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昆虫病原线虫对二点委夜蛾致病力的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的可行性,在室内比较了6种昆虫病原线虫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致病力影响,生测结果表明,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HB8对二点委夜蛾幼虫致病力最高,处理120h后二点委夜蛾5龄幼虫的死亡率为93.33%。本论文还比较了二点委夜蛾不同虫态对H.bacteriophora HB8的敏感性,测定了不同温度、土壤湿度以及不同线虫剂量对H.bacteriophora HB8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5龄幼虫对H.bacteriophora HB8最敏感,其次是3龄幼虫,而结茧的预蛹和蛹不敏感;在测定范围内,在25~30℃、15%土壤湿度以及侵染期线虫与二点委夜蛾5龄幼虫数量比不少于50∶1的条件下,H.bacteriophora HB8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致病力最强。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二点委夜蛾 致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冀西北坝上地区大葱定植密度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冀西北坝上地区大葱适宜的定植密度,研究了不同定植密度对大葱植株性状、抗病性、产量和营养品质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285 855株/hm2的定植密度(株行距7cm×50cm)处理植株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为356.1、24.2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抽薹率最低,仅为1.0%;抗紫斑病和霜霉病,产量最高(101 890.95kg/hm2),较250 125株/hm2和333 495株/hm2的定植密度分别增产43.5%和42.5%;营养品质好。因此,285 855株/hm2的定植密度适宜在冀西北坝上地区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 大葱 定植密度 植株性状 产量 抗病性 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用氮磷钾肥对褐土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造成的作物产量及土壤质量变化,为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中肥料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采用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长期施肥对华北平原褐土土壤肥力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单施氮肥的处理,明显增加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环境风险。多年连续不施用磷肥或钾肥,土壤磷或钾的耗竭严重。氮磷、氮磷钾、氮磷钾锰锌配合处理冬小麦籽粒可以获得较高产量。氮磷钾和氮磷钾锰锌配合夏玉米籽粒可以获得较高产量。因此,无论从产量还是保持土壤肥力,以及保护环境方面,均应选择氮磷钾配合或氮磷钾锰锌配合。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氮磷钾 土壤肥力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调节方式对‘五九香’梨贮藏效果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五九香’梨为试材,研究不同温度调节方式,即非逐步降温、逐步降温、非逐步降温结合阶段升温、逐步降温结合阶段升温4种方式对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可滴定酸含量、膜透性和果皮褐变的影响。实验用果实均采用0.010mm梨专用保鲜膜(山西省农科院保鲜所提供)包装。所采用的逐步降温贮藏方式为果实从10℃开始降温,每天降温1℃,至7℃,然后每天降温2℃,至3℃,再用1d降温至0℃;非逐步降温方式为果实直接进入0℃贮藏;阶段升温方式是果实先置于10℃升温24h,然后再在25℃升温24h。结果表明:逐步降温贮藏对硬度和SSC、膜透性没有明显影响,有利于可滴定酸含量的保持,抑制了果皮褐变。阶段升温后果实能够正常后熟软化,表现为硬度下降,对SSC、可滴定酸含量和膜透性没有明显影响;在贮藏150d之前加剧了果皮褐变的发生,之后则没有显著影响。逐步降温结合阶段升温处理缓解了果实硬度下降、果皮褐变增加,有利于‘五九香’梨果实的贮藏。

关键词: ‘五九香’梨 逐步降温 阶段升温 贮藏 果皮褐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A型蛋白磷酸酶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体发育的调控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2A型蛋白磷酸酶(PP2A)在玉米大斑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研发新型杀真菌制剂和探讨植物病害防治新策略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的PP2A特异性抑制剂——斑蝥素(cantharidin)处理玉米大斑病菌,研究在该抑制剂作用下玉米大斑病菌的菌落生长、分生孢子产量、孢子萌发、附着胞发育、黑色素合成及HT-毒素活性。【结果】随着斑蝥素浓度的增加,其对菌丝体生长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当达到160μmol.L-1时,培养8 d的菌落平均直径仅为对照的41.7%;同时,处理组产孢量均高于对照组,160μmol.L-1斑蝥素处理组产孢量达到了对照组的15.5倍。分析斑蝥素对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附着胞形成及侵染的影响表明,上述3个阶段对斑蝥素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附着胞形成>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侵染;此外,对照组的胞内黑色素含量为0.13 g.L-1,处理组的胞内黑色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斑蝥素浓度的增加不断升高。【结论】PP2A特异性抑制剂斑蝥素对玉米大斑病菌菌落生长、附着胞发育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分生孢子产生及胞内黑色素的合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PP2A 斑蝥素 孢子萌发 附着胞 黑色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vGLP1过表达增强了转基因小麦对根腐病的抗性

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类萌发素蛋白(germin-like protein,GLP)是一类含有cupins结构域的糖蛋白,在植物基础抗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人工合成了甜菜GLP基因BvGLP1,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受韧皮部特异表达启动子RSS1P驱动的BvGLP1基因单子叶植物表达载体pA20-RSS1P::BvGLP1。通过基因枪介导法将其转入小麦品种扬麦18中,对转基因扬麦18的T0至T3代植株中BvGLP1进行了PCR、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定量QPCR检测,并对转基因小麦进行根腐病和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BvGLP1已转入转基因小麦扬麦18,并能在转基因小麦中遗传、转录表达;5个转BvGLP1基因小麦株系的根腐病抗性比受体品种扬麦18有显著提高,说明BvGLP1过表达增强了转基因小麦对根腐病的抗性。

关键词: 类萌发素蛋白 BvGLP1 转基因小麦 小麦根腐病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大豆品种高产特性研究

大豆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高产品种特性,为夏大豆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参考,于2007~2010年,对冀豆17等6个具有高产潜力夏大豆品种以及各级区域试验的57个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明确了高产夏大豆品种应具备如下生育特性:(1)植株高大(R=0.551 6*)、有效荚数多(R=0.739 7*)、荚粒数多(R=0.318 9);(2)开花量大(单株130朵以上),成荚率高(52%以上),后期落荚少(落荚率40%以下);(3)主根、侧根较长(分别达到20 cm、15 cm以上),基部节间短(基部6节总长25 cm以下),植株重心低(40 cm以下);(4)茎秆干重较高、干物质转移较多(平均4.29 g);(5)鼓粒后期(始粒30 d以后)籽粒重持续增加,不降低。同时提出夏大豆品种生育模式:播种~出苗5 d,出苗~开花29~33 d,开花~始粒29~33 d,始粒~成熟32~36 d,全生育期95~106 d。这种生育期结构模式,既能满足当地两熟制大豆生态条件,也能满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的充分发育,有利于夏播品种的高产。

关键词: 夏大豆 品种 高产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东华北部分地区玉米主推品种高产氮高效潜力分析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育高产与养分高效的粮食品种(高产高效品种)是解决中国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利用氮高效品种实现玉米节氮增产的潜力并不清楚.本研究对中国东华北主栽玉米品种在8个环境下进行了产量及氮效率评价,以期为玉米高产氮高效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适宜的低氮胁迫下(减产幅度为25%~60%),玉米产量的基因型×氮互作效应显著,能够筛选到不同类型的氮效率品种.目前东华北玉米主推品种中,在高产栽培条件下,高产氮高效品种(包括双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两种类型)的增产幅度为8%~10%,节氮潜力达到16%~21%.在低氮胁迫下,耐低氮品种具有增产12%的潜力.选育高产氮高效玉米品种是实现增产节氮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 玉米 氮效率 高产氮高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技术及在大豆中的应用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在大豆抗性和品质育种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研究对目前常用的大豆转基因方法如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电激转化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阐述了大豆转基因育种在抗病、抗除草剂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大豆转基因研究进行了展望和讨论。

关键词: 大豆 转化方法 外源基因 再生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拌种防治麦蚜的田间药效及安全性评价

农药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噻虫胺拌种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安全性,并研究其作为吡虫啉替代药剂拌种控制麦蚜。[方法]室内采用浸虫法,测定噻虫胺对麦长管蚜室内毒力;田间采用拌种法,进一步探明噻虫胺对小麦苗期安全性及其全生育期控制麦蚜效果。[结果]噻虫胺对麦蚜室内毒力水平高于吡虫啉;20%噻虫胺SC拌种处理对小麦植株安全,对全生育期麦蚜种群控制作用与吡虫啉拌种对麦蚜防效基本相当。[结论]噻虫胺有望成为吡虫啉替代药剂用于拌种防治麦蚜。

关键词: 噻虫胺 吡虫啉 小麦 麦蚜 拌种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