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9911条记录
直播稻倒伏原因及防治措施

现代农业科技 2009

摘要:直播稻由于根系浅,扎土不深,后期容易倒伏。直播稻发生倒伏与直播稻品种选择不适宜、播种密度过大、基本苗数过多、肥水管理不当及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有关。为了达到增产增收、防止倒伏的目的,直播稻在栽培中应采取精选品种、推广机械精量播种、科学肥水管理、及时防治病害等预防措施。

关键词: 直播稻 倒伏原因 防治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蚜酮与异丙威混剂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现代农药 2009

摘要: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0%吡蚜·异丙威可湿性粉剂中吡蚜酮和异丙威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中吡蚜酮和异丙威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49%、0.15%,标准偏差为0.05、0.03,平均回收率为99.90%、100.06%,线性相关系数均为0.9999。

关键词: 吡蚜酮 异丙威 高效液相色谱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初探

江苏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产生和发展,绩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绩效评价的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绩效评价存在的困难作了介绍和阐述。

关键词: 科研项目 绩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江西农业学报 2009

摘要:概述了高光谱遥感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应用现状,并介绍了高光谱遥感在作物长势监测、生化参数估算以及作物估产等农业领域上的应用。

关键词: 高光谱 遥感技术 农业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钙和磷对小麦胚芽愈伤组织维生素E积累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考查培养基中钙元素和磷元素的含量对小麦胚芽愈伤组织维生素E积累的影响,建立维生素E积累和细胞生长的动力学模型。以次生代谢产物维生素E积累最多为目标,通过实验优化确定钙磷含量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当B5培养基中CaCl2·2H2O为150mg/L,NaH2PO4·H2O为300mg/L时,有利于维生素E积累。维生素E积累的动力学模型的拟合度为97.96%,细胞干重的动力学模型拟合度为95.57%,非线性关系良好。大量元素钙和磷对小麦胚芽愈伤组织维生素E积累有影响,磷元素较钙元素的影响显著。

关键词: 小麦胚芽 维生素E积累 钙和磷 非线性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粳水稻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Ⅰ.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特点

江苏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育成或应用时间,将中国黄淮稻区地方品种和50年来育成的中粳稻品种分成4个时期品种,分析了不同育成时期品种的农艺性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随着育成时间的推进,水稻品种产量水平显著提高,株高、单株成穗数和单位面积穗数变化不显著,千粒重稍有增加,每穗粒数、结实率、着粒密度、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数显著增加;植株株型发生改变,直立穗型粳稻品种数量明显增加,弯曲穗型粳稻品种数量减少,穗长变短,上部3张叶片变短、变宽,穗颈节缩短,抗倒性提高。通径分析表明,4个时期品种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的主要性状是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这3个性状的改进是产量提高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 粳稻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演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如东种群狼山鸡适龄育肥效果观测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 2009

摘要:以如东种群狼山鸡为试材,1~30日龄集中育雏,31~100日龄随机分组试验,在能量水平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比较了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8%、16.5%、15%饲料的育肥效果。结果表明,3种不同粗蛋白含量的饲料育肥效果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狼山鸡 种群 育肥 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播种期对波斯菊观赏价值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09

摘要:观察不同播种期对早、中、晚熟3个波斯菊品种观赏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早、中、晚熟3个品种的最佳播种期都为6月29日左右。6月29日播种的波期菊开花整齐,植株高矮适中,观赏价值高。

关键词: 波斯菊 播种期 开花 观赏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SR标记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综述了SSR标记的特点和分布及其在遗传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遗传多样性分析、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和预测、品种鉴定等方面的应用,并对SSR标记技术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SSR标记 水稻 遗传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萍在稻鸭共作系统中的消长动态及增产效应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目的]为使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的绿萍在稻田系统中的生态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加强绿萍的循环应用,[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动态分析了稻鸭萍共作系统的生态结构,绿萍在系统中的生长动态和增产效应。[结果]通过鸭子和绿萍在稻田生态位的添加,使原来的稻田食物链结构趋向复杂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效促进了水稻产量性状的表达和稻米品质的改善。稻鸭萍共作处理的有效穗、千粒重、实际产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高出7.77%、1.34%和20.03%;整精米率提高4.02%,垩白粒率降低30.24%。随着鸭子的不断成长,对萍的采食量也不断增加,整个共作期间每只鸭可食鲜萍量40.8kg。鸭子在稻田的取食、践踏、嬉戏等行为,利于绿萍的分萍、倒萍,促其生长,绿萍生长后期倒萍速度明显低于稻萍处理。[结论]总之,稻鸭萍共作系统是一项种养相结合,节本增效的生态工程技术。

关键词: 绿萍 消长动态 生态效应 水稻产量 水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