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黄海南部小黄鱼种群动态和开发模式

中国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在中国的海洋渔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种群动态和开发模式的信息更新对指导可持续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2018年在黄海南部海域采集的小黄鱼长度-频率数据,获取小黄鱼生长、死亡和种群状况的基础生物学参数,其中,总死亡系数源于长度转换渔获曲线的估算,生物学参考点通过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或单位补充量生物量分析来预估;利用渔获长度指标研判小黄鱼的开发模式.结果显示,小黄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渐近体长BL∞=29.26 cm,生长系数K=0.26/a,理论初始年龄t0=-0.6326 a;总死亡系数Z、自然死亡系数M和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2.83/a、0.52/a和2.31/a,现行渔业开发率(E=0.82)超过估算的生物学参考点(Emax=0.67),证实小黄鱼种群超过了最佳开发水平,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渔获长度指标进一步分析显示,45.18%的渔获是在性成熟之前捕捞,而巨型亲体占比仅为0.47%,表明该种群同时遭受生长型和补充型过度捕捞.Logistic选择曲线分析表明,小黄鱼渔获概率在50%的选择全长为13.75 cm.可持续的渔业管理需要提高首次开捕全长Lc,以接近最适捕捞全长Lopt(19.2cm)为目标.

关键词: 小黄鱼 生长 死亡 过度捕捞 长度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自动机器学习的黄、渤、东海蓝点马鲛渔场丰度指数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niphonius)是中国近海重要的大型中上层经济鱼类,精准预测蓝点马鲛渔场分布对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蓝点马鲛捕捞数据与卫星遥感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和海表叶绿素浓度(chlorophyll-aconcertation,Chla)数据,构建了基于自动机器学习的蓝点马鲛CPUE预测模型,通过与XGBoost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ctive models, GAM)对比,自动机器学习模型的确定系数(coefficientofdetermination,R~2)分别提高了51%、107%和117%,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derror,RMSE)分别降低了15%、28%和32%。通过模型预测的蓝点马鲛CPUE,开发了渔场丰度指数,分析了渔场丰度时空变动规律。结果显示:蓝点马鲛渔场丰度高值区在春季由于受到SST的影响较大,呈现向北及向近岸移动的趋势,这种现象与蓝点马鲛索饵及产卵洄游路线一致;同时,蓝点马鲛渔场丰度高值区纬度重心的北移,也与气候变暖影响下蓝点马鲛索饵和产卵的适宜温度区变动有关。通过气候事件指数分析发现, Ni?o 3.4指数与蓝点马鲛渔场丰度高值区面积呈显著相关。结合RCP2.6、RCP4.5、RCP6.0、RCP8.5 4种情景,分别预测了2100年蓝点马鲛的CPUE分布变动,发现随着全球变暖,蓝点马鲛CPUE高值产区北移,并相比2010—2015年蓝点马鲛CPUE预测平均值, 4种RCP情景下分别上升了0.1、2.2、2.41和17.3 kg/h。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近海经济鱼种的渔情预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蓝点马鲛 渔情预报 机器学习 气候变化 渔场丰度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中国枪乌贼耳石日增量与环境因子关系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6年4—6月于南海北部采集的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样本,采用梯度森林法筛选影响个体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并通过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GAM)建立耳石日增量与关键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环境因子对个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中的中国枪乌贼孵化于2015年10月—2016年1月,孵化高峰期为11—12月;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25 m水深温度(temperature of 25 m, T25)和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是影响枪乌贼产卵群体(11—12月)的关键环境变量。SST为23~28℃时,耳石日增量宽度随着SST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当T25为23~28℃时,耳石日增量宽度随着T25的增加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当SSS为33.2~33.8时,耳石日增量随着SSS的增加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根据结果可以推断,水温和盐度对中国枪乌贼的生长影响显著。

关键词: 中国枪乌贼 南海北部 耳石日增量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绿鳍马面鲀脑组织响应密度胁迫的分子机制

海洋渔业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密度胁迫下,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脑组织的分子响应机制,设置两个养殖密度试验组(100尾·m-3的中密度组和500尾·m-3的高密度组)和1个对照组(密度:50尾·m-3),分别获得2个试验组绿鳍马面鲀在25 d和50 d时的脑组织样本,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绿鳍马面鲀脑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得到100.3 Gb高质量测序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均筛选出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与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与昼夜节律、MAPK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相关的信号通路,发现clock、cry、bmal1、npas2、bdnf、rps6ka、il1r1、htr5a、ryr2和pln等关键基因在不同密度下生存的绿鳍马面鲀脑组织中差异性表达。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调节绿鳍马面鲀的昼夜节律、免疫能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研究该品种在密度胁迫下脑组织相关基因表达调控奠定基础。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转录组 密度胁迫 基因表达 脑组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地统计学的南海扁舵鲣时空分布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南海扁舵鲣(Auxis thazard)的时空分布情况,根据2016-2017年对南海开展的4个航次的灯光罩网渔业调查数据,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扁舵鲣时空分布特征和相关生态动力过程.结果表明,南海扁舵鲣总体分布以低密度为主,高密度海域较少,近岸浅水海域季节性聚集特征明显,资源密度指数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扁舵鲣渔场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4个航次的空间结构性比例均大于75%,变异模型以球面模型为主,平均主变程为1.861 0°;南海扁舵鲣明显具有从西南—东北洄游的特征,空间布局呈片状和斑块状.本研究结果可为扁舵鲣渔场分析与渔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扁舵鲣 地统计 空间异质性 资源密度指数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斑原鮡肝脏与副肝代谢差异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是我国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江段特有鱼类,为适应雅鲁藏布江急流、低温的水域环境条件,进化出独特的组织器官——副肝。本研究采用组织学、生物化学以及转录组学的方法开展了黑斑原鮡主肝与副肝代谢差异调控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黑斑原鮡主、副肝脏在结构组成、肝细胞线粒体数量及线粒体蛋白质组成上无显著差异。转录组学结果表明,主、副肝脏共有差异表达基因77个。经GO功能注释,筛选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合成酶(Hmgcl)、血栓素合成酶(Tbxas)、钙/钙调蛋白依赖性丝氨酸蛋白激酶(Cask)、甲酰甘氨酸生成酶(Sumf1)、蛋白质酪氨酸激酶(Jak1)以及甘油酸激酶(Glxk)等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富集到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等过程。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丁酸盐代谢通路(butanoate metabolism)、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valine, leucine and isoleucine degradation)、赖氨酸降解(lysine degradation)、色氨酸代谢(tryptophan metabolism)以及代谢途径(metabolic pathways)等信号通路。选出4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结果显示qRT-PCR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综上所述,黑斑原鮡主、副肝脏存在氨基酸、脂肪酸及能量代谢差异,其代谢差异可能与Hmgcl、Ptk2b、Gba和Dnm1l等基因在主、副肝脏中的差异性表达有关(P<0.05)。本研究筛选出调节黑斑原鮡代谢差异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为揭示黑斑原鮡主、副肝脏代谢差异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黑斑原鮡 肝脏 副肝 代谢通路 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业生产大数据助推渔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CSCD

摘要:渔业生产大数据是在养殖、捕捞、加工、流通、管理等活动中产生的原始性数据,对提升渔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渔业转型升级、促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使用价值.本研究以中国渔业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分析渔业生产大数据中心的特点与应用需求,提出涵盖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应用全链条的渔业生产大数据中心体系架构,围绕渔业生产大数据采集监测网、资源调度分中心和数据主中心制定渔业生产大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并基于大数据应用视角,明确渔业生产大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标准体系、规划布局与实施路径.研究表明,建设由水产养殖监测网、海洋捕捞监测网、加工流通监测网、水产养殖分中心、海洋捕捞分中心、加工流通分中心、市场监测分中心、管理服务分中心及渔业生产大数据主中心构成的分布式工程体系,形成渔业生产过程动态监测与态势感知能力,对提升我国渔业生产与管理水平、加快数据融合应用、实现渔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进一步具体开展渔业生产大数据中心建设提供设计蓝图.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渔业生产 大数据 数据融合 数据中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底冷泉原位观测装置研究回顾与展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底冷泉多由海底天然气渗漏形成,是以水、碳氢化合物、硫化氢或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流体。它既是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标志,又与温室效应、海洋生态环境、冷泉生物群落等问题密切相关,对海底冷泉的流体渗漏通量和化学组成进行测定,对认识上述问题有重大意义。与实验室化学分析和数值模拟相比,原位观测可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作为冷泉原位观测的主要手段,冷泉原位观测装置在近20年发展迅速。本文根据观测目标和观测原理将海底冷泉原位观测装置分为3类,即冷泉渗漏气体通量原位观测装置、冷泉渗漏液体通量原位观测装置以及冷泉渗漏流体化学组分原位观测装置,并从设计意义、工作原理以及解决的科学问题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海底冷泉原位观测装置的发展,分析了各个装置的优势、局限性以及适用范围,最后展望了海底冷泉原位观测装置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冷泉 甲烷渗漏 原位观测 观测装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鲤源降血糖赖氨酸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培养基优化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的降血糖功能并提升其代谢产物浓度,通过产蛋白酶能力试验,从鲤肠道内含物中筛选具有蛋白分解能力的细菌,并对其产二肽基肽酶-Ⅳ(DDP-Ⅳ)抑制剂的能力进行测定,筛选出的菌株经分离纯化培养后,通过16S rRNA测序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鉴定,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对菌株的培养基配方进行配比优化.结果表明:筛选到一株产DDP-Ⅳ抑制剂能力较强的益生菌CR-3(37℃时产率为62.35%),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构建系统进化树,将CR-3菌株鉴定为赖氨酸芽孢杆菌;响应面优化试验显示,CR-3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蔗糖1.46%、CaCO30.55%、NH4 Cl 0.48%及豆粕2.10%(均为质量分数),在此条件下,发酵培养基的OD600 nm值较初始发酵培养基的OD600 nm值提升了64%.研究表明,本试验中筛选出的赖氨酸芽孢杆菌具有良好的产DDP-Ⅳ抑制剂能力,并具有潜在的降鲤血糖功能.

关键词: 赖氨酸芽孢杆菌 鲤源 降血糖 筛选鉴定 响应面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太平洋灯光围网主要渔获物组成及渔场变动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围网渔业是中国近年新兴的一种远洋渔业,具有一定开发潜力,掌握灯光围网的渔获物组成及渔场变动情况对于西北太平洋的渔业管理和开发具有一定意义.文章根据2014—2019年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围网渔业统计资料,对渔获量、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以及主要的渔获物组成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采用渔获量重心法和聚类分析,探讨了渔场重心分布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渔获物产量和CPUE的年间差异均较大,产量大体呈现先增后降趋势,CPUE连年下降.2)共统计到8种渔获,其中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是主捕品种,月间出现频率均为100%;其次是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月间出现频率为87.5%;其他种类渔获量相对较少.3)渔场重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统计年间每年均具有相似的移动轨迹,即从4月起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8—10月到达东北端后向西南方向折返;年间渔场重心呈现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2014—2019年,重心在经度方向上东移0.92°,在纬度方向上北移1.57°.4)聚类结果显示,月产量重心可以分为4类(7、8、9和10月,4月,5、11月,6月),年产量重心也可以分为4类(2016、2017、2018年,2019年,2014年,2015年),表明西北太平洋灯光围网渔场具有一定的年际和季节变化.

关键词: 灯光围网渔业;渔获物组成;渔场重心;时空分布;季节变化;西北太平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