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稀土元素对黄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蔬菜 》 1991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稀土元素在黄瓜生产上的试验研究情况。供试材料和试验方法 1.供试材料试验用硝酸稀土(常乐),由河南省商丘市化工冶炼厂提供,R_2O_3含量为38%。试验地设在我所试验场,土壤基础肥力


芸苔链格孢菌丝生长温度的研究
《真菌学报 》 1991
摘要:通过对芸苔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Berk.)Sacc.]17个单孢系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温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各菌系在相同的温度下,菌丝生长的速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经新复极差分析,其速度可分为三个等级。其间最高与最低可相差4.7倍。对该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的研究表明,17个菌系的平均最适温度为25℃。但各菌株间有着明显的差异。作者根据其最适温度的高低及其对温度的敏感性,将这17个单孢系划分为6个温度型。即:不敏感低温型、敏感亚低温型、不敏感亚低温型、敏感中温型、不敏感中温型及不敏感亚高温型等。病菌温度型的划分可作为使用该类病菌进行抗病筛选时确定最适温度的参考。


黄瓜霜霉病药剂防治试验
《蔬菜 》 1991
摘要:黄瓜霜霉病是黄瓜最主要的病害,无论保护地、还是露地均为害严重,轻者减产10~20%,重者达30%以上。为了寻找新的药剂,1988~1989年,我们对新混配的农药——4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进行了防治试


农村工业化和大城市郊区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研究 》 1991
摘要:中国农村工业化是必然趋势,城市郊区首当其冲。郊区乡镇企业既要为城市工业配套,也要发展自身独立的工业企业及第三产业。近期发展的总方针应是“巩固基础,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协调产业结构,保持合理发展速度,正确处理内涵与外延的关系,走两者並重的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产业体系,城乡企业横向联合,吸引城市企业到郊区城镇兴办企业;追求最佳集聚效益,建设起有集聚中心,有集团、有联合、有个体的集聚系统;把发展外经外贸当作一项长期战略。


植物新型生长调节物质——玉米赤霉烯酮
《北京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是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 zeae)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1962年,Stob等从玉米赤霉菌的培养中分离出这种物质,并证实该物质具有动物雌性激素的作用.1966年,Vrry确定了该物质的化学结构为羟基苯酸内酯类化合物,并命名为玉米赤霉烯酮.随后Mirocha等人系统地研究该物质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效应,发现该物质能促使某些真菌产生


猪瘟疫苗引起新生仔猪过敏反应
《中国兽医杂志 》 1991
摘要:北京郊区某规模化养猪场,于1990年3—4月间,应用猪瘟疫苗采用超前免疫方法。免疫78窝690头仔猪,其中6窝40头仔猪发生过敏反应,全部死亡。超前免疫,又称乳前免疫,是新生仔猪未吃初乳之前,先肌肉注射1毫升(1头份)


放蜂对苹果产量的影响
《北京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近年来,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利用蜜蜂为虫媒作物授粉,有效地提高了作物的果实或种籽产量和品质,在经济上取得很大效益.自1987年以来,我们与本院蔬菜中心协作,从大白菜制种开始,利用蜜蜂代替人工授粉,又逐步扩大应用于甘蓝、萝卜、花椰菜、油菜、黄瓜、韭菜制种授粉,并在草莓、甜瓜、西瓜多种瓜果生产上推广利用蜜蜂授粉,增产效果十分显著.1990年,我们在房山区拴马庄村进行了苹果蜜蜂授粉试验.


ABT4号增产灵在花生上大面积示范总结
《北京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ABT4号增产灵,已在多种农林作物上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但在花生生产上的应用尚属首次.在1989年小区试验的基础上,1990年我们在京郊花生主要产区密云县西田各庄乡进行了10000亩的大面积推广和100亩示范样板田.一、处理方法处理1为ABT4号拌种+喷施,处理2为喷施,处理3为拌种,处理4为对照.每个处理面积均为25亩,肥力中上等,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二铵10公斤,于4月23日播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