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445条记录
介绍一种能保护天敌寄生植物的除草剂

生物防治通报 1985

摘要:农田除草在安全性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标准不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日益严格。四年来,我们致力于寻求、筛选适于花生、大豆、瓜果园、园林、苗圃等地用的选择性除草剂,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枯柑园中使用除草剂—“稳杀得”,防除禾本科杂草,对天敌钝绥螨赖以为生的“胜红蓟”等阔叶杂草则无妨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稻虱中间型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

昆虫知识 1985

摘要: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通常仅见长、短翅型二型,但在某些大发生年份的大发生世代,田间可偶尔发现前翅翅长达到或接近腹部末端,介于长短翅型之间的中间个体,具有这种翅型的成虫,称为中间型(《中国农作物病虫害》,1979)或中翅型。有关褐稻虱中间型的生物学特性,国内未见报道。现将我们于1981年12月至1982年3月初步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高产定氮施肥(氮调)技术研究结果概述

中国农业科学 1985

摘要:提高水稻单产的技术措施是良种与良法:良法包括多方面,然而最重要的是与水稻适时封行、按时转色有着因果关系的肥水措施:其中,氮肥的适时适量施用是关键研究高产水稻各生育期需氮指标,从调控土壤供氮指标(简称氮调)着手,做到 定氮施肥,是获得潜水艇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及菲律宾稻白叶枯病病原菌株致病性比较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摘要:用国际鉴别寄主及中国鉴别寄主分别在华南及菲律宾两地,同时多次重复研究、比较、分析两地的稻白叶枯病病原菌株的致病力。用人工剪接法测定明确了中国及菲律宾的病情分级调查记载标准呈显著相关,均能反映华南与菲律宾的病情调查实际结果。对4个菲律宾和5个华南菌群而言,“金南风”及“脱脱普”全感,而“早生爱国3号”和“爪哇14号”则全抗。“黄玉”对华南菌群Ⅰ及Ⅱ抵抗,但对Ⅲ及Ⅳ群与4个菲律宾菌群则全感。“IR8”及“Cas209”对5个华南菌群全感,而“DV85”则全抗。“IR20”及“IR1545-339”抗华南菌群Ⅰ、Ⅱ、Ⅲ及Ⅳ,但感染Ⅴ群。“TN1”及“金刚30”等品种全部感染华南及菲律宾菌群。“IR26”抗华南菌群Ⅰ、Ⅱ、Ⅲ、Ⅳ和菲律宾菌群Ⅰ,但感染华南菌群Ⅴ和菲律宾菌群Ⅱ、Ⅲ、Ⅳ。试验结果指出:华南菌群Ⅲ、Ⅳ的,致病力与菲律宾菌群Ⅰ相仿,而华南菌群Ⅴ则与菲律宾菌群Ⅳ相类似。此外,还研究比较分析了华南菌株与东南亚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诸国菌株间的致病力的异同情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消炎新药露它净在乳牛产科疾患中的疗效试验

广东农业科学 1985

摘要:(一) 药理学性能露它净(LOTAGEN)是西德近期生产的局部消炎新药。本药的有效成分为间甲酚磺基酸和甲醛的凝缩物。原液的pH值是0.6,可与水随意配合,临床使用者为其4%的水溶液,pH值为0.8。据介绍,本药4%水溶液在临床上具有两种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个美国水稻品种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初报

作物品种资源 1985

摘要:本文着重对所引进的7个美国水稻推广种的光合特性进行了一些观察测定,并对其它特性及作为育种材料亲本的利用价值进行了讨论。由于广陆矮4号不仅是广东种植面积较大的优良早熟品种,而且也是长江流域早稻的主要当家种,故选作对照种。一、光合特性1.剑叶净光合速率及光饱和点所引进的7个美国水稻品种均为早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品种小青抗三化螟害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1985

摘要:关于水稻品种抗螟害的研究,国外早在五十年代日本的石井、平野(Ishii andHirano,1959)等[3]通过生化分析,证明了蛋白质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低有利二化螟幼虫的生长发育。随后(1962年)证明从稻株中分离出的苯甲酸和水杨酸对二化螟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日本学者宗象(Manakata,1959)从稻叶吐水中分离出一种引诱二化螟的化合物——稻酮(oryzanone)。硅酸(二氧化硅)一直被认为是抗二化螟害的重要因素(笹本馨1958,Pathak 等1967)。对水稻抗三化螟害的研究,虽然印度、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体硫柴油乳膏的研制及其对柑桔害虫的防治效果

中国柑桔 1985

摘要:胶体硫柴油乳膏是一种以柴油为主要杀虫物质的复合性杀螨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柑桔红蜘蛛,并兼治锈壁虱、木虱、蚜虫等。它既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又能减少或避免对天敌的杀伤,无残毒,不污染环境。一、胶体硫柴油乳膏的研制过程简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柑桔木虱传播柑桔黄龙病的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5

摘要:本文报道了柑桔木虱(Dtaphorina citri Kuwayama)传播柑桔黄龙病的试验,在柑枯木虱的主唾腺及滤室中观察到柑桔黄龙病的病原类细菌体,这些类细菌体与病株中的类细菌体相同,进一步证明了柑桔木虱是柑桔黄龙病的媒介昆虫,并图示了柑桔木虱唾腺和消化道滤室的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瘤矮病毒越冬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摘要:1982~1984年研究结果,广东水稻瘤矮病毒田间的自然越冬寄主植物主要是再生稻、自生稻,带毒率分别为63.95~100%和28.57~41.20%;还新发现看麦娘(Alopecurus aequulis)是越冬寄主植物,但只个别株发病,故不重要。人工接种成功的寄主植物还有小麦(Triticum aestivum)、燕麦(Arena sativa)、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和玉米(Zea mays)。玉米是本研究接种成功的新寄主。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s)和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不受侵染。在自然情况下,迄未发现越冬的小麦和野生稻有感染此病的。本病毒的介体昆虫最主要的是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 Motsch.),而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和二点黑尾叶蝉(N.virescence Dis-tant.)的作用很小。整个冬、春田间只发现电光叶蝉有保毒虫,并能终生传毒,但卵不保毒。叶蝉在广东病区冬季仍繁殖1~2代,但若虫在感病再生稻及自生稻上可再获毒和保毒。电光叶蝉带毒率在1月份为5.06~15.38%,2月份下降为0~3.13%,3月份插秧前后上升至15.81~16.41%,可见电光叶蝉也是瘤矮病毒的重要越冬初侵染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