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银鲑不同部位肌肉的营养评价与特征风味分析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评价银鲑不同部位肌肉的营养品质及风味差异,本试验以银鲑背部和腹部肌肉为原料,通过测定银鲑不同部位肌肉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分析其营养学特征;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仪(GC-IMS)分析不同部位肌肉的特征风味。结果表明,除灰分外,银鲑背部和腹部肌肉的营养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腹部肌肉粗脂肪含量高达10.93 g·100 g~(-1),是背部的2.75倍,而腹部肌肉的粗蛋白和水分含量则显著低于背部。背部和腹部肌肉氨基酸总量分别为59.78和44.83 g·100g~(-1),必需氨基酸比例均在40%以上,符合FAO/WHO推荐的蛋白质营养评价的理想模式。背部和腹部肌肉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3.23和17.65 g·100g~(-1)。2个部位肌肉含有种类丰富的脂肪酸,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分别为70.1%和71.2%;背部和腹部Σn-6PUFA与Σn-3PUFA的比值为分别为0.78和1.22,远低于WHO/FAO建议的标准(4~6)。共分离鉴定出酮类、醛类、醇类、酯类、烷烯烃以及含硫化合物等33种挥发性成分,银鲑背部和腹部肌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和含量差异明显。本研究结果为银鲑的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中华绒螯蟹放养密度对寒区稻蟹综合种养生产性能及环境因子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寒区稻蟹综合种养过程中扣蟹的适宜放养密度,本实验以水稻单作为对照,采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放养密度(200、350、500、650和800只/667m2)对寒区稻蟹综合种养过程中河蟹和水稻的生长性能及稻田水质和底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中华绒螯蟹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整体均出现显著下降的趋势.350只/667m2处理组水稻的结实率和产量均显著高于水稻单作组和其他处理组.随着中华绒螯蟹放养密度的增加,各处理组土壤的总磷含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800只/667m2处理组土壤总氮和总磷含量均显著高于350只/667m2和500只/667m2处理组,与其它组差异均不显著.整个实验过程中,稻田水体的平均温度(T)、溶解氧(DO)、pH、总氮(TN)、总无机氮(TIN)、总氨氮(TAN)、非离子氨(NH3-N)、亚硝酸态氮(NO2-N)、硝酸态氮(NO3-N)、总磷(TP)及化学需氧量(COD)在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综合各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寒区稻蟹综合种养过程中扣蟹的最佳放养密度为350只/667m2,该密度条件下,稻田水质环境较好,中华绒螯蟹及水稻的生长性能均能达到较高水平.
关键词: 稻蟹共作;水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水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荧光定量PCR检测洪湖碘泡虫寄生异育银鲫组织器官的偏好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洪湖碘泡虫(Myxobolus honghuensis)在隐性感染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Bloch)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本研究采集曾发生过喉孢子虫病养殖池塘的2龄健康异育银鲫的鳃(丝)、伪鳃、中肾、头肾、肌肉、脾脏、肝脏、卵巢、血液等9个组织器官,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了不同组织器官的感染率和相对感染强度.结果显示,所采集的30尾异育银鲫都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鱼体的洪湖碘泡虫感染率为100%,均为隐性感染个体;各组织器官间的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除肌肉未检出外,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伪鳃(100.0%)、卵巢(83.3%)、鳃(73.3%)、脾脏(70.0%)、中肾(36.7%)、头肾(23.3%)、肝脏(10.0%)、血液(6.7%)、肌肉(0).不同组织器官的相对感染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伪鳃(14.4349±70.0529)、卵巢(0.9556±1.5627)、脾脏(0.3644±0.7854)、鳃(0.3339±0.2682)、头肾(0.2722±0.3761)、中肾(0.0379±0.1055)、肝脏(0.0019±0.0022)、血液(0.0012±0.0011).研究表明,洪湖碘泡虫可系统感染异育银鲫多个组织器官,其中,伪鳃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最高,可以作为该病早期检测和疫病监测的首选组织器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展生态养殖促进大水面渔业可持续发展
《科学养鱼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大水面渔业是我国淡水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水域生态文明、保障优质水产品供给、推动产业融合、促进渔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加大,大水面渔业发展空间大幅萎缩,发展方式亟待转型升级。俗话说"如鱼得水",鱼和水本就是不可分割的。如何协调鱼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产业可持续生态发展;如何提高渔业企业水产品营销和品牌运营的能力,增强渔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效益;大水面渔业和资源保护之间如何协调发展,解决目前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产、学、研各界共同努力。为此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全国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分别于2021年10月15日和28日联合主办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研讨会、第二期全国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培训班,邀请多位专家、渔业主管部门代表和企业代表交流、学习目前大水面生态渔业概况、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品牌营销策略和运营能力建设,总结推广典型湖区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成功经验,借鉴千岛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管理体制和大水面生态渔业成功样本,探讨了新时期大水面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转换路径,助推大水面生态渔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供广大读者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碱胁迫对中华绒鳌蟹毒性作用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盐碱水资源丰富,通过渔业手段有效开发和利用盐碱水域资源,对拓展水产养殖空间、保障水产品供给、实现盐碱环境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测定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氯化钠盐度、碳酸氢钠碱度及盐碱交互作用的耐受能力,探究中华绒螯蟹对盐碱水域环境的生理耐受性.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在24、48、72和96 h时氯化钠(NaCl)盐度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5.24、32.81、31.25和26.55 g·L-1,安全浓度为8.54 g·L-1;在24、48、72和96 h碳酸氢钠(NaHCO3)碱度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0.43、90.50、75.78和69.74 mmol·L-1,安全浓度为18.25 mmol·L-1.盐碱对中华绒螯蟹的毒害具有交互协同作用,盐碱交互时毒性强于单一盐度或碱度,交互系数除24 h外均随胁迫时间增加而增大.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对碳酸盐型盐碱水环境具有较强耐受性,适宜在盐度低于8.54 g·L-1或碳酸盐碱度低于18.25 mmol·L-1盐碱水域开展增养殖.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盐度;碱度;毒性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河口江豚主要栖息地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水生态学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皖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可为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主要栖息地的生境保护与动态评估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12月、2018年4、6、9月对皖河口4个断面的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和水环境因子进行调查,运用Pearson相关性和冗余(RDA)分析,解析浮游动物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2属、47种,其中原生动物(20种)占优,轮虫(12种)和枝角类(11种)次之,桡足类(4种)较少.全年共出现优势种6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轮虫,仅出现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一种富营养指示种.皖河口浮游动物年均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00.18个/L和0.1586 mg/L,季节性差异显著(P<0.05),生物密度以春季最高,冬季最低;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冬季最低.皖河口浮游动物群落总体上呈小型化现象,以食藻原生动物种类群落及喜中营养化轮虫群落结构为主.Shannon-Wiener指数(H′)、Margalef指数(D)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53、1.53和0.32.综合营养指数(TLI)显示,皖河口水质良好,处于中营养状态.Pearson相关性表明,溶解氧(DO)、总磷(TP)和叶绿素a(Chl-a)与皖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密切相关;RDA分析表明,氨氮(NH3-N)也是影响皖河口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子.
关键词: 皖河口;长江江豚;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规格松浦镜鲤越冬前后体质量损失、体成分及脂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饲料脂肪水平(3%、6%、9%、12%、15%、18%)对大规格松浦镜鲤越冬前后生长、体成分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前期进行完大规格松浦镜鲤对饲料脂肪适宜需要量的研究试验后,在每一个网箱中保留规格齐整,质量为(609.70±49.93)g的20尾大规格鲤鱼进行越冬试验,共18个网箱(2.0 m×2.0 m×2.0 m),时间为2019年10月31日至2020年4月28日。越冬期间水温3~8℃。结果表明:6%脂肪组的质量损失率显著低于3%组及18%组(P <0.05)。各脂肪组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 0.05)。越冬后,18%脂肪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3%、6%和12%脂肪组(P <0.05),各组间肝体比下降比无显著差异(P> 0.05),以6%脂肪组为最低。6%脂肪组越冬后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最高,显著高于15%组和18%组,且其下降率为最低,显著低于3%组和18%组(P <0.05)。3%脂肪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 <0.05),6%组和9%组的肌肉粗脂肪下降比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 <0.05)。越冬后18%脂肪组的肝胰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除15%组外的其余各组(P <0.05),其下降比亦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 <0.05)。3%组肌肉水分含量为最高,显著高于6%组(P <0.05),且其水分增加比亦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 <0.05)。脂肪合成相关的脂肪酸合成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及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的基因表达量均以6%组为最高,其中脂肪酸合成酶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 <0.05),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3%、15%及18%组(P <0.05)。脂肪分解相关的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的基因表达量3%组和6%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 <0.05)。越冬试验发现,6%脂肪组能够使体质量损失率及肥满度降低比最小化,在越冬后保持了较高的肌肉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使鱼体自身内源脂肪合成能力增强而分解能力减弱,更利于维持体质,便于越冬后机体代谢能力的恢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半岛全新世近岸泥质区沉积过程与沉积记录
《古地理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发育多个全新世泥质区,是研究古海洋和古气候的理想区域。本研究从现代沉积过程和全新世沉积记录的视角,对山东半岛近岸泥质区的前人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梳理,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山东半岛近岸泥质区位于山东半岛沿岸,主要是来自黄河的沉积物在沿岸流、上升流、潮汐等相互作用下沉积而成,呈现独特的"Ω"形沉积模式。山东半岛近岸泥质区形成于全新世,物质来源主要是黄河,近岸侵蚀和当地小河流也贡献一定的物质来源。山东半岛近岸泥质区的形成和演化与古海洋条件、海平面升降、内陆古气候演变等多种因素有关,蕴藏着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山东半岛近岸泥质区沉积能够快速记录东亚季风的演变,其较高的沉积速率为研究黄河流域的古气候和古生态演化提供高分辨率的材料,可为预测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虽然前人对现代沉积过程进行了大量工作,但仍需加强现代观测和数值模拟等方面的工作,为更好地重建研究区的沉积动力过程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此外,该区在长时间尺度上的沉积物和有机质的沉积过程对古海洋和古气候的响应机制也亟待开展研究。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泥质区 沉积过程 沉积环境 古气候 古海洋学 全新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潍坊沿海利用地下水越冬促熟日本囊对虾技术要点
《科学养鱼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日本囊对虾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囊对虾属,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及印度洋周边。因其生长快速、个体大、肉质鲜美、耐低氧、易于长途运输而深受大众喜爱,是我国沿海广大渔民重要养殖品种,但是我国沿海日本囊对虾养殖苗种来源主要为野外捕捞亲虾或累代养殖亲本的繁殖,并没有经过系统的选育,制约了该品种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下营增殖实验站于2018年开展日本囊对虾抗WSSV新品系选育工作。在选育工作中遇到日本囊对虾亲虾越冬能耗高、成活率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胁迫对猛虾蛄溶菌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水产科技情报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饥饿胁迫对猛虾蛄(Harpiosquilla harpax)各组织酶活性的影响,选择规格和体质量基本一致的120尾健康猛虾蛄进行试验.将试验虾随机分成4个平行组,分别于饥饿胁迫0、5、10和20 d采集样品,测定溶菌酶、胃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结果显示:饥饿胁迫时长对溶菌酶和各消化酶的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猛虾蛄血液、肠道、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溶菌酶的活性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饥饿胁迫后,猛虾蛄肝胰腺中胃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较小,而肠道中胃蛋白酶的活性在饥饿胁迫5 d后不断升高,并在20 d时达到3.34 U/mg;肠道和肝胰腺中脂肪酶的活性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肠道中脂肪酶的活性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肝胰腺中脂肪酶的活性在饥饿胁迫的前10 d变化幅度较小,10 d后出现大幅度上升;肝胰腺淀粉酶的活性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肠道内淀粉酶的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试验结果表明,在饥饿胁迫期间,猛虾蛄可通过改变机体溶菌酶及消化酶的活性来维持生长和代谢.
关键词: 猛虾蛄;饥饿胁迫;溶菌酶;消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