只幼鲎;遂溪中国鲎保护区幼鲎丰度为6.45 ind·100 m-2,但低龄期幼鲎个体数量明显低于高龄期.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分析显示,遂溪大型底栖动物以浮游生物食者为主,徐闻以植食者为主,浮游动物、微藻类以及浮游植物等天然饵料资源充足,符合幼鲎的摄食习性.此次鲎保护区资源调查表明广东省鲎资源现状严峻,鲎保护区管理亟待改善.提升鲎的保护等级、科学的人工放流、行之有效的保护区管理措施等行动已势在必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鲆鲽鱼类套式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
《水产科技情报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牙鲆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在鲆鲽鱼类套式病毒(Chinook salmon bafinivirus,CSBV)快速检测研究上取得新进展,首次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建立了一种现场快速检测CSBV的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CSBV是引起鲆鲽鱼类“出血症”主要病原体之一。该病毒会引起鲆鲽鱼类底板出血、烂鳍烂尾、肝脏出血等症状,并导致大量死亡。该病毒隶属于套式病毒目、托巴套氏病毒科、Oncotshavirus属,对于易感的鲆鲽鱼类,致死率可高达70%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旋转闪蒸干燥南极磷虾的干燥特性和动力学模型
《食品与机械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实现南极磷虾旋转闪蒸干燥过程的控制.方法:对南极磷虾在 120~180℃范围内进行干燥试验,选取常用的 6 种干燥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进一步采用回归分析建立干燥模型常数项与温度的方程,得到干燥模型表达式并进行验证.根据 Fick第二定律方程计算得到南极磷虾干燥水分扩散系数.结果:干燥温度对干燥热效率和干燥速率的影响显著,干燥温度为 130~180℃的南极磷虾干燥曲线均为降速干燥阶段.Page 模型适合用来描述和预测南极磷虾旋转闪蒸干燥过程,回归分析得到模型常数项方程为 k=exp(-27.532 1+0.301 8T-8.538 2×10-4T2)、n=14.010 6-0.157 67T+4.750 9×10-4T2.随着温度的升高,南极磷虾有效水分扩散系数从 2.539 35×10-7 m2/s 升高到 13.889 64×10-7 m2/s.结论:采用旋转闪蒸干燥方式可以有效保护南极磷虾中的热敏性成分不被破坏,提高产品品质.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旋转闪蒸干燥 干燥速率 动力学模型 有效水分扩散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病害及防控措施(上)
《科学养鱼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一、大口黑鲈病害的类型与病程特征1.大口黑鲈病害的类型根据大口黑鲈病害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传染性疾病、侵袭性疾病和非寄生性疾病。(1)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常称为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可在大口黑鲈之间、大口黑鲈与其他水生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类疾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和微卫星标记探讨秦岭细鳞鲑物种有效性
《水生生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基因序列和微卫星标记比较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 Li)、黑龙江流域的尖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Pallas)和钝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tumensis Mori)的分子遗传差异,为澄清其分类地位争议提供分子证据。结果表明:(1)扩增217个样本的mtDNA D-loop区序列,共获得45个单倍型,类群间无共享单倍型;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三个细鳞鲑类群呈独立的支系;(2)基于14个呈多态性位点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秦岭细鳞鲑与尖吻或钝吻细鳞鲑之间的遗传距离均大于尖吻细鳞鲑和钝吻细鳞鲑之间的遗传距离;(3)基于线粒体D-loop和多态性微卫星位点计算出的遗传分化系数(FST)都远高于0.25表明三个类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极高。这些结果表明,秦岭细鳞鲑与黑龙江流域细鳞鲑之间遗传分化程度高,结合前期发现秦岭细鳞鲑与黑龙江细鳞鲑类群有明显形态分化的研究结果及它们之间地理隔离已久的现状,研究初步判定秦岭细鳞鲑为独立物种,并建议以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 Li为拉丁名。同时,建议将秦岭细鳞鲑作为独立单元进行保护,避免人为引种或杂交等因素造成种质资源破坏。
关键词: 线粒体控制区 微卫星标记 秦岭细鳞鲑 尖吻细鳞鲑 钝吻细鳞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壳类水产品中氨基脲的来源及生成机理研究进展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基脲(semicarbazide, SEM)通常作为判断水产品中是否滥用呋喃西林的标志物,在动物体内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稳定的结合物,摄入过多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研究发现,甲壳类水产品未使用呋喃西林仍能检测到SEM,现已确认的SEM来源包括内源存在和外源摄入,外源摄入途径有生长环境和饲料引入、加工过程中使用次氯酸盐消毒和偶氮二甲酰胺的分解产生。对于SEM广泛的来源途径,目前,对SEM形成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甲壳类水产品中SEM的天然存在给呋喃西林药物检测带来了严重的干扰。本文对甲壳类水产品中SEM的来源途径进行总结并推测可能的生成机理,可为甲壳类水产品质量控制及内源性SEM的生成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统养殖与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黄颡鱼的品质比较
《现代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比较传统养殖与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品质差异,该研究对养殖池塘水质进行评价的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分析了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及传统池塘养殖黄颡鱼的表观及质地品质、营养品质、风味品质.结果表明,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池塘水质污染程度较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减缓且其中养殖的黄颡鱼肌肉空壳率、亮度及白度值显著高于传统组,肌肉的蒸煮损失率显著降低.湿地组黄颡鱼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为40.40%,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为78.67%,肌肉氨基酸组成更符合FAO/WTO推荐的理想蛋白模式.湿地组黄颡鱼不饱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及Omega-6脂肪酸含量分别为传统组的3.78倍、2.64倍以及3.25倍.湿地组黄颡鱼中呈油脂味等异味的挥发性气味物质含量下降,且呈苦味及酸味的氨基酸总占比下降,呈鲜味及甜味的氨基酸总占比上升,呈鲜味的IMP含量为传统组的3.16倍,呈苦味的HxR及Hx含量较传统组下降了17.00%及17.57%.综上,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黄颡鱼可食用部分占比更高,肉质更为白亮,肌肉营养组成更优、风味品质更佳.该研究可为黄颡鱼品质的提升及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黄颡鱼 质地品质 营养品质 风味品质 传统养殖 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探讨
《科学养鱼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2022年11月11日,首届昆山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绿色发展研讨会在昆山举办。本次论坛围绕“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主题,聚焦昆山特色农业产业,促进河蟹产业健康发展,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集聚昆山,交流最新科研进展,研讨产业发展思路。论坛围绕稻渔综合产业、河蟹高质量发展以及新品种选育、养殖、饲料、病害等方面开展研讨。现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供广大从业者学习、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