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低两种密度条件下耐密植优异大豆种质鉴定
《大豆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耐密植大豆种质,本研究选用160份大豆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设置高密度45万株·hm-2和低密度25万株·hm-2两个处理,调查R6和R8期的倒伏级别等相关耐密植性状。经过2018—2020年鉴定,筛选出茎秆强度、株高、主茎节数、节间长度和底荚高度作为大豆倒伏性的鉴定指标,鉴定出14份耐密植的种质资源,分别是Fiskeby1040-4-2、N07、N32、黑河21、黑河41、坂本早生、合交N13-333、合交N13-498、金源71、合丰42、丰收24、克09-95(棕种皮)、克09-95(黄种皮)和克14-758。


mir-155对民猪前脂肪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影响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前脂肪细胞成熟分化和脂滴形成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mir-155是一种对脂肪分化起重要调控作用的miRNA。本研究以mir-155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对民猪前脂肪细胞分化、脂肪酸合成和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体外培养民猪前脂肪细胞,在细胞诱导分化前转染mir-155模拟物或抑制剂,检测分化过程中与脂肪分化和脂滴形成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同时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形成情况。结果表明,转染mir-155模拟物后,脂肪分化相关基因PPARG、CEBPB、FGF2、FABP4的表达量显著降低,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FADS1和FASN表达量降低,但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HSL和SOCS1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同时,细胞脂滴形成的速度和数量也有所降低。抑制mir-155后,各基因表达量与脂滴形成速度的结果与过表达mir-155的结果相反。由此推断,mir-155具有促进民猪前脂肪细胞向白色脂肪细胞方向分化、抑制饱和脂肪酸合成及脂滴形成以及促进脂肪酸代谢的作用。本试验对mir-155在民猪前脂肪细胞分化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将为民猪肉质性状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助力。
关键词: 前脂肪细胞 民猪 脂肪细胞分化 脂肪酸代谢 mir-155


土壤改良剂的应用现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是东北松嫩平原土壤治理的重要目标。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归纳总结了改良剂的作用机理和改良效果,主要类型及应用,以及改良剂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展望了改良剂的应用前景,为今后改良剂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改良剂可分为无机改良剂、有机改良剂、微生物菌剂,组合改良剂的使用效果好于单一改良剂,改良剂的应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结构、养分含量以及微生态环境都有改善,并促进植物生长。提出针对北方旱田盐碱土的改良,新型有机改良剂以及配套改良技术的研发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改良剂 苏打盐碱土 作用机理 改良效果 应用前景 松嫩平原


甘草抑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初步探讨甘草抑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分析甘草抗PEDV的关键靶标和生物学过程,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荧光定量PCR验证甘草中活性成分与关键靶标潜在相互作用及对关键靶标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STAT3、TP53、IL-6和RELA等15个蛋白可能是甘草治疗猪流行性腹泻的关键靶标。分子对接显示甘草中活性成分可与关键位点产生结合,具有潜在相互作用。甘草提取物可显著下调STAT3、TP53和RELA等基因表达。


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安全性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具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的乳酸菌,为降低家禽尿酸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测定26株乳酸菌细胞内容物(CFE)对XOD的体外抑制能力,从中筛选出抑制率较高的菌株进行细胞代谢物(CFS)对XOD抑制率的测定,并对其人工胃肠液耐受性、抗菌药物敏感性、安全性等特性进行评价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4株乳酸菌A2、A6、SC、SN的CFE对XOD的抑制率分别为23.41%、27.45%、24.47%、27.23%,CFS对XOD的抑制率分别为14.26%、17.02%、22.34%、19.57%。4株乳酸菌经人工胃肠液处理后的活菌数保持在10~8 CFU·mL-1以上;对头孢菌素类(头孢哌酮、头孢呋辛)、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青霉素类(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青霉素)、恶唑烷酮类(利奈唑胺)抗菌药物敏感;基于16S rDNA序列分析,A2菌株鉴定为副干酪乳杆菌,A6菌株鉴定为植物乳杆菌,SC菌株鉴定为短乳杆菌,SN菌株鉴定为鼠李糖乳杆菌;小鼠分别连续腹腔注射A2、A6、SC、SN菌液两周后,未见死亡及器官病变。【结论】成功筛选出能够抑制XOD活性的4株乳酸菌,其具有良好的益生性和安全性。


不同秸秆添加量对秸秆碳在黑土团聚体中固存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秸秆还田是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增加土壤碳储量的合理有效措施。但关于秸秆添加后,秸秆碳在黑土团聚体中的固定和转化过程尚不十分清楚。【方法】本研究将13C标记秸秆按照不同比例(1%、3%、5%和10%)添加到低肥力和高肥力水平的黑土中,在田间原位培养360 d。通过分析黑土团聚体组分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土壤原有机碳和秸秆碳在不同团聚体组分中的转运特征,揭示土壤有机碳的固定过程。【结果】与不添加秸秆处理相比,3%以上秸秆添加量分别使低肥力和高肥力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了21.00%~81.81%和12.40%~44.00%。与低肥力土壤添加秸秆处理相比,高肥力土壤大团聚体比例增加了10.3%~21.3%。培养360 d,高肥力土壤与低肥力土壤相比,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平均增加了11.4%。10%秸秆添加量处理下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与不添加秸秆处理相比分别显著提高了土壤微团聚体组分有机碳含量36%和67%。随培养时间增加,大团聚体中秸秆碳占有机碳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微团聚体(53~250μm)和黏粉粒组分(<53μm)中秸秆碳占比逐渐增加。【结论】随着秸秆分解,秸秆碳从大团聚体逐渐向较小粒级团聚体运转和积累。高肥力黑土添加秸秆后,黏粉粒组分有机碳含量趋于稳定状态。


基于光谱反射率的寒地水稻叶片氮含量预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4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利用水稻叶片光谱指数实时预测叶片群体的氮素含量,采集了不同年份中氮素、品种差异下寒地水稻主要生育期(T1穗分化中期、T2拔节期、T3孕穗期、T4齐穗期、T5蜡熟期)顶部3片全展叶(上1、上2、上3叶分别记作L1、L2、L3)的光谱反射率,探究其变化规律以及光谱指数与叶片氮素含量的关系,并用P-k、均方根误差(RMSE)、对称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SMAPE)、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相对预测性能(RPD)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提高氮肥投入量,叶片反射率在可见光区域内呈降低趋势,在近红外平台叶片反射率上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在可见光区域内,不同品种L1叶反射率先降低后上升,L2、L3叶的反射率一直上升,与叶片氮素百分含量的敏感波段为500~550和650~700nm.对光谱指标和叶片氮素百分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生育前期以下位叶片的光谱指标相关系数高,生育后期则相反,筛选出T1时期L2叶指标FD-NDNI、T2时期L2叶指标GM2、T3时期L2叶指标Lic2、T4时期L1叶指标MRESRI以及T5时期L1叶指标Ctr1适宜作为不同时期预测叶片氮素含量的最佳指标,预测叶片氮素含量的回归方程R2分别0.54**、0.60**、0.66**、0.62**、0.51**,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验证指标的P-k值分别为0.00、0.04、0.06、0.01、0.04;RMSE分别为0.39、0.58、0.22、0.54、2.56;SMAPE分别为1.11、1.41、1.03、1.64、3.89;RMSEC分别为0.17、0.15、0.13、0.13、0.13;RMSECV分别为0.18、0.14、0.12、0.12、、0.14;RPD分别为2.46、2.19、3.15、1.74、3.01,其中T3时期L2叶指标Lic2的预测效果表现最佳.借助筛选的光谱指标能够实现快捷、无损和实时预测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氮素营养状况,促进高产优质的寒地水稻可持续发展.


杜鹃花RsSnRK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杜鹃花(Rhododendronsimsii)蔗糖非酵解Ⅰ型相关蛋白激酶(sucrosenon-fermenting-1-related protein kinase,SnRK)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基于杜鹃花基因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RsSnRKs进行筛选鉴定和分析,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检测该家族基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情况。结果鉴定出杜鹃花RsSnRK基因家族共有3个亚族19个成员,它们编码的蛋白均为亲水蛋白,长度为362~555氨基酸,等电点为4.80~9.27,相对分子质量为41 025.65~62 951.44 Da,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不规则卷曲为主,预测其主要位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Motif和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RsSnRKs同一亚家族基因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基序,且RsSnRKs上游2 000 bp含大量的光响应、激素响应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等元件。共线性分析发现,杜鹃花RsSnRK2/RsSnRK14在内的4组共线性对基因进化选择压力值均小于1,受纯化选择;此外,10个RsSnRKs与15个拟南芥AtSnRKs存在19条共线性关系。RT-qPCR分析发现,杜鹃花RsSnRK第Ⅱ亚家族成员RsSnRK7、RsSnRK9和RsSnRK13的相对表达量随着干旱程度加重而明显上调,复水后又显著下调表达,说明杜鹃花RsSnRKs能够积极响应干旱胁迫。结果为进一步探索杜鹃花RsSnRKs基因功能奠定基础,并为杜鹃花抗旱基因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杜鹃花 RsSnRK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干旱胁迫 表达分析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不同深度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秸秆还田措施对东北草甸土团聚体尺度土壤有机碳(SOC)形态分布特征对的影响,利用已进行5a的包括免耕(NT)、浅翻20 cm(ST)、深翻35 cm(D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秸秆浅翻还田20 cm(STS)、秸秆深翻还田35 cm(DTS)田间定位试验,采用湿筛分级及SOC密度分组法分析土壤团聚体SOC对土壤碳的贡献。结果表明:3种耕作及其秸秆还田方式均以250~2 000μ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SOC贡献率最高,平均为62.31%。无论是否秸秆还田,>250μm粒级团聚体SOC贡献率由大到小均为NT、ST、DT和NTS、STS、DTS;连续翻耕提高250~2 000μm大团聚体中矿物质结合态SOC(MOC)质量分数,ST与DT较NT分别增加27.92%、20.56%,粗颗粒态SOC(cPOC)较NT分别降低43.90%和31.23%,20~40 cm土层<53μm黏粉粒MOC质量分数较NT平均增加25.20%、40.92%,差异显著;秸秆翻耕还田增加了<53μm的MOC质量分数,STS与DTS较NTS平均增加30.58%,20~40 cm土层增幅高于0~20 cm土层。连续秸秆覆盖免耕可促进草甸土良好团聚结构形成及SOC积累,避免大团聚体破碎形成微小团聚体,提高大粒径团聚体SOC贡献率。秸秆连续翻耕还田可降低大粒径团聚体SOC贡献率,增加黏粉粒SOC贡献率。


糙皮侧耳菌HXS-M1发酵复方中药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的防治效果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糙皮侧耳菌HXS-M1发酵复方中药对大肠杆菌致小鼠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大肠杆菌性腹泻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方法】通过腹腔注射大肠杆菌菌悬液(0.2 mL/只)建立小鼠腹泻模型,选取40只腹泻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抗生素组(AB)、中药组(TCM)和发酵中药组(FTCM),每组10只;另选10只健康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作为空白组。抗生素组小鼠灌胃恩诺沙星溶液(50 mg/mL),中药组小鼠灌胃中药提取液(1.0 g/mL),发酵中药组小鼠灌胃发酵中药提取液(1.0 g/mL),模型组和空白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每天定时灌胃给药1次(0.2 mL/只),连续灌胃给药6 d。每日记录小鼠腹泻、体重、采食量等情况;末次给药12 h后采集小鼠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肺脏组织,称重并统计脏器系数;收集小鼠肠道内容物进行菌落计数。【结果】试验成功构建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模型。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腹泻率为100%,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肠道中乳酸菌数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以及肠道中大肠杆菌和沙门菌数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抗生素和中药组小鼠腹泻率均为30%,发酵中药组小鼠腹泻率为0;抗生素组小鼠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以及肠道中大肠杆菌和沙门菌数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中药和发酵中药组小鼠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肠道中乳酸菌数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料重比、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肠道中大肠杆菌和沙门菌数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结论】糙皮侧耳菌HXS-M1发酵复方中药可降低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的腹泻率,增加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降低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以及肠道中大肠杆菌和沙门菌数量,提高乳酸菌数量,从而对大肠杆菌性小鼠腹泻产生协同保护作用,试验结果可为开发防治大肠杆菌感染致腹泻产品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