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壳聚糖协同乳酸链球菌素抗轻腌大黄鱼源特定腐败菌抑制效应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单一和复合抑菌剂对源自轻腌大黄鱼的特定腐败菌(普通变形杆菌和蜂房哈夫尼菌)的抗菌能力,本文检测壳聚糖对特定腐败菌的最小抑菌浓度,采用壳聚糖的亚抑菌浓度及其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乳酸链球菌素复合处理鱼汁,并分别接种两菌至鱼汁中5℃恒温贮藏,以胞外产物和腐败指标表征不同处理组对两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对普通变形杆菌和蜂房哈夫尼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均为125μg/mL;当鱼汁中壳聚糖质量浓度为亚抑菌质量浓度(62.5μg/mL)时,复合乳酸链球菌素质量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根据菌落总数判定对普通变形杆菌和蜂房哈夫尼菌作用最佳的协同组合是壳聚糖62.5μg/mL+乳酸链球菌素1 000μg/mL。复合抑菌剂相对单一壳聚糖效果显著(P<0.05),壳聚糖和乳酸链球菌素复合发生协同抑菌效果。研究结果为轻腌大黄鱼靶向抑菌和延长货架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 轻腌大黄鱼 壳聚糖 乳酸链球菌素 特定腐败菌 协同抑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维氏气单胞菌重要致病因子基因对环境条件的响应
《南方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鞭毛蛋白(Flagellin)、密度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QS)和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是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致病性相关的重要因子,且受多种环境条件的共同调控.为研究外界环境因子变化对维氏气单胞菌致病因子的影响,以2株维氏气单胞菌的ascF、fliE和luxR致病因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从转录水平上探究了ascF、fliE和luxR基因对温度、pH、无机盐离子和培养转速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维氏气单胞菌的3个基因对偏酸性环境(pH 6.5~7.0)、中低培养转速(150~210 r·min-1)和锌离子(Zn2+)、镁离子(Mg2+)为正响应;2株不同分子分型的维氏气单胞菌的3个基因的响应模式各有不同,说明了2株不同分子分型的维氏气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可能有所差异;另外,维氏气单胞菌的重要致病因子受环境条件的调控,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分析维氏气单胞菌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致病因子 实时荧光定量PCR 温度 pH 转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柳河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发生量及时空分布
《水生生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掌握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ksii)资源补充状况,于2019年5月26日至9月2日逐日在青海湖第二大支流沙柳河开展了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丰度时空变化特征的调查研究,共采集青海湖裸鲤鱼卵3386粒,仔鱼4690尾.调查发现,亲鱼自5月底开始洄游,鱼卵6月初出现,6月底至7月初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至8月中旬基本消失.仔鱼数量自7月初呈波动式上升,8月达到高峰,9月初逐渐消失.经估算,沙柳河鱼卵径流量为25.58×106粒,仔鱼径流量为62.00×106尾.鱼卵仔鱼空间分布为从河口往上丰度依次递减,断面水平分布为右岸>左岸>中心.Kruskal-Wallis检验表明,昼夜鱼卵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昼夜仔鱼丰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鱼卵仔鱼漂流高峰期均集中在夜间.鱼卵丰度与流速呈显著正相关(P<0.05),仔鱼丰度与流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径流量日上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报道了沙柳河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现状,填补了该水域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研究的空缺,为青海湖裸鲤上溯亲本资源量和入湖幼鱼资源量估算提供了数据支撑,可为青海湖裸鲤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资源量补充;时空变化;环境因子;沙柳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石鲷陆海接力养殖初步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验证斑石鲷陆海接力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将工厂化循环水培育的大规格斑石鲷(350.6±24.3)g,转运投放至莱州湾开放海域大型工程化围栏,开展陆海接力养殖试验,并与同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斑石鲷进行了为期120 d的对比试验,统计分析斑石鲷的生长特性、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养殖经济效益.结果显示:经120 d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后,斑石鲷的平均体质量增长至(547.6±25.2)g,存活率为95.8%;陆海接力养殖的斑石鲷平均体质量增长至(735.7±27.9)g,存活率为98.3%,平均体质量和存活率比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分别高34.3%和2.6%.经过陆海接力养殖的斑石鲷其血清溶菌酶(LZ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都显著高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P<0.05),分别提高了40.5%、43.2%、42.3%和39.8%.此外,陆海接力养殖的净利润比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高38.37%.综上,大规格斑石鲷经过大型工程化围栏陆海接力养殖生长性状、免疫力、抗氧化状态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提高,本研究结果可为斑石鲷陆海接力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植藕对沉积物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水生态学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池塘种植莲藕(Nelumbo nucifera)对沉积物养分吸收及其养分转化相关酶的作用效果,将基本情况完全相同的养殖池塘分为植藕组(Tl)和非植藕对照组(CK),观察2组池塘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苗种培育过程沉积物中养分和4种酶(脲酶、磷酸酶、蛋白酶、蔗糖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与CK相比,Tl沉积物中的总氮(TN)、氨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在莲藕苗期后均显著降低,在莲藕休眠期分别降低了8.5%、54.1%和52.7%,其中NH+4-N减少是沉积物中TN降低的主要原因;莲藕苗期至花果期的总磷(TP)明显下降,最大降幅达22.6%;苗期后的有机质(OM)开始显著降低,休眠期相较对照组降低8.4%.对2组池塘而言,沉积物的酶活性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Tl沉积物中4种酶的平均活性均高于CK,酶活性的差异在莲藕苗期和休眠期达显著水平(P<0.05).研究表明,4种酶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与沉积物中NH+4-N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蛋白酶活性与沉积物中NO-3-N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洪湖碘泡虫在发病和隐性感染异育银鲫组织器官中的分布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洪湖碘泡虫在被感染异育银鲫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不同感染阶段的差异,实验采用显微镜镜检、PCR检测及组织病理切片相结合手段,对发病及隐性感染异育银鲫的肌肉、伪鳃、鳃、头肾等11个组织器官进行了广泛检测分析.显微镜镜检发现,在发病鱼的咽、伪鳃和鳃能观察到孢囊或成熟孢子;在隐性感染异育银鲫的咽上壁与副蝶骨间结缔组织、伪鳃及其血管周边观察到大量棕黄色结节,并含有洪湖碘泡虫的成熟孢子.不同组织器官DNA样品PCR检测发现,在发病鱼除肌肉外的其他10个组织器官中均检测到洪湖碘泡虫存在,其中伪鳃检出率最高(100%);隐性感染异育银鲫在咽上壁组织、伪鳃、头肾、体肾、脾脏及卵巢中检出洪湖碘泡虫,伪鳃检出率也为最高(26.7%).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发病鱼咽上壁内分布着大量蜂巢状孢囊及成熟孢子,伪鳃被严重侵占和破坏;残存伪鳃鳃丝周边能观察到增殖和发育阶段的孢子生成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洪湖碘泡虫在发病和隐性感染异育银鲫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差异,发现伪鳃可能是洪湖碘泡虫寄生和发育成熟的重要器官.结果为洪湖碘泡虫病的准确检验检疫和进一步开展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异育银鲫 洪湖碘泡虫 喉孢子虫病 伪鳃 单管半巢式PCR法 组织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entinel-2多光谱遥感的低盐湖泊盐度反演-以西藏错鄂湖为例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遥感数据反演低盐湖盐度的能力,以西藏错鄂湖为例,利用Sentinel-2多光谱数据,对比了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与水表盐度的相关性,基于波段反射率和归一化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西藏错鄂湖水表盐度进行反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绿波段反射率与盐度的相关性高于其他波段,当盐度低于3时,近红外波段反射率与盐度相关性最高; 9种变量组合的盐度反演模型中, NDWI变量的加入能够提高模型的反演精度,且NDWI、近红外波段、蓝波段3个变量组合的线性回归模型反演盐度的精度最高,平均绝对误差(the mean absolute error, MAE)为0.103,决定系数R2最大,为0.5696,说明盐度实测值和预测值拟合结果较好。从对全湖的预测结果看,错鄂湖的水表盐度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岸边、河口低,湖泊内部高且分布较为均匀的格局,预测盐度均值约4.14,与实测均值4.15十分接近,验证了反演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多光谱遥感数据在预测错鄂湖泊水表盐度方面具有准确度高、快速便捷的优势,对利用多光谱遥感数据进行低盐湖泊水表盐度反演具有指导意义,对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借鉴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碱胁迫下“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鳃组织结构变化及转录表达特征
《淡水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碱胁迫下杂交鲟“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的响应机制,本研究设置了淡水组(3.13~3.20 mmol/L)与胁迫组(14.4~16.67 mmol/L),采集鳃进行了组织病理分析,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一步分析转录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高碱胁迫下“鲟龙1号”鳃组织出现明显损伤,鳃小片末端发生肿胀、卷曲和融合,鳃上细胞出现增生和膨大。转录组测序共获得80 422条Unigene,富集到GO数据库的差异表达基因为371个,其中87个基因表达上调,284个基因表达下调,富集到KEGG的代谢通路主要为矿物吸收、近曲小管碳酸氢盐重吸收和胃酸分泌等通路,其中近曲小管碳酸氢盐重吸收为主效应途径,该途径的Nhe3、Atp1a、Atp1b和Gdha基因显著表达下调。综上所述,碱度为14.4~16.67 mmol/L的条件下,“鲟龙1号”幼鱼已发生鳃组织损伤,且矿物质重吸收、钾/钠离子转运与排氨等功能受到影响。
关键词: 碱胁迫 “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 鳃 组织病理 转录组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近海渔业生物捕捞群体碳汇评估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捕捞渔业生物群体的生产活动是发挥渔业碳汇功能和增汇的3种基本方式之一,其中,水生植物作为典型的碳汇生物,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本研究采用碳含量法对1979-2020年中国近海渔业生物捕捞群体总碳汇和净碳汇进行了评估.总碳汇是通过捕捞产量和捕捞群体的碳含量估算捕捞群体的移出碳量,再根据食物网机制和各营养层级的生态转换效率,最终估算摄食的浮游植物碳含量;净碳汇是捕捞移出碳和储存碳之和,可根据占总碳汇的比例计算.随着海洋捕捞业的发展和管理的加强,40多年来,我国近海渔业生物捕捞群体碳汇有较大幅度的变化,本研究计算的总碳汇量从1979年的1458万t快速上升到1999年的6330万t,2020年下降至4983万t,其中,近3年(2018-2020年)平均每年为5246万t,约为近海贝藻养殖总碳汇的8倍;净碳汇量从1979年的511万t快速上升到1999年的2215万t,2020年下降至1744万t,其中,近3年(2018-2020年)平均每年为1836万t,约为近海贝藻养殖净碳汇的4倍.针对提高碳汇评估准确性和加强碳汇扩增,文末提出了相关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序列的新疆4个河鲈野生群体的遗传现状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我国新疆地区河鲈(Perca fluviatilis)的遗传现状,本研究分析了新疆乌伦古河水系和喀啦额尔齐斯河4个河鲈野生群体的线粒体CO Ⅰ、Cytb和D-loop3个区段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并与欧洲群体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新疆4个群体的线粒体CO Ⅰ、Cytb基因和D-loop区序列分别有3、10和10个变异位点(分别占序列总长的0.49%,0.90%和 1.92%),定义了 4、11 和 11 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 0.065±0.022、0.276±0.049 和 0.186±0.046,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0011±0.00004、0.00033±0.00007和0.00084±0.00013,呈现出低水平遗传多样性.中国新疆河鲈群体和欧洲群体不存在共享的单倍型,单倍型聚类树和网络图也表现出明显分隔,两者为不同的遗传系谱.中国新疆乌伦古河水系的乌伦古湖(WL)、吉力湖(JH)和乌伦古河(WR)3个群体基于Cyt b基因和D-loop区序列估计群体间变异分别为-0.005%和0.44%,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0045和0.00436,处于低程度分化(Fst<0.05),两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Fst=-0.01158~0.01803),遗传交流多,为同一个遗传系谱,尤其是两湖之间存在共享单倍型,Fst均为负值,基因交流频繁,无遗传分化;喀啦额尔齐斯河(ER)与乌伦古河水系共4个群体基于CO Ⅰ基因估计群体间变异为1.57%,Fst为0.01568,但ER群体与WL群体处于中度遗传分化(Fst=0.06614>0.05),ER与WR群体处于高度遗传分化(Fst=0.24627>0.15),可能由于水坝的阻断,遗传资源得不到补充,喀啦额尔齐斯河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遗传系谱.本研究结果可为新疆河鲈种群多样性保护以及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