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龙江省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植物保护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经 2年田间抗性鉴定明确 ,不同水稻品种 (系 )稻曲病发病程度不同 ,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系 )有牡粘 3号、岛光、龙盾 90 -5 4 7、雪光、牡 84 0、哈 97-893、牡 19等 2 0份 ;较为感病的品种有组培 2 0、88-11、秋田 2号等 10份。田间药剂防治试验明确 ,在水稻孕穗期 ,喷施 30 %琥胶肥酸铜和 1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 5kg/hm2 ,防治稻曲病效果达 90 %以上 ,对水稻安全无药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试论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北方经贸 》 2002
摘要:成本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视的内容 ,目前 ,我国很多企业经济效益很难提高 ,主要原因是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所以 ,加强成本管理 ,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这样一个问题已经很严肃地摆在每个企业面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合特性大豆叶的比较解剖研究
《植物学通报 》 2002 CSCD
摘要:本研究选取不同光合速率的品种‘黑农 2 6’(高产低光效 )、‘黑农 40’、‘黑农 41’(高产高光效 )为材料 ,于大豆开花后的不同生育时期 ,对大豆的功能叶片、叶柄解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不同类型大豆的叶肉结构有明显区别。叶片厚度依次为‘黑农 40’ >‘黑农 41’ >‘黑农 2 6’。各期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栅栏组织的厚度和层数与叶片的厚度趋势一致。 (2 )各品种栅栏组织中的叶绿体数目均多于海绵组织 ,且高光效类型多于低光效类型。局部观察不同品种间 ,叶绿体内的基粒和间质片层结构高光效的也明显优于低光效的品种。 (3 )气孔包含数量和大小两个因素 ,气孔大小基本一致 ,下表皮数量 >上表皮 ,高光效类型 >低光效类型。 (4)各品种主脉维管束中木质部的导管数目依次为‘黑农 41’ >‘黑农 40’ >‘黑农 2 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麻锈病发生特点及防治
《中国麻业 》 2002
摘要:从亚麻锈病的发生、发展、危害及病原菌生长发育规律到病害综合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该病的发生与品种、土壤类型及气象因素等诸方面的关系,为病害防治提了理论依据;也明确了带菌土壤和种子是该病害主要侵染源和传播途径,用药剂防治效果可达75%以上;同时建立了综合防病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汽雾法生产的种薯大小及绿化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2
摘要:对汽雾法生产的种薯在窖中的储藏条件以及田间栽培中的生产潜力进行了探讨.10 g以上的小种薯在产量上与生产用薯相差不大,绿化处理15 d后储藏的种薯比干燥后直接储藏的种薯可增产15%,而且还延长了储藏时间;结合绿化处理和甲霜灵锰锌浸种处理可抑制储藏中的种薯腐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鉴定结果
《大豆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是从 1987- 2 0 0 0年 14年间对黑龙江省各大豆育种单位育成的新品系在进入区试或生试阶段统一进行抗灰斑病鉴定。对供试的 6 38份大豆品系鉴定结果表明 ,高抗品系 5 5份 ,抗病品系 80份 ,中抗品系 2 10份 ,感病和高感品系 30 3份。对鉴定结果进一步分析看出 ,1994年以前的大豆新品系抗病性明显好于 1994年以后的 ,1994年以前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的百分率分别为 2 2 .7%、11.2 %、2 9%、37% ;1994年以后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分别为 0 .2 %、11.5 %、38.7%、4 9.6 % ,其中高抗材料所占比例明显下降 ,中抗和感病材料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蜡蚧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温室白粉虱致病性的研究
《植物保护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引进的 6个蜡蚧轮枝菌的生长、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和对温室白粉虱若虫侵染致病性的研究表明 ,6个菌株在 10~ 30℃下均可生长 ,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 2 5℃ ,但菌株间存在显著差异。菌株V4和V5产孢量显著高于其他菌株 ,14d的产孢量分别为 2 6× 10 9个 /皿和 2 3× 10 9个 /皿。菌株V4和V1的菌落直径累计增长量和日增长量显著地高于其他菌株 ,分别为 4 3 7、2 85mm和 4 3 1、2 84mm。温度对孢子的萌发影响较大 ,15℃时孢子萌发缓慢 ,萌发达 90 %以上时需 2 4h ,2 0~ 30℃下菌株V2 孢子萌发速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 ,10h萌发率达 90 %以上 ,30℃下 ,菌株V6萌发速度明显延缓。对温室白粉虱若虫的致病性 ,菌株间存在一定的差异。V2 、V4接菌后第 5天若虫死亡率分别为 70 2 %和 6 3 5 % ,综合其菌丝生长、产孢量、萌发率和致病性表明 ,菌株V2 和V4可作为生物制剂的生产菌株
关键词: 有害生物生物防治 生物学特性 蜡蚧轮枝 致病性测定 白粉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水稻纹枯病初步研究
《植物保护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0~ 2 0 0 0年首次对寒地水稻纹枯病进行了初步研究 ,明确佳木斯地区水稻纹枯病始发期为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盛发期为 7月中旬至 8月上旬、停止蔓延期为 8月中、下旬。病害水平扩展高峰期为 7月中旬至 8月上旬 ,垂直扩展高峰期为 7月下旬至 8月中旬 ,防治最佳时期为分蘖末期。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感病两种方法对 4 86份材料进行鉴定 ,筛选出抗源材料 11份 ;鉴定耐病品种 5份 :牡丹江 2 1、品鉴 1、品鉴 3、松 94 -7、龙粳 5号 ;在自然感病条件下 ,病害级别与空秕率、千粒重、产量损失率成显著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