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砂姜黑土区玉米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
《玉米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郑单958、先玉335、郑单538、豫单606这4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河南省西平县试验基地,通过2015、2016年的大田试验探讨玉米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研究河南省砂姜黑土区玉米丰产高效精准施肥问题.研究表明,各玉米品种之间因基因型差异,对养分的肥效特性不同,进而造成玉米产量的差异.根据各品种的肥效特性进行针对性的因种施肥,郑单958和先玉335主要以钾肥为主,豫单606主要以补充氮肥为主,郑单538主要以磷肥为主.


金银花新品种密银花1号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
《中国农技推广 》 2021
摘要:金银花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药食同源中药材[1],也是临床常用抗病毒、抗菌、消炎的大宗传统中药材,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功能。其基源植物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藤本植物忍冬,以其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入药。我国金银花资源丰富,分布在全国大部分省份[2],在药品、食品、化工、园艺等领域开发利用前景非常广阔[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是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花类药材岗位科学家依托单位,长期从事金银花、菊花、红花等花类中药材科研工作,经过10多年努力选育出金银花新品种密银花1号。该品种2020年12月23日通过河南省鉴定(鉴定编号:豫中药品鉴2020018)。


玉米花期耐热性评价指标及防御技术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开展不同类型玉米在花期高温胁迫下的耐热性评价,并探求高温胁迫防御技术。[方法]以10个淮北地区常用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玉米花期高温为主处理,玉米品种为副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进行耐热性综合评价,筛选出耐热能力强的品种,并研究抗高温调理剂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耐热性的影响。[结果]玉米花期高温胁迫主要影响玉米产量、结实率、秃尖长和气生根数。通过对不同品种的耐热性综合评价及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百粒重、结实率、气生根数和穗上节长占株高比这4个指标可作为评价不同类型玉米花期耐热性的鉴定指标;并筛选出‘粤甜27’‘苏玉糯11号’‘粤甜710’和‘郑单309’4个高度耐热型品种。此外,抗高温调理剂能显著提高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结实率和气生根数,降低秃尖长,显著增强玉米抗高温能力。抗高温调理剂使3种耐热型玉米的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其中高度耐热型玉米穗位叶中SOD、POD和CAT活性显著增加46.3%、39.8%和37.2%;热敏感型玉米在高温胁迫下的花粉活力和结实率也显著提升,分别达26.7%和34.1%。[结论]选择耐热性较强的玉米品种以及喷施抗高温调理剂是应对高温胁迫的有效方法。


粒径对平菇栽培用玉米芯发酵料代谢物的影响
《中国瓜菜 》 2021
摘要:为了解玉米芯粒径对平菇栽培用发酵料中代谢物的影响,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添加不同粒径玉米芯的发酵料中微生物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结果表明,添加小粒径玉米芯(D50=0.5 cm)和大粒径玉米芯(D50=1.5 cm)的发酵料中微生物代谢物差异显著。在正离子(POS)和负离子(NEG)模式下分别筛选得到464种和201种差异代谢物,包括芳香族化合物、氨基酸、糖及醇类、脂质、生物碱等。差异代谢物分别富集到90条(POS模式)和94条(NEG模式)代谢通路,差异显著的有2条,分别为源自鸟氨酸、赖氨酸、烟酸生物合成生物碱和组氨酸代谢。说明不同粒径玉米芯发酵料中微生物代谢物具有显著差异,为发酵料栽培平菇原料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立式旋耕对小麦生长季土壤紧实度及产量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1
摘要:为了探究土壤立式旋耕方式对小麦生长季关键生育时期土壤紧实状况的影响,以常规旋耕(TR,12 cm±5 cm)为对照,连续两季(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研究了立式旋耕(VR,30 cm±5 cm)在不施肥(nF)、施肥(F)条件下小麦关键生育时期土壤紧实度、产量及养分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旋耕相比,立式旋耕能连续两季持续增加小麦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耕层土壤紧实程度;而且立式旋耕能进一步激发土地生产潜力,与常规旋耕不施肥(nFTR)处理相比,2018年立式旋耕施肥(FVR)、常规旋耕施肥(FTR)处理产量分别增加50.16%、36.28%,2019年分别增加42.91%、34.79%.与FTR处理相比,FVR氮肥农学效率提高38.29%(2018年)、23.35%(2019年);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0.15%(2018年)、6.02%(2019年).与常规旋耕相比,立式旋耕能显著降低第一季小麦拔节期、灌浆期10 cm土壤耕层的紧实度;而第二季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立式旋耕能降低小麦拔节期20 cm耕层土壤紧实度,在施肥情况下显著降低.两种耕作方式下灌浆期5 cm耕层的土壤紧实度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立式旋耕较常规旋耕能够有效降低当季小麦拔节期、灌浆期耕层(10 cm)土壤的紧实度,构建良好的土壤结构,提高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率.


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丹参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丹参生长、品质、养分利用和土壤的影响,为减肥增效,改善丹参品质提供思路。试验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设置全施化肥(F)、25%有机肥配施75%化肥(M25)、50%有机肥配施50%化肥(M50)、75%有机肥配施25%化肥(M75)、全施有机肥(M100)等5个处理。结果表明:(1)从产量和经济效益角度考虑,以有机肥配施比例为75%时效果最优,100%时次之;(2)对于有效成分,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均提高了酚酸类水溶性成分含量和有效成分总含量,以有机肥配施比例为25%,50%较优。


不同磷肥对潮土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过磷酸钙和磷酸一铵作为磷肥来源对潮土磷素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并分析其改变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原因,采用微区试验,在潮土上设置施用过磷酸钙和磷酸一铵2种磷肥品种,分析了3个不同磷肥用量下,连续施用3 a对小麦玉米产量、磷肥偏生产力、土壤有效磷及无机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施磷水平(P1、P2、P3)下,与施用过磷酸钙处理相比,磷酸一铵处理小麦平均产量分别增加24.9%,19.7%,22.0%,平均偏生产力分别提高31.0,16.2,13.6 kg/kg,玉米平均产量分别增加29.6%,28.7%,32.2%,平均偏生产力分别提高42.1,24.2,25.4 kg/kg,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分别提高9.6%,-3.4%,5.4%.磷酸一铵处理土壤无机磷以Ca2-P、Ca8-P增加为主,其中Ca2-P分别增加13.4%,18.5%,26.1%,Ca8-P分别增加17.2%,21.3%,15.8%,与过磷酸钙处理相比,磷酸一铵处理在3种施磷水平下土壤Ca2-P相对含量分别提高0.25,0.30,0.33百分点,Ca8-P相对含量提高1.73,0.80,3.60百分点;过磷酸钙处理土壤无机磷以Al-P、Fe-P增加为主,其中Al-P分别增加19.1%,23.7%,23.1%,Fe-P分别增加24.9%,23.3%,32.6%,Al-P相对含量比磷酸一铵处理提高1.27,1.19,1.26百分点,Fe-P相对含量提高2.12,2.87,2.49百分点.磷酸一铵和过磷酸钙对土壤Ca10-P、O-P含量无显著影响,但磷酸一铵能降低Ca10-P、O-P的相对含量,分别平均减少2.47,2.07百分点.与过磷酸钙相比,磷酸一铵能够提高潮土土壤小麦玉米产量、磷肥偏生产力、土壤有效磷含量,且磷酸一铵通过提高潮土土壤中有效性高的Ca2-P、Ca8-P含量及相对含量,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
关键词: 潮土;磷素有效性;磷肥种类;无机磷;过磷酸钙;磷酸一铵


不同磷效率小麦根系形态、磷素转运及产量的差异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磷效率小麦磷素吸收利用差异原因。利用"国家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站"平台,研究磷高效品种许科168、磷低效品种兰考198在2种磷水平下(P0、P1分别代表低磷、正常磷处理)的根生物量、根系形态、根系活力以及磷素转运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处理,根干质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大体上表现为许科168大于兰考198。P0处理,根系平均直径表现为许科168小于兰考198。除越冬期,P1处理根系平均直径表现为许科168高于兰考198。相同处理,许科168根系活力高于兰考198。孕穗期两品种根活力差异最大,P0处理许科168是兰考198的1.36倍,P1处理下许科168是兰考198的1.34倍。相同处理,许科168籽粒产量、花前磷素转运量、花后磷素吸收量对籽粒磷素贡献率显著高于兰考198,而花前磷素转运量对籽粒磷素贡献率为许科168低于兰考198。与P1相比,P0处理2种磷效率小麦品种的根干质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平均直径、籽粒产量、根系活力、植株磷素积累量、花前磷素转运量、花后磷素吸收量、花后磷素吸收量对籽粒磷素贡献率降低,而根冠比、花前磷素吸收量对籽粒磷素贡献率增加。磷高效品种许科168具有较高的根系活力、根系生物量、发达的根系,是作物吸收磷素的基础。磷低效品种兰考198由于生育前期根系生物量较小、生育后期根冠比较小、根系活力弱导致吸收磷素不足,从而造成磷效率低。综上,较高的磷素转运能力、籽粒分配能力以及合理的根冠比促进作物对磷素的利用,这是作物磷高效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小麦 根系形态 根系活力 根生物量 磷效率 磷素转运 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