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W-HE包衣剂在大豆上的应用效果

吉林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W-HE包衣剂是在原生物表面活化剂(1992年从俄罗斯引进)基础上,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特点,综合生物表面活化剂对农作物的作用机理而科学配制的新型制剂。经3年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对大豆根腐病和根蛇潜蝇及孢囊线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能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产幅度达11.3%~13.0%。

关键词: 大豆 包衣剂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我省发展优质稻生产的措施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3

摘要:在回顾我省优质稻米生产的基础上 ,提出了把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结合起来形成产业链是发展优质稻生产的必经之路。搞好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建设是发展优质稻米生产的基础 ,选择优质品种是前提 ,完善优质稻品种配套技术是保证米质的关键 ,先进的加工技术是提高优质米商品性能的保证

关键词: 水稻 稻米品质 优质稻米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感染SMV_3后多酚类物质的变化分析

大豆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对SMV3抗性不同的四个大豆品种 (系 )为材料 ,分析其感染SMV后各生育阶段的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及变化。结果表明 :抗感病品种未接种健株中总黄酮、总多酚含量 ,抗病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 ,接种SMV3后总黄酮、总多酚含量抗病品种变化不大 ,感病品种两指标含量明显提高 ,二者动态变化也明显不同。抗感病品种类黄酮配基组成相同 ,接种SMV3后 ,感病品种增加了P3配基 ,部分缺少了P4 配基。大豆中总黄酮、总多酚的动态变化及黄酮配基的组成与增减均可作为鉴定抗感病品种的生化指标。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成株抗性 总多酚 总黄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水稻新品种——绥粳6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中国农技推广 200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种间杂交新品种龙小粒豆一号的选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龙小粒豆一号(原代号龙品9777)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采用大豆优良品种与野生大豆种间杂交选育出的特用极小粒大豆新品种,主要特点是熟期早、产量高;秆强抗倒伏、不炸荚;粒径 5.5mm通过率90%以上;可溶糖含量高、化学品质好,符合日本制纳豆、韩国做豆芽对原料的品质要求。并总结了特用小粒大豆品种选育经验。

关键词: 种间杂交 小粒大豆 特用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除草剂对优质大豆品质的影响研究

大豆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土壤处理剂豆磺隆、乙草胺 ,茎叶处理剂普施特、虎威、拿捕净等 5种除草剂 ,以及黑龙江省优质高蛋白大豆品种黑农 35号和东农 4 2号 ,高油大豆黑农 4 1号等 3个大豆品种 ,研究除草剂对优质大豆品种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5种除草剂正常施用剂量和加倍剂量处理 ,优质大豆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会有一定的增减 ,但方差分析表明和不施药对照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除草剂 大豆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早粳水稻新品种——富士光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摘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优质大米的需求越来越多,在稻米总量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优质稻米相对短缺,品质方面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我们引进推广了日本优质水稻新品种富士光.该品种是1986年由牡丹江农科所经吉林省农科院引进的日本品种,1986年引种观察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简述以色列持续农业的发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蜡蚧轮枝菌素对5种蚜虫毒杀作用的初步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3

摘要:从俄罗斯全俄植保所引入的蜡蚧轮枝菌Tri -BA81,经液体发酵培养 ,并经萃取、提纯得到代谢产物即蜡蚧轮枝菌素 ,并将其用于对 5种蚜虫的毒杀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该代谢产物表现出很高的毒杀作用。室内生测 ,1%的蜡蚧轮枝菌素液对甘蓝蚜及瓜蚜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6 35 %和 91 5 3% ,2 %蜡蚧轮枝菌素液对桃蚜的校正死亡率为 91 79%。 1%和 3%的蜡蚧轮枝菌素液对麦长管蚜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 6 5 4 5 %和 10 0 % ,对大豆蚜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 6 5 5 6 %和99 5 3% ;田间平均防效为 72 5 %和 79 4 %。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代谢产物 蚜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豆荚光合作用结构体系的观察

电子显微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农 4 0、黑农 4 1和黑农 37为材料 ,应用解剖学和电镜分析技术 ,对开花后始荚期 (R3)、结荚期 (R4 )、鼓粒初期 (R5)、鼓粒期 (R6 )、生理成熟期 (R7)等各期的豆荚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 :(1)大豆豆荚由外、中果皮和内果皮组成 ,其中前两部分与叶片相似 ,具有一套完整的光合作用结构系统 ,即外果皮的表皮与叶片表皮结构相似具表皮毛和气孔 ;整个中果皮由 10余层薄壁细胞组成 ,内含叶绿体 ,为同化组织 ,在同化组织中间分布着发达的输导组织系统 ;(2 )随着豆荚的生长发育 ,同化组织的形态、大小及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本文还对豆荚的光合特性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大豆 豆荚 光合作用 结构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