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啶虫脒剂型对烟粉虱的毒力差异及原因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农药剂型对烟粉虱的毒力差异,分别以甘蓝和黄瓜叶片作为生物测定载体,比较了啶虫脒乳油(EC)、微乳剂(ME)、可溶性液剂(SL)、可溶性粉剂(SP)及可湿性粉剂(WP)等5种剂型对烟粉虱成虫的毒力,并通过对植物叶片临界表面张力、啶虫脒药液表面张力、动态接触角及叶片持液量的测定,分析了不同啶虫脒剂型间毒力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以甘蓝叶片为生物测定载体,不同啶虫脒剂型间对烟粉虱的毒力差异明显;以黄瓜叶片为生物测定载体,不同剂型间毒力差异不明显。啶虫脒SL、SP、WP在两种生物测定载体间的毒力差异大于EC和ME。甘蓝和黄瓜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值分别为30.73 mN.m 1和57.91~63.30 mN.m 1。啶虫脒有效成分浓度大于7.81 mg.L 1时,啶虫脒EC和ME溶液表面张力即小于甘蓝和黄瓜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啶虫脒有效成分浓度大于500 mg.L 1时,啶虫脒SL、SP、WP溶液的表面张力才小于甘蓝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啶虫脒ME溶液液滴接触两种植物叶片的瞬间(0 s),液滴与叶片间的接触角就明显小于90°。甘蓝叶片对低浓度的啶虫脒ME和EC溶液的持液量高于其他3种剂型,黄瓜叶片对啶虫脒各剂型溶液的持液量无明显差异。植物叶片表面性质和不同剂型溶液表面张力的差异是导致剂型间产生毒力变化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烟粉虱 啶虫脒 剂型 植物种类 毒力 叶片表面性质 溶液表面张力 毒力机制


竹长条加工剩余物制备重组竹材的应用技术研究
《生物质化学工程 》 2012
摘要:选取竹长条加工剩余物为原料,采用平衡区组正交试验,分析了施胶量、碱处理时间、热压压力以及热压时间对重组竹材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得出较佳胶合工艺参数。为了得到更好质量的板材,在此基础上改进了其它因素的影响,如预压压力、时间、含水率以及板材幅面。试验表明:施胶量为8.5%,碱处理时间15 h,热压时间为18 min的前提下,增大热压压力,提高预压压力、时间及板材规格,重组材各项性能均大有改进。在不去除青黄的前提下通过对竹长条加工剩余物进行改性处理,经过优化的产品静曲强度及弹性模量符合国家标准,不仅充分利用了竹材资源且可以降低经济成本,同时也为新型的木工胶黏剂的推广提供相关依据。


水萝卜-西瓜(番茄)-水稻高效栽培模式
《上海蔬菜 》 2012
摘要:水萝卜-西瓜(番茄)-水稻轮作模式,利用蔬菜、粮食对土壤内各种矿质营养吸收利用互补原理,实现肥料施用的集约化,又大幅度减少了土传病虫害,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良好选择。在气温较低的12月中下旬~翌年2月底利用大棚设施生产耐低温水萝卜,春节前后上市;在气温渐高的3~6月,利用大


棉属野生种克劳茨基棉第7染色体上马克隆值QTL的挖掘与定位
《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挖掘和利用棉属野生种克劳茨基棉(Gossypium klotzschianum)的优异等位基因,构建了一个(陆地棉泗棉2号×克劳茨基棉)×泗棉2号的BC1F2群体,并进行纤维品质性状初步定位。单标记相关分析表明,位于第7染色体上的SSR标记NAU1362与马克隆值表现极显著相关。进一步选择在第7染色体上含有克劳茨基棉渐渗片段的BC1F2单株与轮回亲本泗棉2号回交,构建BC2F3和BC2F4分离群体,通过2年的田间重复试验验证该QTL的位置与效应。结果表明,该QTL(qFMIC-7-1)在BC2F3、BC2F4世代均被检测到,位于相同的标记区间,分别可以解释9.0%和8.8%的表型变异,增效基因来源于野生种克劳茨基棉,与BC1F2群体定位结果基本一致。同时在第7染色体上检测到另一马克隆值QTL(qFMIC-7-2),同样在BC2F3、BC2F4两个世代均能够被检测到,分别可以解释3.7%和4.7%的表型变异,但增效基因均来源于泗棉2号。


植棉机械化江苏发展路径简析
《江苏农村经济 》 2012
摘要:江苏省人多地少,又是经济发达地区,耕地和劳动力限制,是棉花生产的主要"瓶颈"。在经济发达地区稳定和发展棉花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必须实现省工节本,机械化植棉已成为江苏省植棉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外加碳源对富营养化水体生物脱氮效果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以甲醇、稻壳和木屑3种材料作为有机碳源,通过在生物膜载体(秸秆炭化物)中添加有机碳源来提高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秸秆炭化物中分别添加了甲醇、稻壳和木屑处理(ZT-JC、ZT-DK、ZT-MX)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总氮的移除率比只添加生物膜载体处理(ZT)分别提高了29.8%、14.3%、17.1%。另外,添加碳源的3个处理的水体中硝化细菌数量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均高于ZT处理。在净化处理50 d后,ZT-JC处理水体中总有机碳(TOC)含量比对照(不添加载体材料和有机碳源处理)高了26.5%,表明液体碳源并不适合于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PCR-DGGE检测结果显示,添加有机碳源处理的细菌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度均高于对照,其中添加稻壳处理的反硝化细菌数量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明显高于添加木屑处理,表明稻壳比木屑更适合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


关于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的若干思考
《会计之友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文章围绕科研项目验收后结余经费收回上缴问题进行探讨,归纳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分析结余经费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增加预算调整的灵活度、简化审批程序;二级、三级小课题,金额小的可不审计;允许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保留一定限额结余经费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