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施用氮肥对太行山前平原区作物产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氮肥施用过量引起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问题,通过连续10年的氮肥定位试验,研究太行山前平原区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4-2014年间小麦、玉米平均产量与氮肥用量间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施氮量为246 kg/hm2时小麦获最高产量6 555kg/hm2。施氮量为159 kg/hm2时玉米获最高产量8 860 kg/hm2。氮肥用量与0~100,10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符合显著的线性相关。连续10年施用氮肥量最高的处理(小麦-玉米轮作周年施氮量为575 kg/hm2)0~100,100~200 c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达到449.05,580.63 kg/hm2。小麦、玉米最高产量时(周年施氮量为405 kg/hm2),0~100,10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为320.79,408.43 kg/hm2。每个轮作周年减少氮肥用量30%~44%,连续10年后0~100,10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降低28.56%~42.34%和29.66%~44.64%。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风险,提出太行山前平原中等肥力水平的地块,小麦-玉米轮作周年氮肥用量应控制在400 kg/hm2以下。适宜的氮肥用量既可保证作物产量又能明显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
关键词: 太行山前平原区 施氮量 冬小麦 夏玉米 硝态氮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家庄地区冬小麦适播期时空变化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气候变暖改变了作物的生长环境,冬季积温的增加使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期发生了改变,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最佳播期的变化就显得尤为必要。基于这个目的,本文利用石家庄地区9个气象站1963—2012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等分析方法,对该地区冬小麦适播期(冬前积温为495~570℃·d)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石家庄地区山区冬小麦的适播期后延了3~4 d,山前平原区后延了5~7 d;在近50 a的时间序列里,山前平原区冬小麦的适播期发生了突变过程,突变发生年出现在1995年左右,在2006年左右适播期后延趋势显著增强;该地区冬小麦适播期自北向南相差3~4 d。山区部分的冬小麦适播期随气候变暖的变化不明显,近50 a的变化趋势为-0.1~0.4 d·10a-1;山前平原变化趋势较大,增加趋势为0.4~1.3 d·10a-1。该研究对当地冬小麦可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石家庄 山区 山前平原区 冬小麦 气候变暖 适播期 冬前积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根系分泌物对枯草芽胞杆菌NCD-2生物膜形成和根际定殖的影响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棉花根系分泌物对生防枯草芽胞杆菌NCD-2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本研究首先比较了菌株NCD-2在不同棉花品种(冀棉11、中棉所41、中植棉2号、鲁棉29和海岛棉Pima90)根际的定殖能力。结果表明,菌株NCD-2在Pima90的根际定殖能力最强,播种35 d后在根际的群体数量达到7.63×105CFU·g-1根重;而在中植棉2号的根际定殖能力最弱,播种35 d后根际菌株NCD-2的群体数量为6.51×104CFU·g-1根重。通过再循环水培系统收集根系分泌物的方法获得了不同棉花品种的根系分泌物,测定了其对菌株NCD-2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岛棉Pima90的根系分泌物对该菌株生物膜形成的促进作用最强,而中植棉2号的根系分泌物对菌株NCD-2生物膜形成影响最弱。进一步分析了棉花根系分泌物中6种糖分和13种氨基酸对菌株NCD-2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葡聚糖和脯氨酸显著促进了该菌株的生物膜形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霜霉菌对仿生杀菌剂缬霉威的敏感基线及其抗性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葡萄霜霉菌对缬霉威的抗性风险评估进行了研究。采集尚未使用过缬霉威的105个葡萄霜霉菌株,建立其对缬霉威的敏感基线。葡萄霜霉菌对缬霉威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为0.04~0.60μg·mL~(-1),其敏感性频率符合正态分布,表明这105株葡萄霜霉菌对缬霉威均表现敏感。取其中10株敏感菌的孢子囊经紫外线(UV)诱导,获得4个缬霉威抗性突变体,突变频率为6.8×10~(-7)。将这10株葡萄霜霉菌孢子囊在叶片上进行缬霉威药剂驯化处理获得7个抗性突变体。11个抗性突变体的EC_(50)值为4.37~14.11μg·mL~(-1),抗性水平17.4~71.6。在未用药处理的健康葡萄叶片上继代培养10代后,这11个抗性突变体抗性水平保持在17.1~71.0。其中药剂驯化获得的7个抗性突变体和1个紫外诱导获得的抗性突变体的抗性水平均表现稳定遗传。但是,其余3个紫外诱导获得的抗性突变体抗性水平明显下降。与各亲本菌株进行比较,11个抗性突变体的潜育期、侵染率、病斑扩展速度和产孢能力都有显著不同。其中2个药剂驯化获得的抗性突变体和3个紫外诱导获得的抗性突变体表现潜育期变长,2个药剂驯化抗性突变体和1个紫外诱导抗性突变体表现侵染率下降。表明在一些情况下葡萄霜霉菌抗性突变体的潜伏期和侵染率会发生改变。药剂驯化获得的抗性突变体产孢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但与抗性突变与否无关。缬霉威与嘧菌醋、甲霜灵、烯酰吗啉和霜脲氰之间无交互抗药性。推测:葡萄霜霉菌对缬霉威为中到高等抗性风险,今后应定期对葡萄霜霉菌对缬霉威的抗性发生动态进行监测。
关键词: 葡萄霜霉菌 缬霉威 抗性突变体 生物学性状 抗性风险 交互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肥耦合对黄冠梨叶片光合效能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6年生黄冠梨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水肥处理对黄冠梨叶片光合效能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最佳的水肥耦合方式。结果表明:水分是影响水肥耦合效能的主导因子,半量水和倍量水处理对梨树叶片光合效率及果实品质均有不利影响,无水条件下施肥不良影响最大;在不同水肥耦合方式中,常量水+半量肥处理(NH)表现最佳,叶片净光合速率、果实可溶性固形物以及可滴定酸含量最高,分别为13.4μmol·m-2·s-1、13.70%和0.111%,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多数处理,而果实硬度则与其它处理并无显著差异;因此,从经济用肥以及提高果实品质的角度考虑,在对梨树追肥时,推荐采用常量水+半量肥(NH)的水肥耦合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免耕直播对夏谷产量及土壤水、肥含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2013年在河北衡水研究了免耕对夏谷生长发育和产量以及土壤养分、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对夏谷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产量较传统旋耕提高7.90%。相对于常规栽培,免耕0~150 cm土壤含水量提高6.71%,其中在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13.40%,具有明显的保水效果;免耕在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0~40 cm土层的碱解氮平均含量分别比常规低2.76%,4.72%,4.00%;速效磷平均含量分别较常规高34.22%,31.78%,40.77%;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比常规低12.90%,9.53%,6.12%;有机质含量分别较常规高3.26%,4.98%,6.16%。免耕0~100 cm土壤NO-3-N含量在拔节期和成熟期分别比常规高55.15%,70.33%,在灌浆期则低于常规22.8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真菌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趋化性的影响及其引诱物质的初步分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病原线虫。为筛选对该线虫具有高效引诱活性的物质,本研究利用水琼脂平板法测试了不同真菌及其培养滤液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线虫对不同测试真菌趋性不同,其中对灰葡萄孢的趋性最强。在处理36 h后灰葡萄孢菌饼对线虫诱集率达到15%,其培养滤液对线虫的诱集率为8%,显著高于相应的禾谷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处理与对照。灰葡萄孢对线虫的引诱作用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处理96 h后灰葡萄孢菌片诱集到的线虫数为78头,引诱率为26%。经80℃加热120 min后灰葡萄孢菌饼对线虫的引诱能力未显著降低,说明灰葡萄孢中对线虫具诱引活性的物质对热稳定。灰葡萄孢正丁醇和乙醇提取物对线虫诱集率分别为11.6%和11.0%,显著高于石油醚提取物和甲醇对照。本研究可为开发马铃薯腐烂茎线虫防治新策略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北旱地覆膜对春甘薯田土壤温度和水分的效应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华北地区春甘薯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地膜覆盖对其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覆膜处理0~25 cm土层平均增温1.64~3.33℃,地积温增加194.8℃,生育期延长8.2 d。覆膜处理自栽秧到栽后35 d的保水与增温效应促进了春甘薯生长,其水分利用率(WUE)较裸地提高104.3%。但在雨季来临前的干旱期,土壤因快速蒸散而失水,供水土层深达100 cm,水分胁迫覆膜和裸地处理WUE较前期分别降低63%、27%,产生奢侈耗水现象。进入雨季后,各处理土体先后复水,并产生过饱渗漏;覆膜不利降水蒸发,同时会降低土壤气体交换,使春甘薯WUE、产量降低3.8%、1.78%,所以在汛期覆膜不利于春甘薯生长发育,会造成减产。
关键词: 华北地区 覆膜 土壤水分 春甘薯 土壤温度 产量 水分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咸水造墒条件下蕾期淹水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节水灌溉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索棉花蕾期涝盐胁迫下的响应特征,采用筒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矿化度咸水造墒条件下蕾期淹水对棉花生长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造墒水矿化度大于2g/L后,棉花的出苗率、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干物质质量显著降低;与正常处理相比,蕾期淹水处理的棉花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株高、干物质质量和成铃数降低,茎粗增加;蕾期淹水进一步加重了盐分胁迫下棉花株高和叶面积的生长,但造墒水矿化度大于2g/L的淹水处理在排出淹水后40d出现了2次生长。综上所述,涝盐胁迫对蕾期棉花生长的抑制表现出叠加效应,盐分胁迫程度相对较高的处理在排出淹水后棉花表现出生长补偿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