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340条记录
两种新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作用方式及田间防效

中国蔬菜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了2种新杀菌剂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番茄灰霉病的作用方式及田间防效。结果表明: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番茄灰霉病保护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4.04μg·mL~(-1)和10.79μg·mL~(-1),治疗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26.30μg·mL~(-1)和45.93μg·mL~(-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新药剂在推荐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防效可达80%以上,可用于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关键词: 番茄灰霉病 氟吡菌酰胺 肟菌酯 啶氧菌酯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作业成本法在精铸企业的应用设计 -以SX公司为例

会计之友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精铸市场不仅有来自国内的竞争,还有国际的竞争,精密铸造业经营压力巨大.从企业成本计算的角度来看,传统成本法已经不能彻底满足精铸企业对产品信息的需求,作业成本法(ABC)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以SX精铸有限公司为例,选取2015年8月SX公司主要生产的四种产品进行作业成本设计,以真实发生的数据为依据,稍作加工处理,进行核算.同时,还将本次针对SX公司的计算结果与现行成本计量模式的核算结果作了对比,得出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作业成本法 精铸企业 成本核算 SX公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型菌株的鉴定及高温抑制病害的表征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落叶和非落叶致病型菌株特异性引物扩增并结合微菌核特征观察,鉴定了浙江地区棉花黄萎病菌菌株的致病型,测定了温度对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浙江地区夏季高温对棉花黄萎病抑制现象的原因。特异性引物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结果表明,来自于浙江的5个代表性分离菌株(VD-h1、VD-h2、VD-h6、VD-h3和VD-h5)均属于落叶型菌株。对不同类型菌株产生微菌核的观察结果证实,落叶型和非落叶型的微菌核间形态及其长宽比存在差异。温度对病原菌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来自浙江的2个菌株(VD-h1和VD-h6)和来自新疆的2个菌株(VD-101和VD-086)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在22~28℃和22~26℃之间;32℃高温显著抑制了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并延迟了分生孢子萌发的时间。不同温度试验的结果间接证实了,棉花黄萎病在浙江夏季高温条件下表现的隐退症状是因为高温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这为病害发生规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菌 致病型 夏季高温 病害抑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高毒力Bt资源筛选及效果评价

应用昆虫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开发防治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的生物杀虫剂,本研究评价了185株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杀虫活性。【方法】采用浸叶饲喂法对供试菌株进行室内生物学测定,用盆栽试验对筛选到的对韭菜迟眼蕈蚊高毒力的FPT3菌株进行防效验证,通过SDS-PAGE电泳技术对FPT3菌株的杀虫晶体蛋白进行分析,并采用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对FPT3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测定。【结果】在1×10~8 cfu/m L浓度下,对韭菜迟眼蕈蚊2龄幼虫3 d的校正死亡率在80%以上的菌株有12株,其中FPT3菌株对韭菜迟眼蕈蚊2龄幼虫的杀虫活性最高;FPT3菌株表达70 ku左右蛋白,具有典型的苏云金芽胞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FPT3菌株对韭菜迟眼蕈蚊1龄和2龄幼虫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LC_(50)分别为1.206×10~6 cfu/m L和2.577×10~6 cfu/mL,室内盆栽试验明确了FPT3菌株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达77.76%。【结论】FPT3菌株能有效地控制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韭菜迟眼蕈蚊 苏云金芽胞杆菌 毒力 生理生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籽粒大小与形状性状的QTL定位

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籽粒大小和粒形性状不仅与产量和外观品质紧密相关,还对机械化播种有着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粒栽培品种冀豆12与小粒半野生地方品种黑豆(ZDD03651)杂交衍生的包含188个重组自交系的F6:8和F6:9群体为材料,对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并分别以Win QTLCart 2.5、QTLNetwork2.1和Ici Mapping 4.1 3种模型对以上性状的加性效应QTL,QE互作效应及上位性互作效应进行检测。6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介于64.01%~79.57%,遗传力较高,且除粒厚外的其他性状受环境影响显著。共定位到加性效应QTL 38个,单个QTL的贡献率介于2.21%~10.71%之间,分布在12条染色体的17个标记区间内,且12个染色体区段至少与2种性状相关。两种及以上模型同时检测到的QTL有24个,3种模型均能检测到的QTL共8个,分别为qSL-17-1、qSL-18-1、qSW-6-1、qST-2-1、qST-6-1、qSLT-2-2、qSWT-2-1和qSWT-20-1。检测到7对上位性互作QTL,分别涉及粒长、粒宽、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互作效应贡献率介于0.78%~6.20%之间。QE互作效应贡献率均较低,介于0.0005%~0.3900%之间。以多种模型同时检测结果准确性较高,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提供可靠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大豆 粒形 QTL 上位性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出苗水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出苗水灌水量对玉米的田间效应,设置4种不同的灌水水平,对郑单958于播种后进行喷灌处理,研究土壤、玉米生长发育对不同灌水量的反应。结果表明:增加灌水量后土壤含水量增加,处理间自20~30 cm土层的含水量差异较大,高灌水量处理的深层含水量增加明显。低灌水量条件下,玉米的出苗速度下降,叶片发育进程减缓,叶面积、干物重降低,株高、穗位及整齐度下降,抽雄吐丝时间延迟,产量降低,但由于灌水量较少,玉米深层根系长度增加,增加了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收,且缩短了玉米抽雄吐丝持续时间。在高灌水量条件下,玉米产量增加明显,但灌水效率降低,灌水45 m2下的玉米产量与灌水20~30 m2无明显差异,同时由于较多的灌水量降低了地温,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玉米的出苗速度,因此,在本年度降雨水平下,增加灌水量可明显改善玉米的生长发育状况,出苗灌水量30 m3可提高玉米的出苗势,并在增加产量的同时保证玉米的灌水效率最佳。

关键词: 玉米 灌水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小食心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应用昆虫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是世界性分布的果树主要害虫之一,可危害多种果树。多年来,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梨小食心虫效果并不理想,且杀伤天敌、污染环境、导致农药残留。利用自然天敌防治梨小食心虫高效、无毒、无污染,符合当前社会对环保的要求。本文结合前人工作,从病原微生物、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性信息素、化学信息物质等方面,综述了梨小食心虫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生物防治 性信息素 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自发气调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保鲜与加工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介绍了自发气调(MA)包装材料的分类及保鲜膜性质对梨自发气调贮藏的影响,综述了梨自发气调贮藏期间品质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以及MA包装结合保鲜剂的使用情况,以期为梨自发气调保鲜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包装膜 自发气调 贮藏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覆膜棉田土壤温度变化特征与地表温度估算

灌溉排水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河北低平原区覆膜植棉农田土壤温度分布特征,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微咸水(5 g/L)灌溉条件下覆膜棉田不同土层深度和不同点位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并估算了裸露行和覆膜行的地表温度。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间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都呈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的变化趋于平缓,棉花生育期内0、10、20、40、60、100 cm深度处日均土壤温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4.13%、19.79%、18.25%、15.20%、13.10%、11.65%。覆膜具有增温作用,增温效果随棉花生育进程推进和土层深度增加而有所减弱;覆膜行和裸露行距离植株远处的土壤温度均大于其近处。采用能量平衡原理可以较好地估算地表温度,裸露行和覆膜行估算结果的符合指数(d)分别为0.986 9和0.985 5,Nash-Sutcliffe系数(NSE)分别为0.947 7和0.941 0。研究结果可为丰富棉花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覆膜棉田 土壤温度 地表温度 估算 能量平衡

谷子ARF基因家族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长素应答因子(ARF,auxin response factors)是一类可以结合在生长素应答基因启动子部位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谷子为材料,共鉴定出24个ARF基因,命名为Si ARFs。利用生物信息学对谷子Si ARFs基因的结构、染色体分布、基因倍增模式、系统进化以及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i ARF基因家族在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除2号染色体外,其他染色体上都有该家族基因,基因的扩增模式为分散复制与片段复制。Si ARFs基因家族具有相对保守的结构,即包含1个保守的B3 DNA结构域、ARF结构域和Aux/IAA结构域,ARF蛋白的3D结构含有3个α螺旋和7个β折叠结构。进化树分析表明谷子ARF蛋白和物种相近的高粱、玉米聚在一起。大多数ARF基因在谷子根、茎、叶和穗中都有表达,且不同基因表达量有较大差异。

关键词: 谷子 ARF 生物信息学分析 蛋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