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植保无人机在农田病虫害防治中的实践探究
《农业工程技术 》 2021
摘要:现阶段,植保无人机在农田病虫防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充分满足各种地形需求,而且能够针对某种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将有利于提升农田病虫害防治成效.基于此,该文将针对植保无人机在农田病虫害防治中的实践应用进行分析,以期望能够为业内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植保无人机;农田病虫害;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胁迫下八棱海棠株系的离子吸收、运输与分配
《植物生理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八棱海棠耐盐的离子响应机制,以耐盐海棠无性系(编号NY)和普通海棠无性系(编号PT)为试材,经不同浓度Na Cl溶液(0、2、4、6、8、10 g·L-1)处理后,统计植株受害情况,测定并分析不同器官中矿质离子(Na+、K+、Ca2+、Mg2+)积累、运输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Na Cl浓度高于6 g·L-1时,两个株系均出现了盐害症状,NY株系盐害指数和死亡率低于PT株系;盐胁迫促进了两个株系不同器官中Na+及NY株系叶K+含量的积累,抑制了NY株系根和PT株系根、茎、叶K+的积累,Na Cl浓度高于2 g·L-1时,NY株系根中Na+含量高于PT株系,茎、叶中Na+含量低于PT株系;盐胁迫下,两个株系根、茎、叶中的K+/Na+、Ca2+/Na+和Mg2+/Na+比值呈现不同程度下降,各处理下,NY株系茎和叶中各比值高于PT株系;随着盐浓度的增加,NY株系由根向地上部选择性运输离子的能力先升高后降低,PT株系则逐渐下降,各处理下,NY株系向地上部选择性运输离子的能力高于PT株系。推测NY株系较PT株系具有较强耐盐性的离子原因为:盐胁迫下NY株系较少积累Na+并将吸收的Na+较多截留在根中,增加营养离子向地上部运输,维持了叶片相对离子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玉米秸秆机械化集中深还田技术及配套机具介绍
《河北农机 》 2021
摘要:玉米作为全球总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每年生产约8亿吨农作物秸秆,其中玉米秸秆产量达到2.2亿吨.新型玉米秸秆机械化集中深还田技术及配套机具的研制成功缓解了土地"变瘦、变薄、变硬"的问题,解决了东北、华北地区秸秆还田时间短、秸秆量大、分布面积广、秸秆焚烧严重的问题.提高西北地区免耕地块玉米种植,十年九春旱,严重影响玉米播种的问题,实现秸秆覆盖抗旱保墒与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双重目标.还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田固碳,培肥地力,确保作物高产稳产,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持续提升土壤肥力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秸秆;机械化;集中;还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设施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揭示设施土壤优先流路的发生、分布规律及驱动因子,通过原位染色示踪试验结合图像解析技术,提取6个优先流特征指标,对设施蔬菜大棚和棚外粮田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优先流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索了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根系特性等因子对优先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设施土壤优先流染色面积比、最大染色深度和长度指数均大于棚外粮田土壤,其优先流现象更明显,由此产生的环境风险更不容忽视;(2)优先流主要发生在深层土壤中,且设施蔬菜土壤优先流发生较棚外粮田土壤更为复杂:垂直剖面染色形态变化程度分别经历相对稳定—次活跃—活跃—速变—活跃—速变(棚内)和次活跃—速变(棚外);(3)优先流受土壤孔隙结构、土壤水分状况和根系特性影响较大,棚内土壤优先流驱动因子从表层的由土壤孔隙结构和水分状况共同起决定性作用转向深层由根系特性所控制,棚外土壤则与之相反。研究结果可为设施土壤优先流模拟及其引起的面源污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胁迫对不同时期盐地碱蓬组分含量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自吸水耐盐鉴定法,研究了不同NaCl浓度(0.10%、0.30%、0.60%、0.90%、1.20%)对盐地碱蓬不同生长时期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时期的盐地碱蓬组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苗期盐分对亚硝酸盐影响最大,最高亚硝酸盐含量为7.09 mg/kg;花期盐分对氨基酸含量影响最大,最高含量达134.26μmol/g;结果期盐分对蛋白质影响最大,最高含量为19.36 mg/g。苗期盐地碱蓬水分含量最高,随盐胁迫程度增加而增加,在1.20%NaCl处理下达最大值;抗坏血酸在不同时期随梯度盐分增加呈现总体降低趋势,低浓度(小于0.60%)NaCl处理下,苗期盐地碱蓬抗坏血酸含量最高。以总黄酮含量为优化目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HPLC)对盐地碱蓬总黄酮提取技术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优提取条件:超声功率500 W,超声温度70℃,超声时间25 min,料液比1:60 g/mL;在0.90%NaCl处理下,花期盐地碱蓬总黄酮含量最高,达3.68%。综上,本研究明确了适宜发展优质安全盐地碱蓬的土壤盐分范围为0.60%,为指导盐地碱蓬生产和合理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胁迫下不同温敏性油菜保护酶活性及内源激素变化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温敏性油菜内源激素和保护性酶活性含量的变化对低温的响应.【方法】选用陇油6号、天油4号及陇油10号3个油菜品种作为试验材料,低温(4℃)处理后于0(CK)、2、4、6、8、12、24、48 h后取根、生长点及叶片进行内源激素(ABA、IAA、GA)和生理活性物质(根、叶)的测定和分析.【结果】短时低温处理后,SOD、POD、CAT、APX活性表现为冬性品种强于春性品种.陇油6号、天油4号的根叶ABA,IAA含量的变化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陇油10号则是先降低后升高;生长点内源激素的响应陇油10号强于陇油6号,各品种GA总体含量表现为:生长点>叶>根,在各组织中均表现为缓慢升高,陇油6号、天油4号变化较平缓,陇油10号变化幅度较大.各组织内源激素的比值反映不同品种对低温胁迫的动态适应.【结论】短时低温胁迫下,油菜不同组织内源激素和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对适应抗寒生长的具体调控有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对花生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普通花生品种(冀花9号、冀花10号、冀花12号)、高油酸花生品种(冀花11号、冀花13号、冀花16号)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7个播种时期(4/25、5/6、5/16、5/26、6/6、6/15、6/26),研究不同播期对花生生长发育、产量指标和品质的影响,以期确定花生最佳播种时期,为集成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冀花10号、冀花12号、冀花13号、冀花16号的农艺性状表现为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多;而冀花9号和冀花11号则表现为主茎矮、侧枝短、分枝少。6个花生品种荚果平均产量为4716.22 kg/hm2,籽仁平均产量为3469.52 kg/hm2。以籽仁产量最高的冀花12号(3541.99 kg/hm2)为对照,普通花生品种冀花9号、冀花10号减产0.35%~1.91%;高油酸花生品种冀花11号、冀花13号、冀花16号减产2.11%~5.54%。随播期的延后,各个播期的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指标基本遵循5/6-5/16> 4/25> 5/26-6/26的变化趋势。5/6-5/16播期的平均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分别5547.16 kg/hm2、4204.24kg/hm2,油酸/亚油酸比值平均12.90。4/25播种,荚果和籽仁减产约5.16%,油亚比为14.61;5/26日播种,荚果和籽仁减产约9.05%,油亚比降低35.56%。晚于5/26播种,主茎高变矮7.40%~22.89%、侧枝长变短7.07%~24.89%、单株分枝数减少3.74%~9.70%、单株结果数降低4.59%~21.78%、百果重减少6.59%~27.94%、百仁重减少10.35%~32.33%、荚果减产17.97%~45.78%、籽仁减产21.80%~52.50%、油亚比降低50.57%~73.30%。综合考虑农艺性状、产量指标及品质优劣,河北省中南部地区露地平播花生的最适播期为5/6至5/16之间,最晚不应晚于5/2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蒲公英耐盐突变体'滨蒲1号'的耐盐性研究
《广西植物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盐渍化是当今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危害之一,它严重影响当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提高。为了提高盐碱地的利用效率,该文以蒲公英耐盐突变体‘滨蒲1号’及其亲本叶片为材料进行丙二醛(MDA)含量等8种生理指标的测定,同时利用cDNA-RAPD技术对蒲公英耐盐突变体及其亲本根胁迫0、12、24 h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突变体‘滨蒲1号’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CAT活性、POD活性、SOD活性在不同胁迫时间点均大体高于亲本; MDA含量、相对电导率低于亲本。(2)以筛选出的10条RAPD引物进行cDNA-RAPD分析,共扩增出22条清晰的条带,差异条带10条,多态性为45.4%。(3)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在150~1 000 bp之间,主要为盐抑制基因片段,推测蒲公英耐盐突变体‘滨蒲1号’的耐盐性既与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及多种抗氧化酶上升引起的保护作用有关,也与根中一些与耐盐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有关。该研究为进一步克隆蒲公英耐盐基因并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耐盐优质的蒲公英新品系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蒲公英 耐盐突变体 生理指标 cDNA-RAPD 差异表达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