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遮阴对红叶桃幼苗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筑波6号"为试材,研究了全光照(对照)和连续遮阴(中度遮阴、重度遮阴)条件下红叶桃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遮阴(至秋季)使叶片、枝条和根系的可溶性糖含量及叶片、根系的可溶性淀粉含量下降,中度遮阴可提高枝条中可溶性淀粉含量及叶片中丙二醛、脯氨酸含量,而重度遮阴的植株枝条可溶性淀粉含量及叶片中丙二醛、脯氨酸含量均低于对照和中度遮阴,遮阴对叶片、枝条和根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不明显。说明红叶桃对中度遮阴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全光照条件更适于其生长发育。


甲维·毒死蜱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农药科学与管理 》 2011
摘要:介绍了以甲醇-乙腈-氨水溶液(体积比75︰10︰15)为流动相,使用HypersilODS不锈钢柱,在245nm条件下使用紫外检测器,对甲维.毒死蜱25%水乳剂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和测定,外标法定量。测定方法中各有效成分回收率分别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99.06~100.00%范围内;毒死蜱99.83~100.04%,标准偏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为0.042;毒死蜱为0.095 0,变异系数: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为0.038%;毒死蜱为0.004%,线性相关系数: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为0.999 31;毒死蜱为0.999 72。该方法快速、准确、可靠。
关键词: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毒死蜱 高效液相色谱


设施作物生长发育模型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设施作物生长发育模型的特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与分析,以期为今后设施作物模型的建立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三种杀虫剂对古田山多菌蚊杀虫活性研究
《食用菌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分别测定氟虫双酰胺、烯啶虫胺和噻虫嗪3种杀虫剂对古田山多菌蚊(Docosia gutiuushana)的杀虫活性。室内毒力测定表明,3种杀虫剂对多菌蚊都有一定的杀虫作用,其中噻虫嗪的杀虫效果最好,氟虫双酰胺效果最差,噻虫嗪室内毒力测定的LD50值为40.84mg/L;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噻虫嗪制剂浓度为2000mg/L时,1d的多菌蚊校正死亡率为90.36%,7d的校正死亡率为79.98%,且显著高于其它药剂。


莲子草假隔链格孢SF-193固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及其对空心莲子草的控制效果
《生物安全学报 》 2011
摘要:【背景】空心莲子草是一种源于南美洲且正在我国不断传播的外来入侵植物。莲子草假隔链格孢是空心莲子草的强致病菌,能引起空心莲子草茎叶发病,抑制空心莲子草生长。【方法】选择以麦麸、大米、玉米芯粉、玉米粉、稻秸秆粉为基料,棉籽壳、稻秕壳和大豆粉为辅料,按照一定质量比配制固体培养基,筛选适合莲子草假隔链格孢SF-193大量生产的有效组分;同时研究培养基含水量和6种金属离子对SF-193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在以大米和大豆粉质量比为3:1和5:1的培养基上SF-193菌落面积最大,其次为大米和棉籽壳质量比为5:1的培养基。在含水量为20%和30%的培养基上SF-193菌落面积显著大于其他培养基。Mg2+和Mn2+对SF-193菌落生长影响较小,Zn2+对SF-193菌落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SF-193菌落在含Cu2+和Fe3+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田间控草试验表明,固体发酵生产的菌粉对空心莲子草的致病性显著高于液体菌,用量为50g.m-2时,10d后空心莲子草的病情指数达86.1。【结论与意义】利用固体培养基发酵生产的莲子草假隔链格孢对空心莲子草的防除效果显著优于液体发酵。因此,莲子草假隔链格孢SF-193固体发酵菌粉可能在生物防治空心莲子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真空低温油炸对果蔬营养成分的影响
《中国食物与营养 》 2011
摘要:对采用真空低温油炸技术制备的甘薯、马铃薯、胡萝卜、南瓜、苦瓜、苹果等果蔬脆片中的多种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并以甘薯为原料分析了真空低温油炸脆片与常压油炸薯片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膳食纤维以紫心甘薯脆片最高,为28.8g/100g;类胡萝卜素含量以红心甘薯脆片和胡萝卜脆片最高,分别为21.3mg/100g和19.6mg/100g;维生素C以马铃薯脆片和红心甘薯脆片含量最高,分别为26.2mg/100g和25.8mg/100g;微量元中素以钾、钙、磷的含量较高,铁和硒含量较低,变异系数:钾>钙>磷>铁>硒。真空低温油炸条件下,甘薯脆片中维生素C、蛋白质及钙、铁、磷等含量均明显高于常压油炸,其中维生素C的保存率约为36%,几乎是常压油炸的3倍;甘薯脆片中的粗脂肪含量只有常压油炸的36.1%。


农业科研基地建设和运行的科学管理
《江苏农村经济 》 2011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科研单位纷纷外迁,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设和运行好科研基地,是摆在绝大多数农科院面前的现实问题。


小菜蛾交配行为及能力的观察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观察在室内条件下小菜蛾的交配行为和能力,为探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在自然条件下的交配规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成虫羽化后当天即可进行交配,雄虫可以多次交配;全天有3个交配高峰值,分别为12∶30、0∶30及6∶30,羽化后第1 d,交配率较低,羽化后2~4 d交配率较高(71.4%~76.0%);成虫交配持续时间从50 min到125 min不等,交配持续时间与蛾龄紧密相关,蛾龄越大交配持续的时间越长,且差异显著;雌、雄蛾一生的交配能力受雌雄比影响显著,当雌雄比为2∶1时,雌、雄蛾交配次数和能力都最强,雄蛾交配次数为8.67,雌蛾接受的精包数为6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