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340条记录
30%咪鲜胺·嘧菌酯微乳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农药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30%咪鲜胺·嘧菌酯微乳剂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C_(18)反相色谱柱,紫外检测器,以甲醇-乙腈-水(体积比33:42:25)为流动相,对试样中咪鲜胺和嘧菌酯进行分离和定量检测。[结果]咪鲜胺和嘧菌酯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0和0.999 8,方法标准偏差为0.12和0.018。变异系数分别为0.43%和0.8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和100.5%。[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有效地分离了样品中的咪鲜胺和嘧菌酯,而且精密度和准确度高,线性关系好。

关键词: 咪鲜胺 嘧菌酯 高效液相色谱 微乳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对滨海盐碱地棉苗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

棉花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秸秆还田对滨海重度盐碱地棉苗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设置增施有机肥、播前秸秆还田、冬前秸秆还田3个处理,测定了棉花苗期3个层次土壤含盐量、水分和容重,棉花叶片光合参数、叶片SPAD值以及干物质积累和棉花产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的处理各个土层含盐量和容重明显降低,棉苗叶片LAI和SPAD明显增大,光合能力提高,干物质积累量、根冠比以及棉花产量明显增加。其中,冬前秸秆还田各土层含盐量低于2.00 g·kg-1,容重保持在1.15~1.40 g·cm-3,叶片SPAD值高于40.0,LAI提高65.5%,光合性能系数增高23.4%~92.8%,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降低12.2%,干物质积累总量增大46.3%,根冠比提高56.5%,产量提高36.2%。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前秸秆还田更有利于滨海盐碱地改良及棉苗的正常生长。

关键词: 棉花 滨海盐碱地 秸秆还田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散液-液微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茶叶中的痕量铅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分散液-液微萃取(DLLME)分离富集茶叶中的铅,并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的新方法,以8-羟基喹啉(8-HQ)为配位剂、四氯化碳为萃取剂、丙酮为分散剂,详细考察了pH值、8-HQ用量、萃取剂体积、萃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铅离子在0.2~10.0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045μg/L,对1.0μg/L和5.0μg/L铅标准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72%和3.25%。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市场销售的7种茶叶样品(16个)中铅的检测,12.5%的茶叶样品铅含量大于国标5.0mg/kg。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可作为茶叶中铅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 分散液-液微萃取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预富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优化及抗逆基因AtNHX5的转化研究

大豆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河北省优良大豆品种冀豆15、五星2号和NF-58的子叶节为受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探讨了影响农杆菌侵染后子叶节不定芽诱导的因素。结果表明:以萌发6 d、4℃处理24 h的子叶节为外植体,农杆菌侵染后经超声波处理30 s、共培养基中添加20 mg·L-1硝酸银,能够提高子叶节丛生芽诱导率,转化植株经草铵膦筛选以及PCR检测,T0代转化率达0.97%。利用该体系对大豆品种五星2号进行At NHX5基因的遗传转化,获得3株T0代RT-PCR检测阳性植株,且2-1号T1代阳性植株检测具有一定耐盐性,初步证明获得了转At NHX5基因的大豆新材料。

关键词: 大豆 子叶节 At NHX5基因 遗传转化 除草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配方施肥对板蓝根生理生化指标及生长指标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大青叶中可溶性糖含量,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大青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氮蓝四唑光还原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愈创木酚法测定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采用L9(34)正交表设计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配比对板蓝根生理生化指标及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A9为最佳施肥处理,即施肥比例为9∶1∶8,复合菌肥施用量为1 125 kg/hm2,N、P、K施用总量为450 kg/hm2。氮肥有利于提高板蓝根产量,化肥与有机肥合理配施更有利于板蓝根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 板蓝根 配方施肥 生理生化指标 生长指标 有机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种杀虫剂对甘薯蚁象的毒力测定

农药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对甘薯蚁象的高效药剂。[方法]采用浸虫、浸薯法,测试10种杀虫剂的毒力,并在盆栽试验中测定各药剂的杀虫效果和持效期。[结果]以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的触杀毒力最高;以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辛硫磷、毒死蜱的胃毒毒力最高。盆栽试验施药后2 d,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和高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植株的保护作用达到100%;施药后20 d,吡虫啉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各处理的防治持效期最长。[结论]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吡虫啉对植株具有较好保护效果,吡虫啉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植株保护作用的持效期最长。

关键词: 甘薯蚁象 杀虫剂 毒力 持效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新育成葡萄品种SSR指纹图谱的建立

果树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我国近年来新育成葡萄品种的指纹图谱,明确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了国内新育成的24个葡萄品种,采用6对国际通用的SSR荧光标记引物对其进行扩增,通过毛细管电泳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这6个标记不仅可以明确的区分每一个供试品种,而且能很好鉴定葡萄品种的倍性,同时这些标记也可以用于品种间亲缘关系的鉴定,区分不同亲本、不同种群及不同亚属的葡萄品种。【结论】该SSR指纹图谱的建立可以完善我国葡萄品种数据库,为品种鉴定、植物品种权保护及亲缘关系分析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葡萄 SSR标记 DNA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酶基因的全基因组定位及表达模式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黑色素合成酶基因St PKS、St3HNR、St4HNR、St SCD、St LAC1、St LAC2在基因组中的位置和基因结构,分析黑色素合成途径中6个合成酶基因在玉米大斑病菌侵染过程中从分生孢子萌发至穿透不同时期及菌丝生长时期的表达模式,明确6个基因与病菌发育和致病的关系。【方法】利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数据库,通过Blastp相似性搜索,鉴定6个基因在基因组中的定位,解析在基因组中的串联分布情况;收集玉米大斑病菌从分生孢子萌发到侵染的不同时期及菌丝生长时期的菌体材料,提取总RNA,以β-tubulin作为内参基因,根据黑色素合成6个关键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q RT-PCR技术检测基因的表达模式,对比病菌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基因组数据库中,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酶基因St PKS、St3HNR分别位于scaffold_12的正链和负链上,St4HNR、St LAC2位于scaffold_11的负链上,St SCD位于scaffold_1正链上,St LAC1位于scaffold_7正链上,且St PKS和St3HNR在基因组中串联分布在26.9 kb范围内;6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分生孢子诱导萌发到穿透过程的5个时期中呈上调-下调-上调或上调-下调-上调-下调两种模式;分生孢子时期,St LAC2表达量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差异极显著;菌丝生长时期,St3HNR、St SCD表达量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差异极显著。【结论】玉米大斑病菌6个黑色素合成酶基因中St PKS和St3HNR在基因组中位置邻近,串联在26.9 kb范围内;6个基因从分生孢子萌发至侵染的5个时期均有表达,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但各基因的表达模式相似,说明6个基因参与了玉米大斑病菌的侵染过程,在玉米大斑病菌的致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菌丝生长时期St3HNR和St SCD发挥的作用更明显,分生孢子时期St LAC2更活跃。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黑色素 合成酶基因 定位 表达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主要生产品种抗瘟性鉴定

中国植保导刊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温室苗期鉴定和大田成株期鉴定柑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各谷子产区267份主要生产品种的抗瘟性进行了鉴定。通过对两个生长期鉴定结果的综合评价,共筛选到抗瘟品种9份,占鉴定品种的3.37%;中抗品种33个,占鉴定品种的12.36%。未见高抗和免疫材料。同时,通过对不同地区生产品种抗性组成和各谷子产区主栽品种抗瘟性鉴定结果的比较分析,结合近几年各地谷瘟病发生情况,明确了抗瘟品种的缺乏是近几年谷瘟病在河北、河南、山东、吉林和黑龙江等地偏重发生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谷子 生产品种 谷瘟病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AlNHX1)大豆纯合系筛选及生理分析

大豆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转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Al NHX1)大豆纯合株系并验证其盐胁迫条件下生理反应,对转Al NHX1基因T3代材料进行了PCR筛选和RT-PCR鉴定,并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纯合系植株耐盐性、K+/Na+比值、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经PCR和RT-PCR鉴定,野生型植株没有出现目的条带,而转基因株系有相应的目的条带,表明Al NHX1基因已经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并正常转录。在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各株系成活率明显高于野生型对照,地上部干重和根部干重较野生型显著增加,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P<0.05)。此外,在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幼苗能维持根和叶中较高的K+/Na+比值,同时伴随着植株体内MDA和H2O2含量的下降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酶(POD)的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外源Al NHX1基因在大豆高代材料中超表达,提高了转基因大豆耐盐能力,可为进一步培育适应盐渍化土壤环境下生长的大豆新品种提供重要的种质资源。

关键词: 大豆(Giycine max L.) 钠氢逆向转运蛋白基因(AlNHX1) 转基因植株 耐盐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