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红枣镍含量差异分析及来源
《食品与机械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14年和2016年新疆主产区红枣果实中的镍含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年份、品种及产区间果实镍含量的差异;同时以果实镍含量不同的枣园为研究对象,在掌握不同深度土壤镍含量的基础上,探析了镍的来源.结果表明:2016年红枣果实样品镍含量高于2014年样品;品种2镍含量高于其他2个品种;地区2样品镍含量整体高于其他产区;样品镍含量高的枣园0~20 cm土壤镍含量相对较高,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中镍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综上所述:新疆红枣果实镍含量因年份、品种和区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且来源存在外源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设施专用小果型西瓜新品种‘众天美颜’的选育
《中国瓜菜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众天美颜’是以高代自交系‘N119’为母本、高代自交系‘N26’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早熟鲜食小果型西瓜新品种。该品种果实高近圆形,绿色果皮上覆深绿色齿状条带,单瓜质量1.5~2.5 kg,果皮厚度0.4 cm,果实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1.5%~13.5%,边部10.0%左右,瓜瓤黄红双色,瓤质酥脆,口感好。在河南地区2—6月进行大棚栽培,全生育期100 d左右,雌花开放至果实成熟需30 d左右。该品种抗逆性好,商品性好,适宜在河南、湖北、山东等地进行冬春季保护地栽培。2018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制速度对无核白葡萄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细胞化学定位及褐变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脱水速度对干制过程中无核白葡萄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细胞化学定位的影响及其与褐变的关系。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快速和缓慢脱水过程中的无核白葡萄细胞中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的精确定位观察及褐变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酚类物质主要分布于液泡中,多酚氧化酶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叶绿体膜、线粒体膜、液泡膜、细胞膜上。缓慢脱水质量损失40%时和快速脱水质量损失60%时,液泡膜破裂,区室化作用打破,酚类物质流出,与多酚氧化酶反应引起褐变,褐变指数上升,表明无核白葡萄褐变与细胞区室化作用相关。与缓慢脱水相比,快速脱水的无核白葡萄能更好的保持细胞完整性,降低褐变程度。研究结果为快速脱水技术在无核白葡萄干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干制速度 无核白葡萄 褐变 酚类物质 多酚氧化酶 细胞化学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藜芦碱对棉蚜防治效果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植物源农药藜芦碱对棉蚜的防治效果,为施用该农药防治棉蚜提供依据.[方法]以藜芦碱高、中、低3个剂量作为处理药剂,吡虫啉作为对照药剂,分别在药后1、3、7和14 d调查棉蚜虫口数,分析棉蚜防治效果.[结果]在药后1、3、7和14 d时,藜芦碱低剂量防效分别为44.05%、73.91%、81.20%和82.24%;藜芦碱中剂量防效分别为56.57%、76.08%、82.01%和82.24%;藜芦碱高剂量防效分别为65.69%、80.02%、85.53%和87.22%;吡虫啉防效分别为60.03%、72.40%、77.05%和76.44%.药后1 d时藜芦碱中等和高等剂量防效和吡虫啉相近,在药后3、7和14 d时藜芦碱低、中等和高剂量防效均好于吡虫啉.[结论]0.5%藜芦碱植物源农药持效期长,对棉蚜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使用量85 g/667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灌溉制度对膜下滴灌甜菜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制定新疆合理的甜菜膜下滴灌制度,设置3个灌水次数(8、9和10次)和2个灌水定额(45和60 mm)两因素全组合试验,于2016—2017年在新疆玛纳斯县农科院甜菜改良中心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灌水次数增加时甜菜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增加,含糖率降低,对甜菜的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无明显影响(P>0.05),甜菜叶绿素值随灌水次数与定额增加呈下降趋势;在灌水次数与定额交互作用下,灌水8次时由于土壤相对含水率低于50%,甜菜会减产;当灌水9次,灌水定额为45 mm时,增加15 mm灌水定额土壤相对含水率达50%以上,此时甜菜增产7.4%~7.7%,糖产增加9.4%~9.7%;而继续增加灌水次数时,会导致甜菜含糖率降低而降低糖产.因此针对新疆膜下滴灌甜菜以60 mm灌水定额灌水9次为宜,可获得高产与糖产,较传统新疆膜下滴灌甜菜制度节水10%.该研究对指导新疆膜下滴灌甜菜灌溉制度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灌溉 作物 土壤水分 甜菜产量 甜菜产糖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尿素对加工番茄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新型尿素品种对膜下滴灌加工番茄生物量、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选择合适的新型尿素品种和提高氮肥利用率及效益.[方法]2016~2017年连续两年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共设7个处理:不施氮肥、普通尿素(Urea)、聚能网尿素(P-Urea)、腐殖酸尿素(H-Urea)、含锌尿素(Zn-Urea)、控失尿素(LC-Urea)和普通尿素加锌(Urea+Zn).各处理的氮磷钾用量相同,除了控失尿素的氮全部基施外,其他尿素30%作基肥,70%后期随水滴施,磷钾锌肥全部基施.于加工番茄成熟期测定加工番茄生物量、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结果]与普通尿素相比,新型尿素的加工番茄产量增加了5.26%~11.37%、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了1.85%~19.26%,其中腐殖酸尿素比普通尿素显著增加了加工番茄的干物质量和产量,两年平均分别增加17.95%和10.31%.新型尿素显著增加加工番茄的氮素吸收量,与普通尿素相比,氮肥利用平均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腐殖酸尿素氮肥利用率提高了9.72个百分点.施用新型尿素增加加工番茄的效益,其中腐殖酸尿素收益最高,与普通尿素相比,增收2975元/hm~2.[结论]新型尿素中腐殖酸尿素是新疆加工番茄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增加效益的最有效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弱光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冠层温湿度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年在小麦拔节-成熟期用透光率为50%的白色尼龙网模拟遮阴环境,遮阴和自然光条件下分别设置450(M1)、525(M2)、600(M3)、675(M4)、750万株·hm-2(M5)5种种植密度,进行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观测对比冬小麦冠层空气温度、湿度以及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与自然光相比,遮阴处理下冬小麦冠层温度明显降低、中午高温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冠层湿度明显升高,中午冠层湿度低谷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籽粒灌浆速率降低;遮阴显著降低了冬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重及千粒重.遮阴条件下,可以通过适当降低种植密度,改善冠层温湿度,提高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获得高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秸秆自然腐解过程中细菌菌群多样性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棉秸秆在自然腐解过程中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获得与棉秸秆腐解有关的优势细菌菌属,为秸秆腐熟菌剂的制备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棉秸秆自然腐解过程、不同时间样品中的细菌16S rDNA基因的V4区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测序结果.[结果]测序共得到354 067条有效序列,2 111条OTU序列,腐解初期有268个菌属,中期有300个菌属,末期有325个菌属.菌群α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随着腐解时间的延长,7 d以后菌群多样性增加,与起始时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7~28 d菌群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在整个堆制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优势菌属包括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橄榄球菌属(Olivibacter)、假黄单胞菌属(Pseudoxanthomonas)、德沃斯氏菌属(Devosia)、根瘤菌属(Rhizobium).[结论]棉秸秆自然腐解过程中,在7 d时细菌群落多样性在属水平上与腐解起始阶段差异显著(P<0.05),随着腐解时间延长,菌落多样性趋于一致;在整个腐熟过程中始终存在五个优势属,功能预测为降解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类物质以及提供氮素营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灵敏度热电偶在托里阿魏叶片的蒸腾流和蒸腾降温测定中的应用
《生态学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尝试将高灵敏度热电偶用于植物径流测定,特别是用于常规茎流计难以测定的托里阿魏(Ferula krylovii)叶片的蒸腾流和蒸腾降温的测定。采用高灵敏度热电偶记录并分析比较了茎流热信号和叶片及大气温度的温度信号。结果表明:托里阿魏的茎流可以用热信号峰值或热信号峰下面积的积分表示,且后者所表示的茎流速度变化灵敏度更高;以茎流代表的托里阿魏叶片的蒸腾作用随着光强和气温的升高一直在快速增加,直到光强和温度下降时才开始下降,没有表现出对蒸腾作用的调节现象,说明托里阿魏是一种高耗水植物;托里阿魏叶片通过高蒸腾作用降温使叶片的温度始终低于(最低低于大气温度6℃)或等于大气温度,有效防止了叶片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可能导致的高温伤害,但也伴随着水分的大量消耗;用高灵敏度热电偶能够测定植物茎流,而且能够测定用普通茎流计难以测定的植物,且费用很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花蝽在不同植物上的种群密度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2010-2016年通过人工栽培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33科152种植物上小花蝽复合种群发生动态.多年调查结果表明:除黄柴胡外,其余151种植物上均有小花蝽发生,但小花蝽的种群密度在不同调查年度的植物种类上差异较大.小花蝽种群发生密度最高的植物是蓝蓟,其次是芥菜、硫华菊、荞麦、紫花苜蓿、红麻、陆地棉等有大量蚜虫及开花周期较长的植物.本研究明确了农田生境中小花蝽发生密度较高的候选功能植物,为下一步利用植物多样性促进农田小花蝽种群的保育及控害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