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型尿素对膜下滴灌棉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新型尿素在棉花上的肥效及其氮肥利用率的差异,以选择合适的尿素类型,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效益。在2016-2017年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中,共设置了7个处理:不施氮肥(CK)、常规尿素(Urea)、聚能网尿素(P-Urea)、腐殖酸尿素(H-Urea)、含锌尿素(Zn-Urea)、控失尿素(LC-Urea)和常规尿素加锌(Urea+Zn)。各处理的氮磷钾用量相同,除了控失尿素全部基施外,其他类型尿素30%作基肥,70%后期随水滴施,磷钾肥全部基施。在棉花成熟期测定其生物量、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不同新型尿素处理后棉花产量和地上部干物质量显著增加,控失尿素增产效果最为明显;不同新型尿素显著增加棉花的氮素吸收量;与普通尿素相比,不同新型尿素氮肥利用率提高1.29~8. 29个百分点,控失尿素氮肥利用率最高。施用新型尿素增加棉花效益,其中控失尿素处理的效益最高。因此,新型尿素中的控失尿素是提高新疆滴灌棉田氮肥利用率和增加棉花效益的最有效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区无覆膜滴灌冬小麦土壤盐分时空演化特征
《干旱区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无覆膜滴灌技术在新疆干旱地区密植作物冬小麦上应用的可持续性,以奇台县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田间连续性定位监测试验。通过采集滴灌带中心到两侧0~80 cm不同深度段土壤样品,利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在应用滴灌技术8 a间,小麦地块土壤盐分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1)各土层土壤盐分符合对数正态分布,随滴灌年限增加,0~80 cm土层盐分含量逐渐降低。在应用滴灌技术8 a后,根区0~20 cm土层脱盐效果较为明显;在应用滴灌技术6 a后,表层0~60 cm的洗盐效果显著,盐分被淋洗至60 cm以下一定区域并积累。(2)随着滴灌年限增加,盐分由滴灌中心向两侧及深部土层迁移,应用滴灌技术8 a后,盐分逐渐向滴头下方60 cm以下、距滴头水平距离40 cm以外区域集聚。(3)随着滴灌年限的增加,小麦的产量逐渐上升。建议在目前的灌溉制度下,增加滴灌频率并减少单次灌水量。该研究可为规模化推广小麦无覆膜滴灌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冬小麦 无覆膜 滴灌年限 土壤盐分 干旱地区 奇台 新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基因组研究进展
《新疆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述国内外相关高质量番茄基因组研究进展,比较与分析第一、二、三代测序技术的研究成果,为番茄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的挖掘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查阅国内外相关官网、文献资料和现有研究前沿技术,整理汇总并进行对比,分析番茄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进展.[结果]栽培番茄S.lycopersicum Heinz 1706基因组利用一代和二代测序技术8年完成测序和组装.3个野生番茄基因组采用二代测序技术3年完成,三代测序技术缩短了测序时间,并且在二代测序技术的基础上提高了基因组的质量,提供了完整性高达96.46%的野生番茄品种潘那利的参考基因组.[结论]测序技术推动了番茄基因组研究,三代测序技术与一、二代技术相比,在测序速度、基因序列读长和准确性方面显著提高,也使基因组组装更加精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食葡萄SO_2气体精准熏蒸保鲜控制系统设计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鲜食葡萄商业化贮藏保鲜主要采用二氧化硫(SO_2)熏蒸方式处理,但保鲜产品释放SO_2不均匀,熏蒸杀菌不完全,易产生漂白斑点和药害积累等问题。为了精准控制熏蒸过程中SO_2浓度变化,减少SO_2在葡萄果实中的残留积累,该文采用SO_2气体浓度控制装置、熏蒸装置和气体回收装置相结合的形式,设计了一套SO_2熏蒸葡萄装置的控制设备,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有序控制下,通过组态王软件(Kingview 6.55)实现SO_2熏蒸浓度、熏蒸温、湿度及压力的实时监测。在对木纳格葡萄进行短时SO_2熏蒸处理的过程中,熏蒸系统能够精确控制SO_2浓度和压强,并使残留SO_2气体回收率达99%以上。熏蒸装置可以精准控制SO_2熏蒸浓度,当熏蒸浓度为3 000μL/L,时间为10 min,压强为0.05 MPa时,熏蒸装置能够有效抑制木纳格葡萄果梗褐变指数、果实腐烂率、失质量率、落粒率及漂白指数的增加,维持果实的硬度,保持了木纳格葡萄果实的品质,降低了果实中SO_2的残留,同时可进行SO_2残留气体回收,提升了熏蒸装置的使用安全性和鲜食葡萄的食用安全性,该研究结果可为鲜食葡萄储藏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硬肉杏新品种‘红艳’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艳’杏是以‘串枝红’杏为母本、‘金太阳’杏为父本人工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杏新品种。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质量72 g。果皮底色橙黄色,成熟时阳面着鲜红色,果面有茸毛,果皮中厚。果肉金黄色,肉质细、蜜,果肉硬,纤维少,汁液多,香气浓,味酸甜适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为14.6%,总糖含量7.76%,还原糖含量2.46%,总酸含量1.14%,维生素含量C 6.68 mg·100 g-1,品质风味优良。果核卵圆形,褐色,离核。郑州地区3月中旬开花,6月上旬果实成熟,11月中旬落叶。树势中等偏强,易成花,自花结实能力差,需配置授粉树,以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结果为主。早熟,丰产稳产,外形美观,耐贮运,适应性强,适合河南及周边平原、丘陵、山地等杏栽培区栽培和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地区栽培5种甜瓜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对新疆栽培甜瓜的品质进行分析及评价,分析比较新疆栽培的奎克拜热、辟山、风味8号、绿肉伽师瓜及金龙5个品种甜瓜的营养成分(糖类物质、矿物质、氨基酸及其有机酸含量)。结果表明,5个不同品种甜瓜基本营养成分含量差异显著。绿肉伽师瓜的水分、蛋白质含量最高,分别为148.66 g/100 g、1.36%。风味8号的水分、蛋白质含量最低,分别为73.65 g/100 g、0.80%。金龙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最高,分别为12.60%、8.40 g/100 g。奎克拜热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最低,分别为8.30%、5.60 g/100 g。风味8号总酸含量最高,为2.56 g/kg,金龙总酸含量最低,为0.68 g/kg;5个不同品种甜瓜中主要的糖类物质为果糖、葡萄糖和蔗糖,未检出麦芽糖。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差异显著;5个不同品种甜瓜钙、钾、镁、磷、钠、铁、锌、铜、锰含量差异显著,而硒含量差异不显著;5个不同品种甜瓜的氨基酸总和量差异显著,其含量为绿肉伽师瓜>金龙>辟山>奎克拜热>风味8号。在各品种甜瓜中除丙氨酸含量差异显著外,其余各氨基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5个不同品种甜瓜中未检出丁二酸和己二酸,主要的有机酸为柠檬酸,其次为苹果酸、酒石酸、富马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MebZIP7和MebZIP9基因的克隆及其转录活性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碱性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Basic leucine zipper,bZIP)家族在木薯块根发育和淀粉积累中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木薯bZIP基因家族2个成员MebZIP7和MebZIP9,系统分类比较发现它们为A亚族,属于ABF(ABA-response-element-binding factor)类基因,亚细胞定位试验发现它们具有核定位特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证明MebZIP7和MebZIP9在栽培品种块根和叶片中表达显著高于野生型,二者均受外源脱落酸(ABA)诱导,在块根中快速增加10.7和6.3倍,然后下降;叶片中均为4.5倍,时间滞后。进而对于其在大田条件下多个栽培品种和野生型不同发育时期块根及叶片中的表达进行分析,证明MebZIP9在栽培品种发育不同时期块根和叶片中的转录活性均显著高于野生型,且块根中更突出;MebZIP7在块根发育早中期高于野生型。说明ABF类基因参与木薯ABA信号通路且影响块根淀粉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遮阴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灌浆特性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遮阴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冬小麦拔节至成熟期遮阴50%(透光率为50%的遮阳网)和自然光2种光照条件下各设置5个种植密度:450(M1)、525(M2)、600(M3)、675(M4)和750万株/hm~2(M5),测定不同处理冬小麦灌浆特性及籽粒品质指标.结果表明:遮阴较自然光条件明显降低籽粒灌浆速率,但最大灌浆速率(V_m)出现的时间(t_m)有所提前,灌浆快增期持续的时间(Δt)缩短1.8~3.6 d;籽粒容重和出粉率的降幅分别为4.98%~6.69%和2.70%~6.39%;但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降落值和沉降值明显高于对照各处理,各指标升高幅度依次为:1.60%~12.50%、2.65%~19.03%、2.58%~7.91%和0.16%~11.44%.遮阴下冬小麦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延伸度、拉伸阻力及最大拉伸阻力均显著高于自然光照下,但面团吸水率、弱化度及拉伸比明显低于自然光照条件.遮光和自然光最高产量分别为M2处理5 250.26 kg/hm~2和M3处理9 190.07 kg/hm~2,与自然光相比,遮阴导致各密度平均产量降低45.43%,平均生物量降低28.45%,平均收获指数提高23.68%.综合考虑各项品质指标和籽粒产量,在50%遮阴条件下,密度为525万株/hm~2可供新疆南疆地区核桃小麦间作生产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配施氮素对陆地棉盛花期根系形态与构型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生物炭与氮素相互作用对陆地棉盛花期根系形态及构型的影响规律,设置处理N0(常规施氮,施氮量0. 3 t/hm~2)、N0+Bc1%(常规施氮+棉秆炭质量为耕层土质量1%)、Nl+Bc1%(低氮0. 21 t/hm~2+棉秆炭质量为耕层土质量1%)、Nl+Bc2%(低氮0. 21 t/hm~2+棉秆炭质量为耕层土质量2%)和N0+Bc4%(常规施氮+棉秆炭质量为耕层土质量4%),掘根法采集棉花盛花期0~10 cm和大于10 cm土层根系,基于广义加性模型分析土层深度(0~10 cm和大于10 cm)、生物炭施用方式(生物炭与氮素比例)单独以及交互作用对根系节间距和根长密度的影响,并利用冗余分析影响根长密度的因子。结果表明:N0+Bc1%细根平均根长与Nl+Bc2%没有显著差异(p>0. 05),但显著高于N0+Bc4%、Nl+Bc1%、N0(p <0. 05)。0~10 cm土层根系平均分枝角为83°17',深层土壤(大于10 cm)根系分枝角均显著变大,Nl+Bc2%根系分枝角最大,为101°48'。生物炭施用方式改变了棉花根系节间距(p <0. 001),与来水方向270°根系节间距变化最显著,其中N0+Bc4%平均根节长度为4 cm。生物炭施用方式(p <0. 02)和土层深度(p <0. 001)均改变了棉花根长密度。冗余分析表明:浅层细根和中等根分枝角、深层细根分枝角和极细根根长比例是影响根长密度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1%~2%的生物炭配施0. 21 t/hm~2氮主要改变了深层土壤(大于10 cm)陆地棉根系构型及形态,并且2%生物炭弥补了灰漠土氮素不足的负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肥减施与液体有机肥配施对棉花养分吸收、产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膜下滴灌条件下,氮磷减量与不同液体有机肥配施在棉花上肥效及其经济效益差异,选择合适的有机肥种类,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方法]试验设11个处理,(1)常规施肥(NP);(2)80%常规施肥(80%NP);(3)80%常规施肥+低量氨基酸有机肥(80%NP+LAA);(4)80%常规施肥+中量氨基酸有机肥(80%NP+MAA);(5)80%常规施肥+高量氨基酸有机肥(80%NP+HAA);(6)80%常规施肥+低量黄腐酸有机肥(80%NP+LFA);(7)80%常规施肥+中量黄腐酸有机肥(80%NP+MFA);(8)80%常规施肥+高量黄腐酸有机肥(80%NP+HFA);(9)80%常规施肥+低量沼液有机肥(80%NP+LBS);(10)80%常规施肥+中量沼液有机肥(80%NP+MBS);(11)80%常规施肥+高量沼液有机肥(80%NP+HBS).各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结果]80%常规施肥会显著降低棉花生物量和产量.80%常规施肥配施中量氨基酸、黄腐酸和沼液处理棉花生物量和产量最高;有机肥用量相同时,配施不同类型有机肥处理间棉花产量没有显著差异.(4)施用80%NP+MBS处理的棉花经济效益最高,比常规施肥处理高9.4%.[结论]选择80%NP+MBS是提高新疆棉花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效果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