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北省农户采用小麦玉米微喷灌节水技术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节水灌溉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河北省农户采用小麦玉米微喷灌的意愿,采用二项Logistic模型分析了河北省农户采用小麦玉米微喷灌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少数农户表示愿意采用小麦玉米微喷灌,微喷灌灌溉方便程度变量对农户采用小麦玉米微喷灌的意愿起到显著负相关作用,农户身份、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农业劳动力人数、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土地总面积,土地细碎分散程度、家庭有无在村级到县级部门任职对农户采用小麦玉米微喷灌的意愿起到非显著正相关作用。微喷灌灌溉方便程度是农户使用小麦玉米微喷灌意愿的最主要瓶颈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与接茬方式对夏玉米羧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为明确播期和接茬方式对夏玉米羧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同时为确定夏玉米与小麦的适宜接茬方式和播种期提供研究依据。2008,2009年进行了4个播期的夏玉米田间试验,6月1,6,11日为"三密一稀"种植的麦田中套种,6月16日为15 cm等行距小麦收获后平播,分别用S06-01、S06-06、S06-11、S06-16表示。生育期间测定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夏玉米基部第1~4叶的Ru BPCase和PEPCase活性增强,PEPC/Ru BPC比值减小。棒3叶PEPCase活性随生育进程呈单峰变化,播期早的叶片展开虽早,PEPCase活性高峰出现也早,但后期下降幅度也较大,以致不同处理棒3叶生育期间PEPCase活性的平均值差异并不显著。随播期推迟,棒3叶同叶位叶片光合势与叶源量有减小的趋势,玉米成穗数有增加趋势。千粒质量变化与灌浆期温度密切相关而与播期关系不大,最终产量以S06-16处理较高。处理间经济系数也以S06-16最高或较高,说明产量形成不仅与光合物质生产能力有关,还与光合物质有效转运相关。综上可见,夏玉米平播既保证与套种相同或较高的产量,又便于小麦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是较适宜的接茬方式。但为避开集中平播后的浇水高峰,在不早于小麦收获前9 d(6月6日以后)套播,可为夏收夏种期间的农事操作提供较为充足的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绿肥品种与播种方式对土壤养分和后茬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品种与播种方式对冬绿肥地上生物量、养分蓄积量、土壤养分和后茬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华北冬闲田推广种植冬绿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裂区设计,以二月兰、黑麦草、小黑麦3个冬绿肥品种为主处理,撒播和条播2种播种方式为副处理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从绿肥品种来看,黑麦草地上生物量和养分蓄积量均极显著高于二月兰和小黑麦;翻压后,小黑麦后茬土壤碱解氮含量极显著低于黑麦草和二月兰,黑麦草后茬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小黑麦,二月兰后茬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黑麦草;小黑麦后茬花生荚果产量显著低于黑麦草和二月兰。黑麦草后茬花生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最高,分别为23.13%,52.72%。从播种方式来看,条播绿肥地上生物量及养分蓄积量均高于撒播。条播小黑麦地上生物量、氮蓄积量显著高于撒播,磷及钾蓄积量极显著高于撒播。条播黑麦地上生物量、氮磷钾养分蓄积量均极显著高于撒播。翻压后,条播二月兰、黑麦草后茬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撒播。综合分析,华北花生冬闲田以开沟条播种植二月兰、黑麦草为宜。
农村社会治理的农民参与研究——以垃圾治理为例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农民参与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本力量,它直接影响社会治理的成败,良好的农民参与可以促进治理主体的自发性成长,是对农民价值主体的检验。利用在河北省100个村庄的调查数据以垃圾治理问题为切入点,剖析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农民参与问题。发现当前农民对治理主体认识存在偏差,村委会工作并未获得农民的广泛支持,农村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并未真正发挥有效作用,农民集体行动缺乏个体参与的有效支持。需要进一步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对集体行动的认同,提高农民参与率,推进农民组织化建设,构建农村社会治理的多元化资金筹集和使用机制。
关键词: 农村社会治理 农民参与 参与性治理 农村垃圾治理 治理主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球孢白僵菌HFW-05菌株在土壤中宿存研究初探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球孢白僵菌HFW-05菌株在土壤中的宿存情况,采用土壤拌菌法进行了初步探索。以初始土壤拌菌量1.0×107个孢子/m L浓度,连续观察60 d,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在土壤中宿存2个月内,成菌落数呈波动下降趋势,下降速度较慢,在释放的30~60 d,白僵菌处于平稳波动状态,成菌落数持续在106cfu/g,同时球孢白僵菌释放前后,对小菜蛾的毒力无显著差异,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亦无明显影响,不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富士’苹果Ca~(2+)/H~+反向转运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苹果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得了6个含全长编码序列的Ca2+/H+反向转运蛋白(Ca2+/H+antiporter,CAX)基因,分别命名为MdCAX1、MdCAX2、MdCAX3、MdCAX4、MdCAX5和MdCAX6。基因和蛋白结构特性分析结果显示:6个CAX在基因结构和蛋白特性等方面存在差异;MdCAXs隶属于I-A型和I-B 2个亚型,均含有N-端自我抑制区(N-terminal regulatory region,NRR)、CaD功能域、C-端功能域、C功能域和D功能域。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dCAX1在‘富士’苹果叶片中表达量表现为基部叶片>中部叶片>顶端叶片,在果皮和果肉中的表达量低于叶片;MdCAX2在果皮和果肉中表达量高于叶片;MdCAX3在叶片和果实中的表达模式与MdCAX1相似,但在叶片中的表达量低于MdCAX1;MdCAX4在各被检测样本中表达量无明显变化;MdCAX5和MdCAX6在果皮和果肉组织中的表达量随发育进程呈逐渐升高趋势。叶片中Ca2+含量在不同叶位叶片中差异显著,果皮和果肉中Ca2+含量随着果实发育均呈下降趋势。上述研究结果表明:6个MdCAXs基因在基因结构、蛋白特性以及表达模式上存在差异,MdCAX1和MdCAX3基因表达与‘富士’苹果叶片和果实Ca2+含量变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 苹果 Ca2+/H+反向转运蛋白 生物信息学分析 钙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繁育特性研究Ⅰ:天然异交率的测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芝麻良种繁育与种子生产的需要,为明确芝麻天然异交率(SOR),利用显/隐性单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一组是隐性单基因控制的有限生长习性(D)和闭蒴(C)为标记的性状组合,以正常(N)性状材料为异花粉源;一组是单花(M)/三花(T)性状组合,以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单花性状材料为异花粉源]为标记,对2010-2012年混合种植和条播2种模式下,5个不同种植区SOR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混合种植模式下SOR为5.13%~23.35%。不同种植区、不同年份、不同品种间均存在较大差异。SOR与异花粉源的距离有直接关系,随着种植行数的增多,SOR逐渐减少,不同种植区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约在距离异花粉源20~30行(8~12m)未检测到天然异交存在。提出400m空间距离加8~12m保护行的理论隔离方法可以满足芝麻良种繁育(纯度99.9%)的需求,为芝麻良种繁育和种子生产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遮荫对不同种植行向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效应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种植行向玉米对遮荫的反应,设置东西行向和南北行向2种种植方式对郑单958在12展叶(大喇叭口)-抽雄期前遮荫的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向下玉米对遮荫反应趋势一致,玉米的穗长、穗粗和行粒数降低,但东西行向处理秃尖长度高于南北行向;玉米遮荫期间发育的叶片比叶面积提高,抽雄吐丝时间延迟,灌浆速率下降,最终导致千粒质量下降,产量降低,但不同行向玉米以南北行向较东西行向对光照反应较为敏感,自然光照下南北行向产量高于东西行向,但遮荫后却显著低于东西行向,这主要源于遮荫后玉米正值发育阶段的叶片叶面积下降,比叶面积提高,用于籽粒产量提高的光合产物减少而影响了产量增加,因此,采用东西行向种植可减少由于光照强度降低造成玉米的大幅度减产,但在光照条件较好的地区采用南北行向种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