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是Max Troell等发表于Aquaculture 2009年第297期第1-9页"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aquaculture-Potential for integrated multi-trophic aquaculture(IMTA)in marine offshore systems"一文的译文。原作者分析指出: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速扩张,离岸水产养殖装备被广泛关注,同时,陆基和沿岸水产生态养殖技术(IMTA)也日益受到关注。该系统将吃食性鱼类、浮游和底栖动物、海藻等物种适当混养,可以把高营养级物种养殖中废弃的营养物质转化成具有经济价值的低营养级作物产品,这将会显著提高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生态、社会和环境效益。离岸IMTA养殖面临一些在沿岸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此外,海洋暴露的自然环境增加了技术和经济上的挑战。虽然已经开发了多种技术以应对离岸不利的环境条件,但在养殖场地设计上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需要将藻类和贝类等吸收物种整合到水产养殖系统,并能抵抗海洋强大的拖拽力。近海IMTA的发展需要明确该系统与相似规模的高营养级鱼类单养相比所具有的环境和经济风险及效益。近海IMTA中吸收物种的生物修复功能对海水鱼类单养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成本的内化也要检测分析。本次调研结果将有助于判断采用IMTA方法作为离岸水产养殖发展策略的实际价值。本文深入探讨了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在离岸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 离岸综合多营养级水产养殖 生物修复 可持续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创伤弧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春季广东、海南的养殖罗非鱼苗种出现较大范围的死亡现象,在广东珠海某罗非鱼养殖场的发病罗非鱼体上分离到一株病原菌ZH1。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该分离菌株具有较强毒力,该病原菌经ATB 32E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为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诺氟沙星、头孢克洛、氧氟沙星和壮观霉素等19种试验药物敏感。本研究病原的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为罗非鱼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荣福海带中内源植物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荣福海带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海带中内源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海带生长的幼嫩期、厚成期和成熟期,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呈递增的趋势;玉米素(ZT)在海带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厚成期含量最少;吲哚丁酸(IBA)在厚成期达到最大值,幼嫩期含量最少。同一生长阶段的海带体内植物激素纵向分布规律为:海带尖部的IAA含量较高,中带部的ZT含量明显较高,而基部的IBA和ABA的含量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感染三角帆蚌病毒性疾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英文)
《水生生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自然发病的病蚌中提取出病毒,经人工感染健康三角帆蚌后呈现出典型的病理变化。组织学观察显示消化腺、胃、肠、外套膜、斧足和鳃等均出现大量细胞空泡化、部分细胞肿大、上皮细胞排列不紧密,结缔组织不完整,部分细胞溶解甚至脱落等,表明它们均为病毒损害的主要靶器官。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大量砂样病毒存在于患病三角帆蚌不同器官中。病毒粒子为直径约120 nm的圆球形,表面具有明显的纤突,无囊膜结构。被感染细胞呈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包括细胞质大片空泡化,细胞器相对减少或缺失,细胞核电子密度加深,肠黏膜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消化腺细胞核变形肿大,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颗粒细胞的核膜溶解等。
关键词: 三角帆蚌 砂样病毒 显微结构 超微结构 组织病理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带鱼渔获量对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动的响应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动对东海带鱼渔业产量的共同影响,对1956—2006年东海带鱼渔获量进行了分析。东海带鱼渔获量时间序列可划分成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变化趋势主要归因于捕捞努力量的单调增长,Fox模型拟合结果,东海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关系显著(P<0.01)。移除趋势后,其年间变动与陆地降水、季风风速、海表水温和热带气旋影响指数相关(P<0.05)。结果表明,气候变动影响到东海带鱼渔获量年间变动:陆地降雨和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盐进入沿岸生态系统;而季风则驱动营养盐的扩散和循环,影响着营养盐的利用效率;水温的升高不仅有利于带鱼的性腺发育与成熟,还能增加带鱼的饵料供应;热带气旋所形成的水团流动、风生混合、上升流等能促进营养盐供应并增加水域的生物量。从捕捞努力量和气候变量拟合东海带鱼渔获量的结果来看,与实际渔获量显著相关(P<0.01),并且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实际带鱼渔获量的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这说明渔获量的变化受到捕捞效应和气候变动的双重影响,未来气候变化将有利于东海带鱼渔业产量的增加,且渔获量年间变动幅度将会比以往更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花生、粮油中18种真菌毒素
《分析测试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同位素稀释法并结合凝胶色谱净化技术,建立了花生、粮油中18种常见真菌毒素污染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中添加同位素内标U-[13C17]-黄曲霉毒素B1和U-[13C15]-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经乙腈-水溶液(84∶16,体积比)均质提取,凝胶渗透色谱净化,Waters ACQUITY UPLCTMBEHC18色谱柱分离,串联四极杆质谱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检测,同位素稀释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8种真菌毒素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不低于0.996;其中12种化合物的定量下限为0.02~0.4μg/kg,6种负离子的定量下限为0.06~1.0μg/kg;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的回收率为80%~96%,相对标准偏差为10.5%~19.6%。该方法具有前处理简单、净化效果好、灵敏度高的优点,适用于复杂基质样品中多组分真菌毒素残留的确认和定量检测。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凝胶渗透色谱 同位素内标 真菌毒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快速测定鱼、虾中的16种多环芳烃
《分析测试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鱼、虾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快速测定的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目标化合物用正己烷-二氯甲烷(1∶1)提取2次,以弗罗里硅土(Florisil)作为固相分散剂对分析物净化后进行磺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下测定水产品中16种PAHs,内标法定量,并对样品前处理条件及色谱质谱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条件下,该方法在1~200μg/L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不低于0.998 6,方法检出限(S/N=3)为0.38~1.5μg/kg。采用该方法测定了4种鱼虾中16种PAHs的残留量,并在鲤鱼与罗非鱼肌肉样品中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在5、15μg/kg两个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为90%~10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8.5%。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鱼、虾等水产品中PAHs残留的日常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