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总配合力效应值确定玉米种质优势类群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00
摘要:利用行粒数、穗行数、百粒重、抽丝期、穗上叶数、株高 6个性状的总配合力值为依据进行聚类分析 ,将黑龙江省主要玉米种质分为 4大优势类群和其它类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i质粒介导TMV和CMV外壳蛋白基因转化甜椒研究
《北方园艺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发根农杆菌 (Agobacteriumrhizogenes)的Ri质粒介导的二元载体 ,将PBTC -8质粒上的TMV -cp和CMV -cp基因导入甜椒中 ,用共培养的方法 ,诱导愈伤组只 ,经卡那霉素的抗性筛选 ,进一步的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经PCR和ELISA的检测呈阳性反应 ,转化植株田间人工接种为抗性 ,证明TMV -cp和CMV -cp基因导入甜椒植株并已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棚油豆高产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1998年哈尔滨万宝镇后城村新建塑料大棚 2hm2 ,为了改变传统黄瓜、番茄主栽品种 ,选栽了 1 .1hm2 油豆角春茬平均产量 2 4 80kg/667m2 ,产值 52 0 0元 ,最高的董树林农户达 2 850kg/667m2 ,产值 6560元 ,比黄瓜增值85% ,其主要经验是 :1 架油豆、地油豆高矮间作 哈尔滨郊区大棚豆角单作较少 ,大部分套栽 ,在番茄、辣椒、黄瓜棚的柱子上 ,单作时因后期秧蔓茂密 ,荫蔽通风透光差落花落荚多 ,为此采用了 2高 1矮 ,即两行架豆角 ,一行矮油豆的间作方法 ,矮油豆定植后 35~ 4 0d收完拔秧 ,正是架豆结荚盛期 ,有利通风透光 ,减少落花落荚。2 选用优良品种 哈尔滨市场喜绿色 ,荚宽扁 ,无筋 (荚果背腹维管束退化 )豆角。高架选紫花油豆 ,是早熟品种 ,株高 2~ 2 .5m ,分枝中等 ,花紫色 ,荚长 1 5~ 1 8cm ,宽2 .5cm ,荚面有少量紫纹 ,有豆 5~ 6粒 ,种子棕色扁平肾形 ,播种至收果 55~ 60d。矮油豆选绿伊 1号 ,株高 4 0~4 5cm ,花白 ,种子白略有浅暗条纹 ,嫩荚淡绿扁条 ,荚长1 6cm ,宽 1 .5~ 1 .8cm播种至采收 4 5~ 50d。3 培育壮苗 为使豆角提前栽培 ,需育苗移栽 ,种子先挑选一遍 ,除掉瘤、破、小粒和形、色不同的种子 ,用温水浸 2h ,控水待其自然膨胀 ,用豆角种衣剂处理 ,3月 4日播于温室育苗盘 ,2d即拱土出苗 ,日过 2d( 3月 6日胚轴高 5~ 6cm有 1 0余条须根 )移植于 8× 8cm塑料钵中 ,每钵 2株 ,育苗土以腐熟猪粪 1 /4园田土 3/4过筛后配置 ,并加适量草木灰。移栽的豆角苗比直播的侧根多不徒长 ,避免营养钵在地面土温低 ,底水大而烂种缺苗 ,播三粒籽全苗时又需间苗 ,费工费籽。第三片叶展开时 ,喷 0 .1ml/L多效唑一次 ,苗期浇水 2次 ,室温白天保持 1 8℃~ 2 5℃。夜间1 0℃~ 1 5℃。矮油豆耐低温 ,营养钵置于南侧 ,有 3~ 4叶秧苗出现大小不齐现象时 ,移钵一次 ,将小苗放在温室中部温度高 ,光照好的地方。苗龄 32d。4 适时定植 大棚有内层膜保温 ,棚外四周围草苫防寒 ,4月 8日定植 ,每 667m2 施腐熟鸡粪 2t,深翻作垄 ,架豆 2行宽 70cm ,矮油豆 1行垄宽 55cm。株距 :架豆33cm ,棚栽 1 80 0埯 ;地油豆 2 6cm ,棚栽 1 1 50埯。定植时刨坑浇埯水 ,坐水栽苗。定植后 4~ 5h覆埯以子叶露出地面 4~ 5cm为宜。5 棚内管理 定植后勤中耕疏松土壤提高土温 ,4月中下旬 ,棚内温度较大 ,尤其早晨雾露光满棚 ,在温度达1 8℃~ 2 0℃时 ,可先放风降温约 2 0~ 30min后 ,温度降至1 2℃~ 1 5℃时 ,再闭棚增温 ,一般以 2 2℃~ 2 5℃为宜 ,超过 2 8℃放风 ,架豆伸蔓时用尼龙线吊线吊蔓 ,在始花结荚前应控制浇水 ,结荚后可浇水 ,结荚盛期多浇水以灌满垄沟为好。6 防病虫害和生理障碍 根腐病 :苗期和定植后均有发生 ,在秧苗或植株的基部产生稍有凹陷、褐色 ,椭圆形的斑点。用 70 %甲基托布津 50 0倍液灌根 1~ 2次 ,控制发展。豆斑螟 :6月中下旬结荚后期发生 ,幼虫危害 ,在生长的豆荚上有虫粪和蛀孔 ,幼虫黄褐色 ,透明长 2 0~2 4mm ,用灭杀毙 60 0 0倍液防治。高温烤苗 :4月下旬 ,棚温有时达到 32℃~ 35℃ ,由于放风不及时或是棚膜滴下的热水珠使叶片出现枯黄大斑症状。注意放风排湿。则上部叶片会正常完好。7 及时采收 地油豆定植后 2 5d ,架油豆定植 4 0d,豆荚已成长 ,豆粒尚未鼓起即采收 ,避免豆粒膨大时多吸收养份影响初荚成长和增加落花落荚大棚油豆高产栽培技术@齐秀兰$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蔬菜所!哈尔滨15006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蜡蚧轮枝菌毒素防治温室白粉虱初步研究
《植物保护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俄罗斯全俄植保所引入的蜡蚧轮枝菌Tri BA81 ,经发酵培养 ,萃取得到代谢产物粗毒素 ,并将粗毒素用于防治温室白粉虱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提取物具有很高的杀虫活性。 2 %和 4%粗毒素液对温室内白粉虱成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 96 4 6 %和 1 0 0 % ,1 %和 2 %粗毒素液对保护地成虫的平均防治效果为 81 75 %和 84 1 7%。对若虫的防治效果也能达到 5 0 %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诱变改良大豆品质的研究
《核农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创造大豆新种质,近几年采用γ射线、热中子等核辐射,以及甲烷磺酸乙酯(EMS) 、叠氮化钠( NaN3) 等化学诱变剂处理,经过多年的研究,选育出黑农41 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为45-23 % 、脂肪含量为18-8 % ;选育出903527 突变系为早熟、高蛋白(47-53 % ) 、高抗大豆病毒病及大豆灰斑病;同时筛选出一批高蛋白(49 % ~50 % ) 、高亚油酸(60 % 以上) 、低亚麻酸的优良突变系,为大豆基因库增添了新的优质资源,确定了有效的诱变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生玉米的遗传与育种
《玉米科学 》 2000
摘要:本文简要地概述了矮生玉米的遗传规律。回顾了我国矮生玉米育种及其发展概况。并结合嫩江农科所育种实践 ,论述了矮生玉米的研究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
《农村百事通 》 2000
摘要: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是以选用宜密植、茎秆强壮、抗倒伏的矮秆或半矮秆品种为前提,进行缩垄增行,使单位土地面积上植株分布更合理、更均匀,从而充分利用土地及光能资源,增加群体干物质含量及绿叶面积,进而增加产量,经试验其增产效果在15%以上。现将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简述如下: 1.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法 常用的种植方式有两种:①垄距130~140厘米,垄上播6行,小行距16厘米。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