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水温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镜鲤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水温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镜鲤Cyprinus specularis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中设3个温度梯度(18、22、26℃),每个温度下投喂5种含不同蛋白质水平(质量分数为29%、31%、34%、38%、40%)的饲料,共1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14尾鱼,共饲喂60 d。结果表明:镜鲤血清中的肌酐(CREA)浓度随饲养水温的升高而降低,在22、26℃下CREA浓度显著低于18℃下(P<0.05);血清中总胆固醇(CHOL)浓度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在22℃和26℃下CHOL浓度显著高于18℃下(P<0.05);血清中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H)、谷草转氨酶(AST)浓度和AST/ALT在22℃下比18℃和26℃下有所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各水温环境下,血糖(GLU)、总蛋白(TP)、球蛋白(GLB)、白蛋白(ALB)浓度随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在18℃下,LDH浓度随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38%蛋白质组显著高于29%蛋白质组(P<0.05);在22℃下,CHOL浓度随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其中40%蛋白质组显著低于其它蛋白质组(P<0.05);在26℃下,40%蛋白质组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31%和34%蛋白质组(P<0.05)。这表明22℃下比18、26℃下更有利于镜鲤的营养代谢,18、22、26℃下,饲料中蛋白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8%、40%、40%时,有利于改善镜鲤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硫酸铜和高锰酸钾对花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 2011
摘要: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在水温24~27℃条件下,研究硫酸铜和高锰酸钾对花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硫酸铜对花幼鱼的LC50(24h)、LC50(48h)、LC50(96h)、安全质量浓度值分别为0.242、0.196、0.196和0.0 386mg/L,高锰酸钾对花幼鱼的LC50(24h)、LC50(48h)、LC50(96h)、安全质量浓度值分别为1.83、1.37、1.19和0.23mg/L。2种药液对花幼鱼的毒害作用都比较大,使用时存在中毒风险。花鱼幼鱼对硫酸铜的敏感度大于高锰酸钾,在水产生产中不建议采用硫酸铜,高锰酸钾应谨慎使用。
关键词: 花 幼鱼 硫酸铜 高锰酸钾 半致死浓度 安全质量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水鱼组织中的氟甲喹残留
《分析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测定美国红鱼和鲈鱼血浆、肌肉和肝脏组织中氟甲喹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T-HPLC)法。方法以乙腈-四氢呋喃-0.02mol/L H3PO4=16:12:72(体积比)为流动相,C18柱,流速为1.2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324nm。氟甲喹在0.05~10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9。采用二氯甲烷提取美国红鱼、鲈鱼肌肉和肝脏组织中氟甲喹,并在40℃浓缩进样。结果表明,氟甲喹在美国红鱼和鲈鱼三种组织中的平均回收率为分别85.88%~92.78%和84.05%~91.0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85%~4.27%和2.81%~3.97%。氟甲喹在血浆中的检出限为0.05μg/mL,肌肉和肝脏组织中检出限为0.02μg/g。该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适合于海水鱼血浆、肌肉、肝脏等生物样品中氟甲喹含量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组合湿地在通风强化条件下循环处理鲟鱼养殖废水研究
《水处理技术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一组组合潜流人工湿地(下行流→上行流→水平流)和鱼池结合构建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了养殖废水中污染物在各级湿地的运移规律以及不同曝气方式(连续与间歇曝气)下湿地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6.6 m.d-1运行条件下,一级湿地对NO2--N有明显去除效果,去除率为57.8%;二级湿地对NO3--N、TN和TSS的去除明显,去除率分别为27.9%、11.0%和67.44%;三级湿地对NH4+-N、COD和TP的去除明显,去除率分别为14.8%、22.8%和18.5%。湿地出水水质经曝气增氧后满足鲟鱼养殖用水要求。通过湿地基质通风强化的方式,在气水体积比为2:3时,湿地内部DO含量分布状况得到改善,产生明显好氧-厌氧区,湿地净化效果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连续曝气对NH4+-N、TN和TP有较好的处理效果,间歇曝气对NO3--N和NO2--N有较好的处理效果,2种曝气方式对NH4+-N、NO3--N、NO2--N、COD的去除无显著差异。综合节能和净化效果,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选择间歇曝气优于连续曝气。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循环水养殖系统 水力负荷 曝气 净化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鮟)(鱇)繁殖生物学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黄海南部捕获的644尾黄(鮟)(鱇)(Lophius litulon)为对象,对该种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采样本性比接近于1:1(x~2=2.61,P>0.05);但全长在251~400 mm范围时,雄性个体数量远超过雌性(P<0.01);全长在450~550 mm范围时,雌性个体数量多于雄性(P<0.01);全长大于550 mm范围时,个体均为雌性;冬季,雄性个体数量占绝对优势(P<0.01).利用逻辑斯蒂拟合方程估算的黄(鮟)(鱇)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L50,雄性为332 mm,雌性为483 mm.通过对性腺指数的月变化和不同卵巢发育阶段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的分析,初步推测黄(鮟)(鱇)产卵时期为2-6月份,繁殖盛期为3-4月份;其绝对繁殖力为(614 820±253 800)粒,相对繁殖力为(244±43)9lg.黄(鮟)(鱇)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肝脏指数存在显著变化,雌性,F=9.97,P<0.01;雄性,F=4.48,P<0.01,肝脏在该鱼种卵巢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到了能量供给作用.(鮟)(鱇)类资源对捕捞的承受压力极其脆弱,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可作为其资源管理的基础生物学指标.本研究旨在为黄(鮟)(鱇)的种群数量变动研究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黄(鮟)(鱇) 黄海南部 繁殖 性腺指数 性比 肝脏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外源基因拷贝数的测定
《生物技术通讯 》 2011
摘要:目的:测定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的外源基因拷贝数。方法:以杂合F5代和杂合F6代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为材料,以其外源插入片段(pDsRed-mylz2)与基因组插入位点5′侧翼区之间的边界序列作为特异性内参片段,同时以外源整合的红色荧光表达载体序列(pDsRed-mylz2)作为目的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外源基因整合的拷贝数。结果:运用外源基因与特异内参在同批次实时荧光定量PCR中的初始拷贝数比值,得到杂合F5代和杂合F6代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中插入的外源红色荧光表达载体序列pDsRed-mylz2的拷贝数均值均为3。结论: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的外源基因拷贝数为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