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种治疗仔猪大肠秆菌病的新药-痢菌净
《北京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和成活.近十多年来,广泛使用抗菌药物防治本病,但由于某些药物使用时间过长或用药剂量不当等因素,造成病原抗菌谱的扩大和抗药菌株的增加.为此,必须寻找新的有效药物来防治本病.在北京近郊四季青公社巨山,远南,门头三个猪场.我们用灭菌的直肠棉拭,对仔猪拉黄色或黄白色稀粪和水样痢便进行大肠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将分离得到的22株均分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及其防治
《农业科技通讯 》 1985
摘要:近几年,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所发展,其症状类似黄瓜霜霉病,但也有些区别。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的病斑,开始都呈水渍状,而且由于受叶脉限制,均呈多角形,这是相同点。但到以后角斑病的病斑中央干枯脱落,形成穿孔,而霜霉病的病斑不穿孔;另外,角斑病在叶片、果实的病斑上,常常有乳白色细菌性粘液,而霜霉病叶子上无粘液,叶背有黑色霉层。保护地的发展是造成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严重的主要原因。因为保护地实行轮作困难,而病菌可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种子也可以带菌,当种子


1980—1984年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改良抗源(初报)
《北京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太谷核不育小麦是我国山西太谷县郭家堡大队高忠丽同志,在普通小麦中首先发现的.经过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邓景阳先生鉴定,确认为太谷核不育小麦.它是受显性单基因控制的,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稀有的珍贵材料.据文献记载,在48种植物中,共发现过85个突变的雄性不育基因,其中隐性的


花培冬小麦新品系—京单52
《北京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京单52是我室用(有7—洛夫林10号)5190×京双2号小麦复合杂种第一代的花药接种培养出的花粉植株,经过花培二代株系选择、品比、区试鉴定育成的优良冬小麦新品系.一、主要特征特性:冬性、早熟、比丰抗号早2—3天,长茫、白壳.穗是纺锤形,穗长7厘米以上.粒较大,椭园形、红色、半硬质、饱满度较好,干粒重高,达40克以上.幼苗匍匐、叶色深、分蘗力中等.植株


小麦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及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北京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一般商品性小麦,含有6—16%的蛋白质.由于小麦蛋白质具有加水后形成具有弹性的、粘着团块的能力,使小麦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


生物农药Bo-10防治黄瓜白粉病
《生物防治通报 》 1985
摘要: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是黄瓜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保护地生产发展,为害越来越严重,一般减产11-20%,严重的达50%以上。1983-1984年,我们和中国农科院原子能所农抗组协作,进行了生物农药Bo-10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 Bo-10是中国农科院原子能所农抗组,从福建省武夷山区采集的土壤中分离出的一种链霉菌。根据菌株形态及生理生化的研究、鉴定,定名为:不吸水链霉菌武夷变种(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wuyiensis)。经过两年在保护地上使用,在发病初期,稀释150~200倍(即50-75单位),防效达90%以上。


野蛞蝓—京郊菜田新发现的害虫
《北京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野蛞蝓(Agriolima agrestis Linnaeus)俗称"鼻涕虫"据报导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为害甘兰、花椰菜、大白菜、小白菜、菠菜、茄子、番茄、豆类以及棉、麻、烟草等多种农作物.近年来在北方塑料大棚中也时有发生.1983—1984年,我们在京郊考察蔬菜害虫过程中,却首次发现了野蛞蝓为害秋季大白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