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生物农药与化学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的联合作用效果

甘肃农业科技 2020

摘要:田间测定了几种生物农药与烯酰吗啉联合应用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6%阿泰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与40%烯酰吗啉悬浮剂1 000倍液联合应用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达82.5%;0.5%氨基寡糖素水剂500倍液与40%烯酰吗啉悬浮剂1 000倍液联合应用对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次之,防效为80.2%。阿泰灵、氨基寡糖素与化学农药烯酰吗啉联合应用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效虽低于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与烯酰吗啉联合使用的效果(94.4%),但减少了化学农药代森锰锌的使用次数,可供葡萄霜霉病化学农药减量化防治参考。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 生物农药 化学杀菌剂 联合作用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手性农药的对映体拆分及选择性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甘肃农业科技 2020

摘要:手性农药进入环境后其对映体的环境行为表现出差异性,研究手性农药的对映体结构及选择性环境行为对发展高效低风险农药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内近10年来结晶拆分法、酶拆分法、液液萃取拆分法、化学拆分法、色谱拆分法等方法在手性农药对映体拆分中的应用,以及手性农药在水体、土壤、动植物体等手性环境中的选择性环境行为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手性农药 对映体拆分 选择性环境行为 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推进马铃薯化肥农药减施的思考

中国马铃薯 2020

摘要:化肥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已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是确保农产品高产、优质的重要手段。马铃薯是甘肃省第三大粮食作物,选择马铃薯开展化肥农药减施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现状和面临问题的综合分析,确定了甘肃省推进马铃薯化肥农药减施的总体目标,提出了重点研究的技术内容,需要集成的区域技术模式以及推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马铃薯 化肥 农药 减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淀粉芽孢杆菌HZ-6-3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治番茄灰霉病效果的评价

草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平板对峙法,从银杏组织分离的内生细菌菌株中筛选对灰葡萄孢菌抑菌活性较好的菌株,其中菌株HZ-6-3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79.06%。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和gyrA基因分析将菌株HZ-6-3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抑菌谱测定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其他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该菌株可产生蛋白酶、果胶酶、β-1,3-葡聚糖酶和淀粉酶;能够显著抑制病原菌的菌丝生长,使菌丝生长扭曲,细胞膨大、形成串状泡囊结构等畸变。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了该菌株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控效果,结果显示1×10~8 CFU·mL~(-1)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最高,可达81.12%和70.45%。上述结果显示菌株HZ-6-3具有作为生物制剂的潜能。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银杏 内生细菌 番茄灰霉病菌 防控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作物分子育种现状与展望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子育种是现代农业发展应用推广最迅速的育种新技术,对作物遗传改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际农作物育种已经进入分子育种时代,以DNA重组技术和基因组编辑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已成为世界上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本综述简要介绍了国际分子育种发展趋势,并对中国作物分子育种现状和国家相关政策导向、集成创新、科研管理体制、生物种业发展和人才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中国农业和科技管理部门、生物技术工作者、育种家和种子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作物 分子育种 发展现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过量施肥无益于大麦甘啤7号产量和品质形成

土壤与作物 2020

摘要:以啤酒大麦甘啤7号为参试品种,在甘肃省黄羊镇进行两年试验,设置4个施肥处理:分别为A (N285 kg·hm-2+P2O5 285 kg·hm-2)、B (N 240 kg·hm-2+P2O5 240 kg·hm-2)、C (N 195 kg·hm-2+P2O5 195 kg·hm-2)和当地常规施肥处理D (N 150 kg·hm-2+P2O5 150 kg·hm-2),其中处理D为对照,研究了施肥量对优质高产啤酒大麦甘啤7号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增加,产量除了处理C较对照增产(增幅仅为1. 34%)外,其余处理均减产,而且随着施肥量增加减产幅度增大,籽粒蛋白质含量升高、千粒重和饱满度(腹径≥2. 5 mm)降低;氮素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降低.增量施肥不利于产量形成,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因此,优化施肥,控制肥料的零增长是实现甘啤7号高产优质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甘啤7号 施肥量 零增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月兰叶斑病病原甘蓝链格孢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草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年10月在河北省黄骅市发现二月兰的一种叶部病害,感病叶片初生黑褐色、形状不规则的小病斑,后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明显同心轮纹状病斑,平均病株率和病叶率分别为96.2%和87.6%.为了明确该病害的致病菌,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选取代表性菌株GS1-1、HH2-1和HH3-1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均能引起二月兰叶斑病.并对这3个菌株进行rDNA-ITS和EF-1α(tef)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GS1-1、HH2-1和HH3-1的ITS序列均与甘蓝链格孢(MN173824、MN173825、MN173823、MF462311)相似性达99%以上,其中与甘蓝链格孢(MF462311)相似性达100%;GS1-1、HH2-1和HH3-1的EF-1α基因序列与甘蓝链格孢(JX213350、KF889266、KT895946、KC584642、LC480212和KT895946)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且和以上各自对应的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类,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一致.选取菌株GS1-1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最适营养生长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蛋白胨,最适产孢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膏;最适菌丝生长温度为25℃(在5~35℃均可生长),最佳产孢温度为28℃;12 h光暗交替条件促进菌丝营养生长和产孢.

关键词: 二月兰 叶斑病 甘蓝链格孢 内转录间隔区(ITS) EF-1α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陇薯系列高淀粉马铃薯品种的淀粉产量及品质性状综合评价

核农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高淀粉马铃薯品种的综合品质性状,本研究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15个马铃薯品种(系)为参试材料,2011-2018年连续8年定点田间试验,测定了块茎产量、营养品质(干物质、淀粉、维生素C、粗蛋白)含量和矿物质元素(钾、钙、铁、锌)含量。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块茎产量和营养品质含量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其中块茎产量、淀粉产量、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性状的基因型效应大于环境效应,而营养品质中的维生素C、粗蛋白和还原糖含量的环境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参试材料的块茎产量24 549~50 140 kg·hm~(-2),淀粉产量4 271~9 298 kg·hm~(-2),干物质含量21.07%~30.18%,淀粉含量14.63%~21.83%,维生素C含量12.20~18.95 mg·100g~(-1),粗蛋白含量2.17%~2.71%,还原糖含量0.18%~0.43%,钾含量4 316~5 368 mg·kg~(-1),钙含量85.10~138.40 mg·kg~(-1),铁含量10.17~24.50 mg·kg~(-1),锌含量2.45~3.80 mg·kg~(-1)。大西洋的衍生品种陇薯8号、陇薯9号、陇薯12号、陇薯14号、L0527-2、L08104-12、LZ111和L1149-2淀粉含量均超过18%,其中,L1149-2总体表现优异,其平均块茎产量50 140 kg·hm~(-2)、淀粉产量9 298 kg·hm~(-2)、干物质含量26.75%、淀粉含量19.30%、维生素C含量14.62 mg·100g~(-1)、粗蛋白含量2.52%、还原糖含量0.28%、钾含量5 297 mg·kg~(-1)、钙含量138.40 mg·kg~(-1)、铁含量20.40 mg·kg~(-1)、锌含量3.20 mg·kg~(-1);而陇薯5号淀粉产量及营养品质较差。本研究为合理利用陇薯系列高淀粉马铃薯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改良高淀粉马铃薯品种产量和品质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铃薯 高淀粉 淀粉产量 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用芍药丰产栽培技术

西北园艺(综合) 2020

摘要:芍药为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芍药被人们誉为"花相",又被称为"五月花神",在全国各地广为栽培,深受人们青睐。笔者自2012~2018年在甘肃兰州地区引种栽培油用芍药,现将其丰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1芍药生物学特性和生态特性芍药的果实为蓇葖,每个蓇葖含种子1~7粒。待种子成熟,蓇葖开裂,散出种子。有肉质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对玉米生产力和种间竞争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理的种间配置是间作系统中作物获取高产,种间相互作用发挥优势的关键。本研究设置蚕豆/玉米(M/F)、大豆/玉米(M/S)和豌豆/玉米(M/P) 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模式,以及相应单作种植,通过测定单间作条件下作物产量、生物量,明确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对间作玉米生产力和间作作物种间资源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均具有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两年平均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8 (M/F)、1.19 (M/S)、1.26 (M/P);两年结果均是M/S中玉米产量最高,至收获期,与大豆间作的玉米产量可达单作玉米产量的93.6%(2017)和71.2%(2018);M/S中玉米的穗粒数显著高于M/F和M/P中;地上部生物量及采样期平均生长速率均表现为M/S>M/P>M/F;共生期内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A_(sm))随共生期推进逐渐降低,而蚕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_(fm))和豌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_(pm))逐渐升高;玉米单独生长时期3种间作模式玉米的补偿效应(CE)无显著差异,各间作模式两年平均CE值均小于1;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甘肃河西走廊灌区玉米与大豆间作是保证间作玉米稳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玉米/豆科作物间作 产量 种间竞争 生态位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