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南大西洋鱿鱼钓渔船作业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西南大西洋鱿鱼钓渔船捕捞作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本研究基于2018—2019年1—5月的西南大西洋鱿鱼钓渔船船位数据挖掘渔船捕捞努力量信息,统计分析了渔船作业重心变化;结合同期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底层温度(bottom temperature, BT)和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HL-a) 4种环境数据,绘制环境因子和捕捞努力量的空间分布叠加图,定性分析了捕捞努力量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构建捕捞努力量对海洋环境非线性表达方式,分析海洋环境变动对西南大西洋鱿鱼钓渔船捕捞的影响。结果表明:1—5月研究区域渔船捕捞努力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其中2月捕捞努力量最高;渔船作业重心具有明显的纬向月变化特征, 1—5月渔船作业重心整体呈现由北向南转移。鱿鱼钓渔船主要在SST 8~15℃, SSH–0.14~0.16 m, BT 5~8℃和CHL-a浓度0.2~0.6mg/m3范围内作业。GAM模型表明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对西南大西洋鱿鱼钓分布有显著影响。经度和纬度的协同作用对捕捞努力量的解释方差贡献最大, SST、SSH、CHL-a浓度和BT 4个环境因子对捕捞努力量均有重要影响。所有变量对捕捞努力量的影响作用都是非线性的,其中SST影响最密切范围在14~15℃,SSH影响最密切范围是-0.1~0.02 m, BT影响最密切的范围是5~6℃, CHL-a浓度影响最密切范围是0.2~0.4 mg/m~3。
关键词: 西南大西洋 鱿鱼钓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捕捞努力量 空间分布特征 海洋环境 广义加性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多营养级养殖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及影响因子分析
《渔业现代化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池塘多营养级养殖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规律及关键影响因子,本研究构建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多营养级养殖系统,于2020年9~11月和2021年3~8月,分别采用黑白瓶法、显微镜计数法、国标检测法,对养殖系统内养殖区、净水区两区的水体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生物量、水体理化指标进行了逐月调查。结果显示:养殖区、净水区初级生产力分别为1.90±0.77 g/m~2·d、3.05±1.43 g/m~2·d,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别为0.45±0.29 mg/L、0.81±0.53 mg/L,差异显著(P<0.001,P=0.002),且季节波动明显,均在9~11月、3~4月降低,5~7月升高。养殖区、净水区浮游植物生物量主要受水温、光照、磷酸盐影响。养殖区水体初级生产力主要受水温、氨氮、溶氧影响;净水区初级生产力主要受水温、硝酸盐氮、浮游植物生物量影响。本研究旨在阐明黄颡鱼多营养级养殖池塘的基本生态特征,为黄颡鱼高效养殖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黄颡鱼 多营养级养殖 初级生产力 浮游植物 水体理化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贝类养殖区沉积碳库年汇入速率的高分辨率记录及其对人类养殖活动的响应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2014年取自桑沟湾贝类养殖区的柱状沉积物进行分析,测定每层沉积物中总碳(TC)、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质量分数,并计算总无机碳(TIC)、海源性有机碳(Cm)和贝壳无机碳(Shell-IC)的质量分数以及各组分碳在总碳中的贡献率,同时对其年汇入速率(BF)进行估算.结合210Pb测年法,研究近80年沉积碳库各种碳的年汇入速率的高分辨率记录,发现其中TC、TIC、TOC、Cm和 Shell-IC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1.09%、0.75%、0.34%、0.15%和 0.06%.研究还发现,TIC是TC的主要形式,在1960-2010年的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Cm的质量分数在2010年前无较大幅度的波动,但在2010年后显著增加,使得Cm/TC及TOC/TC也显著提升.Shell-IC在养殖活动开始后至2000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各组分碳的年汇入速率在1960-2000年间随海水养殖活动呈现相应的变化,之后由于养殖规模和格局的调整,BFCm、BFTOC和BFTC显著升高,BFTIC降低,BFShell-IC先升高后降低.桑沟湾的海水养殖活动影响着贝类养殖区沉积碳库的组成和年汇入速率,碳库各组分的变动也体现出与之相应的变化.本研究详细描述了人类海水养殖活动在开始后的50年里对沉积碳库年汇入速率的影响特征,也为今后陆架海区水产养殖活动的合理规划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碱水接力养殖大口黑鲈试验
《科学养鱼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宁夏地区盐碱地主要分布于宁夏平原,宜渔盐碱水土面积达83.5万亩,其中4万亩为盐湖资源,主要分布在银北地区和盐池县,现有盐碱地池塘养殖面积6.25万亩,渔农综合利用盐碱地面积12.35万亩,盐碱地大水面增养殖面积4万亩。宁夏地区纬度高,全年平均气温相对低,加州鲈养殖生长周期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块化人工湿地的水力效率研究
《湿地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统的潜流式人工湿地主要利用卵石、砾石、炭渣等填料构建,存在着施工成本高、易堵塞和适应性低等问题.为了解决潜流式人工湿地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人工湿地模块,于2019年5月至10月,在上海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池塘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基地,构建了模块化人工湿地;采用脉冲示踪剂分析法,在植物种植、布水方式和水力负荷的6种组合方式下,研究了示踪剂在模块化人工湿地中的水力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和模块化人工湿地的水力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模块化人工湿地中,植物根系易形成"滞水区",减小了模块化人工湿地的有效体积比,缩短了平均水力停留时间,使模块化人工湿地水力效率增大;布水方式对模块化人工湿地的水力效率影响很大,与中间集中进水和侧表面均匀进水的布水方式下的水力效率相比,在全横断面均匀进水的布水方式下,模块化人工湿地的水力效率分别提高了 155.60%和17.06%,进水水流分布越均匀,模块化人工湿地系统内的水流态越接近理想推流态;随着模块化人工湿地中水力负荷的增加,水流速度增大,植物根系对水流的滞留作用减弱,水流停留时间产生的影响减弱,模块化人工湿地系统达到稳定的时间和最大浓度的时间缩短,但是超过最小水力停留时间后,其水力效率迅速减小;与传统推流式和波流式人工湿地相比,模块化人工湿地中种植的植物、布水方式和水力负荷对其水力效率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模块化人工湿地 植物 布水方式 水力负荷 水力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刀鲚群体形态差异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长江口刀鲚(Coilia nasus)群体组成,将采自长江口南支和北支、崇明内河、浙江嵊泗共160尾刀鲚进行传统形态学研究和框架模型的构建,对获得的形态变量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长江口不同刀鲚群体间形态变异很小;(2)组间差异主要为躯干横向和头长的差异,躯干横向为差异的主要变异方向,头长为次要的变异方向;(3)北支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高(95%),判别效果最好;(4)聚类结果也呈现出类似的结果,南支群体和内河群体聚为一组,和嵊泗群体聚为一大支,最后和北支群体聚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不同刀鲚群体间的躯干横向和头长的差异可能由摄食和栖息地利用差异造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和弹状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毒种及种子批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和弹状病毒(SCRV)二联灭活疫苗毒种库及种子批.[方法]以ISKNV-QY0910株和SCRV-GM1503株为原始毒种,扩繁10代(F1~F10后检测各代病毒对鳜鱼脑组织细胞系(CPB)的致病性及其滴度,并检测其对鳜鱼的毒力.PCR扩增ISKNV的主衣壳蛋白(MCP)基因,RT-PCR法扩增SCRV G蛋白基因序列,检测ISKNV和SCRV毒种的特异性.对F1,F5和F10代ISKNV,SCRV毒种进行细菌,霉菌,支原体及鳜鱼蛙病毒(RANA)和神经坏死病毒(NNV)检测,检验毒种的纯粹性.分别将F1,F5和F10代ISKNV,SCRV病毒液用甲醛灭活后制备灭活疫苗,免疫鳜鱼21 d后攻毒,连续观察14 d,待鱼体稳定后统计死亡率并计算免疫保护率(RPS).将ISKNV和SCRV毒种湿毒保存于-80℃冰箱,每6个月取3支检测病毒滴度,以确定毒种的保存期.[结果]各代次毒株感染CPB细胞后产生的CPE形态及病变速度基本相同,SCRV滴度为108.58~108.875 TCID50/mL,ISKNV滴度为107.38~107.625 TCID50/mL.F1,F5和F10代ISKNV按104 TCID50/mL,SCRV按106.5 TCID50/mL对鳜鱼攻毒(每尾0.1 mL),致死率均超过90%.ISKNV和SCRV各代次毒种可分别扩增出1 300 bp的MCP基因和1 500 bp的G基因,特异性良好.ISKNV,SCRV毒种无细菌,霉菌,支原体及鳜鱼蛙病毒和神经坏死病毒污染.各代次病毒灭活疫苗对鳜鱼安全有效,免疫保护率ISKNV可达92%以上,SCRV可达84%以上;湿毒-80℃保存,保存期为36个月.[结论]10代以内ISKNV和SCRV的生物学特性稳定,可用于鳜鱼ISKNV和SCRV二联灭活疫苗的制备与检验.
关键词: 鳜鱼病毒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弹状病毒(SCRV);毒种库;种子批;二联灭活疫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中间培育不同月龄文蛤数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池塘中间培育不同月龄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生长特性,测定了10、15、20月龄文蛤的壳长(SL)、壳宽(SW)、壳高(SH)和活体重量(BW)等参数,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形态性状对活体重量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 10、15月龄文蛤活体重量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为壳长(SL), 20月龄文蛤活体重量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为壳宽(SW);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10、15和20月龄文蛤活体重量直接影响最大的分别为壳长(SL)、壳高(SH)和壳宽(SW)。各月龄活体重量(BW)与形态性状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BW10=-2.976+0.100SL+0.140SW+0.101SH(R~2=0.969);BW15=-12.176+0.085SL+0.441SW+0.415SH(R~2=0.957);BW20=-21.506+0.255SL+1.098SW+0.152SH (R~2=0.920)。异速生长方程显示不同月龄文蛤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10月龄文蛤为正异速生长, 15月龄文蛤为等速生长,而20月龄文蛤为负异速生长。结果表明,在池塘中间培育期间,影响文蛤活体重量的形态性状随文蛤龄期而变化, 10月龄及15月龄对活体重量影响最大的分别为壳长和壳高,但随着龄期的增加,壳宽对活体重量的影响程度增加,是20月龄时对活体重量影响最大的数量性状指标,研究结果可为文蛤中间培育和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峡库区重庆段表层水体中微塑料组成及分布特征
《淡水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三峡库区水体中微塑料污染现状,于2019年12月对三峡库区重庆段4个城市人口密集区域江段进行表层水体采样,共采集12个水体样品,进行微塑料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三峡库区重庆段各水域12个水体样本中微塑料的检出率为50%,主要形状包括颗粒、碎片、薄膜和纤维4类,其中以纤维和碎片为主,丰度范围为20.83~83.33 ind/m~3,平均丰度为39.35 ind/m~3。各采样点水体微塑料的化学组成经拉曼光谱定性分析,微塑料主要化学组成包括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PP)、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四种,其中PE检出率最高,占比为44.45%。与2018年三峡库区微塑料赋存结果比较,重庆段水体中微塑料丰度有较明显下降,表明三峡水库水体微塑料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微塑料 城市区域 外形特征 丰度 化学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近海产卵场健康状况评价体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产卵场对渔业资源补充起关键作用,其健康状态直接决定了渔业资源世代发生量和可持续产出。本研究以山东近海产卵场为研究区域,基于国内外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的综合分析,以20世纪80年代山东近海健康状况作为基准,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产卵场健康状况量化评价体系,并对该体系的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评价体系从产卵场环境和产卵场功能(一级指标)考虑,包含了生物环境、水文环境、人为干扰、鱼卵仔稚鱼、产卵群体和产卵场面积6个二级指标以及21个三级指标,通过平均综合健康指数(CHI)表征产卵场健康状态。以2008年5月山东近海产卵场健康状况为例对本研究构建的产卵场健康量化评价体系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2008年5月山东近海产卵场平均CHI为0.571,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山东半岛北部产卵场、海州湾北部产卵场、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和莱州湾产卵场CHI分别为0.596、0.593、0.590和0.505,该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山东近海产卵场的健康状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