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934条记录
新疆地区不同番茄品种的光合特异性比较及高光效品种筛选

新疆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新疆地区不同番茄品种的光合特异性,筛选出适于新疆地区种植的高光效番茄品种。【方法】以生长在相同条件下的92个不同番茄品种为供试材料,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和SPAD-502叶绿素仪,在番茄结果期测定功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等光合参数,使用SPSS 20.0分析软件进行番茄叶片光合特性的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番茄各个品种间光合特征参数有丰富的遗传变异类型,主成分分析选出2个累计贡献率达到76.14%的主成分,主要是光合因子、气孔因子、胞间CO_2浓度和水分因子作为筛选高光效品种的因素;聚类分析得出92个番茄种质资源划分为8个类群,第Ⅰ、Ⅲ类群的Gs、Ci和TR最高,这两个类群气孔因子、水分因子和胞间CO_2浓度综合表现最佳;第Ⅰ类群的30个种质资源有超过1/3来源于新疆地区,该类群中剩余种质资源与本地品种亲缘关系较近,第Ⅲ类群的4个番茄种质资源主要来源于中国农科院和天津农科院。【结论】第Ⅰ、Ⅲ类群的34份番茄种质资源气孔因子、水分因子和胞间CO_2浓度综合表现最佳,且其中有超过1/3的品种是新疆本地品种,与该类群中其余亲缘关系相近的各地方品种都可作为适于新疆种植的高光效番茄品种。

关键词: 番茄 光合作用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品种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氧化氮熏蒸处理对甜瓜采后细胞壁代谢及黑斑病控制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NO熏蒸处理对甜瓜果实采后细胞壁代谢和抗病性的影响,用60μL/L的NO熏蒸‘西州蜜25号’甜瓜3 h,常温下放置12 h后,接种交孢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置于常温下贮藏,定期测定甜瓜果实接种发病率、硬度、细胞膜渗透率和原果胶、可溶性果胶、纤维素质量分数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果胶甲酯酶(pectin methyl esterase,PME)和纤维素酶(cellulase,Cx)的活力,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果实瓜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采后60μL/L NO熏蒸处理能够有效降低甜瓜果实采后病斑直径、病斑深度及发病率,维持较高的果实硬度和原果胶、纤维素质量分数,减缓细胞膜渗透率、可溶性果胶质量分数的上升,降低PG、PME、Cx活力;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NO处理能够抑制瓜皮表面气孔结构及裂纹部位菌丝的生长,较好地维持气孔结构的完整性。说明适量外源NO熏蒸处理可减缓细胞壁代谢进程,增强采后果实抗病防御能力。

关键词: 甜瓜 细胞壁 一氧化氮 黑斑病 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的羊肉掺伪快速鉴别方法

新疆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的羊肉掺伪快速鉴别的新方法,为羊肉及其制品的品质评价和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以市售新鲜羊肉、猪肉及鸡肉为试材,以空气作为空白样,以纯羊肉、猪肉及鸡肉作为样本对照,分别将猪肉、鸡肉按照5%、10%、15%、20%、25%、30%及40%的质量百分比模拟羊肉掺伪,采用GC-IMS直接对其特征成分进行检测,通过设备自带的LAV(Laboratory Analytical Viewer)分析软件中Reporter和Gallery插件程序构建挥发性有机物的差异图谱,并运用dynamic PCA plug-ins插件程序进行PCA处理。【结果】当羊肉中掺入猪肉比例大于5%时,芝麻酚、2-乙基-1-己醇、2-戊酮等5种特征风味含量的减少和正己醇、2,3-丁二酮、羟基丙酮等39种特征风味含量的增加均可用于羊肉中掺入猪肉的鉴别;当羊肉中鸡肉掺入比例达到10%时,3-甲硫基丙醛、正己醇、反-2-辛烯醛等46种特征风味物质含量的减少和丙醛等16种特征风味的增加均可用于羊肉中掺入鸡肉的鉴别。PCA主成分分析可明显区分羊肉中掺入不同比例的猪肉和鸡肉样本,且不同掺入比例组有其明显的归属区域。【结论】气相离子迁移谱检测方法可以对不同掺伪羊肉特征成分进行检测分析,该方法无需复杂前处理,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适用于羊肉掺伪的快速鉴别。

关键词: 羊肉 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C-IMS) 掺伪鉴别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疆超晚冬播小麦高产生育规律及干物质积累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北疆超晚冬播小麦高产生育特性和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2016—2018年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个超晚冬播处理(B_0、B_1、B_2)与春播处理(B_3)对新春6号、新春27号、新春29号、新春43号的生育特性、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超晚播小麦比春小麦(B_3)早出苗13~24 d、早成熟7~9 d,延长生育期2~18 d,增加穗粒数1.6%~45.5%、增加千粒重9.4%~19.5%;降低基本苗数15.6%~60.0%、总茎数峰值5.4%~24.2%、成穗数21.3%~36.7%、叶面积指数峰值25.7%~37.7%,可增加干物质积累质量4.4%~44.1%,提高经济系数6.4%~21.5%,增加产量11.4%~21.2%。各品种超晚冬播处理以11月初播种(B_2)产量较高。其中,新春27号B_2获得产量7 852.8 kg·hm~(-2),生育期较春小麦延长13 d,早熟9 d;基本苗数270万株·hm~(-2)、成穗数441.7万穗·hm~(-2),最高叶面积指数4.6,干物质积累质量17 685.7 kg·hm~(-2),经济系数为0.47。新春27号在11月初播种,播量为1 000万粒·hm~(-2),可获得产量7 852.8 kg·hm~(-2)。

关键词: 小麦 超晚冬播 播期 春小麦 生育特性 干物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滴灌频次对化学脱叶棉花产量和品质影响机制的研究

作物杂志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脱叶效果较好且产量较高的滴灌频次,研究了不同滴灌频次对化学脱叶棉花土壤含水率、叶绿素荧光参数、脱叶效果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滴灌频次7次(D7)处理为棉花生育后期提供较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且有效调节20~40cm土层的土壤水分,调节化学脱叶棉花叶片荧光参数和产量,适当降低光合活性,促进棉花脱叶率与吐絮率增长,且降低挂枝率16.12%~24.95%,从而使产量增加7.61%~15.99%,同时纤维长度和纺织一致性分别增加了1.91%~3.87%、4.58%~14.72%。因此,滴灌频次为7次(D7)更适宜南疆化学脱叶的等行距机采棉种植。

关键词: 棉花 滴灌频次 脱叶剂 产量 纤维品质 影响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生和根际细菌对棉花防御酶活性诱导和黄萎病防治作用

棉花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细菌Bacillus vanillea SMT-24、B. velezensis BHZ-29、B. subtilis SHT-15、B. atrophaeus SHZ-24在土壤中的定植、促生、对棉花诱导抗性及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更好地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观察抑菌圈,判断各菌株对大丽轮枝菌的拮抗效果;以4株菌在根际土壤定植数量,反映拮抗菌定植能力;调查棉花株高、根长、根毛数、叶片数,分析4株菌的促生作用;测定棉叶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并通过盆栽试验调查拮抗菌发酵液灌根后棉花的病情指数,探讨拮抗菌株对棉花诱导抗性的作用.[结果]SMT-24、BHZ-29、SHT-15、SHZ-24能明显抑制大丽轮枝菌的生长,形成清晰的抑菌圈,第3次接种后2~22 d,在根系土壤中能大量存活,提高棉花株高、叶片数和根毛数,以及棉叶CAT、SOD、PAL、POD活性,并降低病情指数.[结论]拮抗菌SMT-24、BHZ-29、SHT-15、SHZ-24能促进棉花生长,提高部分防御酶活性,有效防治棉花黄萎病.

关键词: 内生和根际细菌 棉花黄萎病 定植 诱导抗性 病情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田旋花EPSPS基因表达特征及草甘膦对其表达的影响

植物保护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了田旋花不同组织、不同叶龄的EPSPS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及草甘膦对EPSP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田旋花EPSPS基因在不同组织表达量差异显著,在叶的表达量高于茎和根;该基因在9叶期的表达量最高,是3叶期的1.5倍;在草甘膦处理后,田旋花EPSPS基因的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在处理后24 h达最大值.随草甘膦剂量增加,该基因的表达量升高.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解析田旋花对草甘膦耐药性机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田旋花 草甘膦 EPSPS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枣园绿盲蝽种群周年消长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植物保护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2011年-2014年,对河北廊坊枣园绿盲蝽种群周年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一代绿盲蝽若虫于4月中下旬发生,5月中旬陆续羽化为一代成虫;二代若虫于6月上中旬达到高峰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陆续羽化为二代成虫,随后迁出枣园.8月下旬至9月上旬,绿盲蝽成虫再次迁回枣园.分析发现,早春温度影响绿盲蝽越冬卵孵化进度,温度越高一代若虫出现的时间越早.研究结果为开展枣园绿盲蝽的发生期测报与及时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绿盲蝽 枣树 种群动态 气象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甲虫气味结合蛋白的序列和基因表达谱分析

昆虫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昆虫气味结合蛋白(OBPs)在昆虫嗅觉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是马铃薯上一种最主要的毁灭性害虫.为阐明该虫嗅觉识别分子机制,本研究对马铃薯甲虫26个OBP基因序列特征及组织表达谱进行研究.[方法]基于马铃薯甲虫触角转录组测序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及qRT-PCR技术,分别对马铃薯甲虫26个LdecOBPs (LdecOBP1-LdecOBP26)的系统进化及基因的组织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除LdecOBP26基因外,其余25个LdecOBPs基因序列均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20~255个氨基酸残基,预测的蛋白分子量为13.66~29.38 kD,等电点为4.12~8.42,它们属于两个亚家族,其中13个为Classical-C OBPs, 12个为Minus-C OBPs.除LdecOBP3和LdecOBP26外,其他24个LdecOBPs的N端均由16~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不同的OBPs亚家族均具有各自典型保守的Cys残基.LdecOBPs之间高度分化,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在3.20%~41.91%.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LdecOBPs与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的GdauOBPs亲缘关系最近.基因表达谱分析显示,26个LdecOBPs基因在马铃薯甲虫的不同组织中表达,其中有12个LdecOBPs基因(LdecOBP2,LdecOBP4,LdecOBP6,LdecOBP9,LdecOBP10,LdecOBP12,LdecOBP13,LdecOBP16,LdecOBP20-22和LdecOBP24)在触角中高表达,2个LdecOBPs基因(LdecOBP5和LdecOBP17)在足中高表达,其他12个LdecOBPs基因(LdecOBP1,LdecOBP3,LdecOBP7,LdecOBP8,LdecOBP11,LdecOBP14,LdecOBP15,LdecOBP18,LdecOBP19,LdecOBP23,LdecOBP25和LdecOBP26)在触角、头(去除触角)、胸、腹、足和翅这些组织中均表达.[结论]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马铃薯甲虫嗅觉识别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马铃薯甲虫 气味结合蛋白 序列分析 组织表达谱 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氧化氮熏蒸抑制干制灰枣黑曲霉病及贮藏品质保持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A. niger)是引起干制灰枣贮期腐烂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本文以新疆灰枣为试材,开展了一氧化氮(NO)气体熏蒸对灰枣贮藏过程中黑曲霉病发生的抑制作用及贮藏品质影响的研究。在室温贮藏条件下,分析了不同浓度NO熏蒸对黑曲霉(A. niger)及灰枣黑曲霉病的抑制作用;探讨了NO对灰枣自然病虫害和品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NO熏蒸可以显著抑制A.niger的生长,降低了A.niger对果实侵染引起黑曲霉病的严重程度,病害抑制作用与熏蒸浓度呈正相关。浓度为600μL/L的NO熏蒸能完全抑制A. niger的生长和黑曲霉病害的发生,抑制率均为100%;灰枣贮藏50 d后,失质量率、霉变率、虫蛀率、褐变程度和表面菌落总数显著低于对照处理(P<0.05),分别降低了0.484%、1.73%、3.40%、0.138和1.22 lg(CFU/g);NO延缓了灰枣果实含水率、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可以较好保持干制灰枣果实的外观和营养品质。该研究为NO气体熏蒸技术在干制果品贮藏期病害防控方面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一氧化氮 熏蒸 病害控制 灰枣 黑曲霉 贮藏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