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棚秋番茄病毒病综合防治方法的初步试验
《北京蔬菜 》 1984
摘要:最近两年为了解决大棚秋季番茄稳产高产栽培技术,我们对秋番茄病毒病的综合防治开展了一些试验观测,从栽培角度探讨了病毒病综合防治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82年芦沟桥公社周庄子一、二队6个番茄棚,5个亩产过万斤,最高亩产达11700斤,1983年周庄子大队和大井大队共计85亩秋棚番茄、平均亩产达7000斤以上,其中7个亩产过万斤,最高亩产达11130斤。


京郊黄瓜白粉病药剂防治试验
《中国蔬菜 》 1984
摘要:随着京郊蔬菜保护地生产的发展,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nea(Schlec-ht.) poll.]近年来为害越来越严重,轻者减产10—20%,重者达50%以上,成为当前黄瓜生产上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我们从1982—1983年,对黄瓜白粉病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现小结如下。 一、试验方法 1.供试的药剂: 40%多硫胶悬剂(广州市化工研究所提供);15%粉莠宁可湿粉(四川成都化工研究所); 75%百菌清可湿粉(从美国进口);38%多菌灵胶悬剂(沈阳化工研究院提供);硫磺胶悬剂(广州市化工研究所提供)。 2.安全浓度试验: 在温室盆栽幼苗(3—4片叶子)上,接白粉病菌,半个月后喷洒40%多硫胶悬剂,浓度为500倍、1000倍;15%粉莠宁,浓度300倍、500倍、1000倍;对照(喷清水),每处理重复三次。 3.残效期测定: 温室盆栽幼苗,接病菌后10天,先调查病情,后喷40%多硫胶悬剂1000倍液,15%粉莠宁1000倍液,设喷清水为对照,每处理重复二次。喷药后5、7、9、11、15天调查,观察药剂的残效期。 4.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1)1982年,用40%多硫胶悬剂在保护地内防治黄瓜白粉病。浓度1000悟液,在发病初期喷药,每亩喷稀释药液200斤,设喷清水为对照,重复2—3次,隔7—9天,连续喷两次,然后调查防病效果。 ( 2) 1983年,用多种药剂进行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比较。共8个处理:4则多硫胶悬剂500倍、1000倍;38%多菌灵胶悬剂500倍;硫磺胶悬剂500倍;15%粉荣宁500倍、100o倍;75%百菌清50o倍;对照(喷清水)。在发病初期喷药,每商喷药液200斤,重复M次。隔7天再喷一次药,然后调查防病效果。 (3)定叶观察(喷药后)病斑消长情况。40%多硫和15 %粉菲宁,浓度500倍、1000倍;75%百菌清500倍;设喷清水为对照。先定叶调查病斑,然后喷药,隔7天再喷一次药,最后观察病斑消长情况。 ( 4)产量测定。 1983年在四季青公社塑料小拱棚中试验,在发病黄瓜上喷40%多硫悬胶剂500倍、1000倍;15%粉荣宁500倍、100倍;喷清水为对照,每隔7—9天喷一次,共喷4次,重复M次,共收瓜1]次,然后各处理分别累计产量。 二、试验结果 1.安全浓度试验调查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无论在苗期和成株期,喷40%多硫1000倍液, 15%粉黄宁 500倍和1000倍液都安全,但浓度高了则会出现药害,在推广使用中应该注意。 2.殊效期测定的结果 40%多硫胶悬剂,残效期为7—9天;15%粉菲宁残效期为11—13天,粉劳宁残效期比多硫胶悬液残效期长4夭。 s.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 1) 40%多硫胶悬剂1000倍液防治效果为91.79—95.68%,说明效果明显。 (2)几种药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调查结果可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40%多硫胶悬液 500一1000倍液效果最好,防效达90.0—95.0%,其次是15%粉着宁,防效达90.9—93.18%,再次是硫磺,防效达68.18%9最次是7 5%百菌清和38%多菌灵胶悬剂,防效分别为45. 45 %和38. 64%。 (3)定叶观察病斑消长结果见表3。 表3表明,40%多硫胶悬液和15%粉菲宁500—1000倍,喷M次药病斑全部消失,15 %粉券宁2000倍病斑减少86.6%,75%百菌清病斑减少64.3%,喷清水病”斑则增加78. 7 %。 (4)产量测定的结果计算小区各处理收的11次瓜累计产景,然后析算成每亩产量,其结果见表4。 从表4看出,40%多硫胶悬液500倍防效最好,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48.7%;1000倍液增产47.1%o 15%粉菲宁500倍防效比1000@好,但增产39.1%,不如1000倍增产高(46.4%)。 三、小结 1.用40%多硫胶悬剂防治黄瓜白粉病在发病初期喷药,浓度为1000倍液,防效可达90%以上,增产47.1%。此种新剂型胶悬剂,具有粘着性强,容易被叶片吸附的特点,同此提高了药效。 根据试验,40%多硫胶悬液主要是起保护作用,因此要在发病初期喷药,一般每隔7—9天喷一次,连续喷2—8次,苗期每亩喷药液100—200斤,成株期喷200一400斤。喷药时要仔细认真,叶子正反面、叶柄、茎秆上都有白粉病菌,否则效果将受到影响。 2.从试验看出15%粉莽宁,浓度愈高,防效愈好,但产量则相反,比如500倍防效比1000倍好,但产量则比1000倍低,又如1000倍防效比2000倍好,但产量不如2000倍高,这可能是产生生理药害,使黄瓜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而造成的。京郊黄瓜白粉病药剂防治试验@黄仲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所 @杨玉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所


蔬菜种子库建成并一次试调成功
《北京蔬菜 》 1983
摘要:我所疏菜种子库于1978年8月委托设计,1980年9月动工兴建,于1982年7月土建,设备安装全部竣工,8月4日至9月10日,历时38天试调,试调结果库房的结构、保温,隔湿性能良好,各种国产设备运转正常,各项技术参数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这是我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全部采用国产设备,一次试调成功,达到国内同类型种子库先进水平的一项科研工程。


从北京地区粮食生产的稳定性看夏秋作物结构问题
《自然资源 》 1983
摘要:一、前言 北京市粮田面积约500万亩,解放初总产约10亿斤,至1973年增加到30亿斤以上,25年间增长了两倍多。但自1974年总产超过34亿斤以后,产量徘徊不前,从1975到1980年连续6年平均产量只有34.98亿斤,其中,1977年还下跌到30亿斤,低于1973年的水平。每年产量高低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具体原因,例如某种农业措施贯彻得好坏,病虫害程度的轻重或气候条件优劣等。但连续数年产量徘徊不前,则应探究其根本原因,才能采取恰当的对策,促进产量继续增长。


密云县政府建立科学决策体系
《农业现代化研究 》 1983
摘要:发展农业生产要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目前,在京郊农村,生产责任制已经全面推开,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显示了政策的巨大威力,靠科学便成了突出的问题。 靠科学,怎样靠?尤其是区、县领导班子怎样靠科学进行决策、指挥和管理。密云县政府改变传统的领导方法,建立起一个以最高决策机构为核心的,包括情报信息系统、智囊参谋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和监督反馈系统的科学决策体系。他们从1981年开始酝酿、研究,到1982年5月建成雏形,并开始通过该体系进行决策。


大肠杆菌Gletvax k_(88)菌苗免疫效力试验
《中国兽医杂志 》 1983
摘要:初生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特定血清型的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进行了许多免疫学的研究,特别七十年代初期证明K88的荚膜抗原和仔猪腹泻的关系后,为研究预防初生仔猪大肠杆菌病开辟了新的途径。英国宝威基金公司生产的Gletvax k_(88)菌苗就是根据以上理论研制出来的,并最先用于养猪生产的菌苗。据1978年英国展


玉米根际联合共生固氮体系的研究
《微生物学报 》 1983
摘要:近几年来,在一些牧草和禾谷类作物根际发现了若干种能固氮的细菌。它们既依赖根际环境生活,又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固氮细菌和作物两者之间形成了不紧密的联合共生关系。据文献报道,目前从玉米根际已分离到的固氮细菌有巴西固氮螺菌(Axospirillum brasilense)、阴沟肠杆菌(Enterbaeter cloacae)和粪产碱菌(Alcaligcncs faecalis)。


玫烟色拟青霉北京变种
《真菌学报 》 1983
摘要:1980年,自北京农家温室内,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torum)上分离到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的若干菌株。用13号菌株的典型培养与本菌的原种做比较,发现在形态上与原种相似,但菌落色泽、生长速度及形成孢梗束的能力不同。故定名为玫烟色拟青霉北京变种(P.fumosoroseus var.beijingensis Fang et Q.T.Chen n.var.)。


弱株系N_(14)促进番茄早熟
《微生物学通报 》 1983
摘要: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田波等同志,1976年首次在我国番茄上获得人工诱变的烟草花叶病毒的弱株系N_(14),近年来在山东省、吉林省、杭州市等地的露地番茄上做生产性试验,取得了一定的保护和增产效果。我们于1981年利用弱株系N_(14)在北京郊区保护地番茄(品种为强力米寿)做接


无籽西瓜无性系繁殖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无籽西瓜的优点是含糖量高,品质好,特别是食用方便,所以深受人们欢迎,在国际市场上是畅销商品,在国内市场上则较少见,其主要原因是三倍体西瓜制种过程复杂,所得种子发芽率低,因而生产种子的成本很高,同时幼苗前期生长缓慢。为了克服种子繁殖的困难,近几年来国内外都在进行组织培养的研究。但尚未见到繁殖的试管苗应用于田间生产取得较大面积上成功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