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黑河18大豆新品种的主要特点与栽培技术

大豆通报 2001

摘要:本文对“黑河 1 8”大豆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根据其特性提出了在栽培技术上应注意的问题 ,对种植黑河 1 8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大豆 品种 特点 栽培 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早期世代农艺性状遗传及相关、通径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3个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组合为材料 ,对自交及回交后代早期世代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力估算、世代间的相关分析、F3 的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后代以株系为单位的所有分枝性状世代间关系密切 ,且与目标性状产量相关值较大 ,表明了在此种组合后代分枝性状向正方向选择对产量的增效效果 ,因此从F2 起以株系以上单位的平均表现进行选择是与常规组合不同的选择技术。 3组合的单株粒数、主茎荚数、一级分枝荚数与单株生产力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关键词: 半矮秆 杂交 分枝性状 相关及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Bt(cryIA)基因导入大豆

大豆科学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系统成功地将Bt基因 (cryIA)导入大豆。从发芽 5 - 7天的大豆无菌苗切取子叶节外植体 ,经农杆菌感染和共培养后 ,在选择培养基上 4周左右出现抗性不定芽。将不定芽转移到芽伸长培养基上 ,4 - 6周后再生苗长至 2 .5 - 3cm高。再将再生苗切下转入生根培养基 ,2周左右生根。生根后的再生植株经逐步锻炼移入盆中 ,所有植株均能正常开花结荚。在移栽成活的 8株T0 植株中有 7株PCR检测呈阳性反应 ;在 7个T1株系中有 4个株系存在PCR阳性植株。取 4个稳定遗传的T1代株系内的阳性植株的叶片提取DNA ,用地高辛标记的Bt基因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 ,结果 4个株系均呈现阳性 ,证明Bt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大豆的基因组内并能传递给后代。

关键词: 大豆 转基因植株 Bt基因 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系)品质现状分析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摘要:通过对黑龙江省8个主栽水稻品种(系)稻米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味品质等9项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达国家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最高的是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100%),达标率最低的是胶稠度和垩白米率(达标率12.5%).

关键词: 水稻 碾米品质 外观品质 蒸煮食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字号春小麦新品种选育的生态环境

小麦研究 2001

摘要:黑龙江省农科院小麦所建所以来,培育出一大批克字号春小麦新品种。如抗旱、丰产、优质的克旱13、克丰6号等。历年播种面积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85%左右,这些品种为黑龙江省提供了五次大面积的品种更换,使得全省小麦单产和总产大幅度提高。本文分析了在克山生态条件下,培育出适宜不同生态区种植的春小麦新品种的原因。在此生态条件下,对小麦的主要病害、抗逆性等性状能进行有效选择,并能培育出适应强的高产品种,因此克山是培育高产春小麦品种的良好基地。

关键词: 春不麦 生态环境 基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玉米主要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1

摘要:利用从初步确定的黑龙江省主要玉米种质四大优势类群中各选取2个自交系,按Griffing模式配制得到28个双列杂交种,并用这8个自交系与其它类群的3个自交系按NC-Ⅱ设计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得到 24个杂交组合。试验结果表明,长 3群× Mo17群为长穗、大粒、熟期适宜类型,是适于黑龙江省生态条件要求的杂优模式。Mo17群×唐四平头群为大穗、大粒型、中晚熟杂种优势利用模式。长3群×红玉米群为稳产、早熟杂种优势利用模式。长3群×唐四平头群及甸 11×唐四平头群、吉 818 × Mo17群具有较高的产量杂种优势,目前生产上无这几种杂优模式品种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玉米 杂优模式 黑龙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甜四号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2001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高效低成本快速繁育技术的研究 Ⅰ.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工厂化生产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1

摘要:对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的繁育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即采用简易培养基、液体培养进行试管苗生长和自制的营养基质进行原原种生产 ,采取新改进的栽培技术进行工厂化大规模生产 ,使整个原原种生产更加高效、快速、低成本 ,可大规模推广应用。

关键词: 马铃薯 脱毒苗 原原种 高效 低成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马铃薯类病毒技术的改进

中国马铃薯 2001

摘要:利用往复聚丙烯胺凝胶电泳方法进行类病毒的检测 ,通过对电泳技术的改进和使用液氮研磨、加入皂土等方法改变核酸的提取 ,使该方法在检测灵敏性、准确性、操作性和可行性上都得到了提高 ,更有益于该技术的普及

关键词: 电泳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烤烟育苗工作中几个重点问题的探讨

中国林副特产 200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