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南蕨类植物的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概述了近年来海南的蕨类分布新记录、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特征等研究成果,并探讨了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海南省香蕉枯萎菌nit突变体的筛选及鉴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07 CSCD
摘要:将23个有致病力的香蕉枯萎病菌海南菌株及属于1,4号生理小种菌株Foc-18,Foc-38分别在含氯酸盐的KPS培养基上培养,23个菌株共产生142个抗氯酸盐突变体,诱发获得98个不能利用硝酸盐的营养缺陷突变体。将获得的nit突变株作营养体亲和性配对试验,可将23个菌株分为4个亲和群,其中VCG1包括11个菌株,且全为海南分离的1号生理小种,VCG2则由10个海南4号小种菌株组成,广东1号小种Foc-18,4号小种Foc-38分别属于VCG3,VCG4。


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的再思考—兼解“李约瑟难题”
《科研管理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传统上,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制度创新依赖于技术创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技术创新依赖于制度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认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因而也就不能绝对地说谁是主导的,谁是从属的。其一:技术创新需要适宜的制度作为支撑。其二:制度创新受制于技术创新。此外,本文对“李约瑟难题”给出了一个新的答案。


镉胁迫对浮萍叶片光合功能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镉对浮萍的叶片的光合功能的影响,用1/5Hoagland营养液培养浮萍为研究材料,当叶片直径长到5mm左右时,在1/5Hoagland培养液内加入CdCl2使镉质量浓度分别为0、2、4、6、8、10mg·L-1进行镉胁迫,再培养2d后。分别测定叶绿素a荧光参数、叶片光合放氧速率、叶绿体ATP合酶的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和NO-3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叶绿体光系统Ⅱ(photosystemⅡ:PSⅡ)叶绿素a荧光参数最大光化学效率(maximal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photochemical quenching:qP),光系统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quantum efficiency of photosystem Ⅱ photochemistry:ФPSⅡ)都在下降,当使用浓度达4mg·L-1时,下降的数值和相比已达差异显著水平。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NPQ)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光合作用放氧速率、叶绿体ATP合酶活性、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都随着镉浓度增加而不断降低,镉浓度达4mg·L-1时,和对照相比已达差异显著水平,而NO-3的含量增加。说明浮萍受镉胁迫后产生了光抑制,不但降低了光合速率也对NO-3的还原产生抑制作用,导致NO3-在叶片内积累。
关键词: 浮萍 镉胁迫 叶绿素荧光参数 叶绿体ATP合酶 硝酸还原酶


海南槟榔园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07
摘要:为了海南槟榔产业稳步健康的发展,针对槟榔生产现状和槟榔园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采集了大量的土壤和植株样品,采用常规分析的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海南槟榔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偏低(1.86%),全氮处于极度贫乏(0.0165%),碱解氮较丰富(103.0mg/kg);有效磷含量偏低(11.6mg/kg),有效钾处于中等水平(73.9mg/kg),Na+和Cl-含量丰富(平均分别为323.3mg/kg;72.7mg/kg)。槟榔叶片含有较高的Na。海南槟榔生产管理极为粗放,土壤水土流失严重,槟榔园土壤肥力整体水平低下,导致槟榔产量难于提高。


海南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摘要: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海南岛蕨类植物有56科、140属、438种,其中有8个优势科.对海南岛蕨类植物科属种的区系地理成分进行分析得知,海南岛蕨类植物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科的97.5%、属的92.5%、种的83.6%为热带分布类型.对海南岛蕨类植物的生态类型进行分析,它们分属于5个生态分布类型.并根据其用途,把海南蕨类植物分为观赏蕨类、药用蕨类、食用蕨类、工业用蕨类、手工业用蕨类等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海南岛蕨类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几点建议,如加强基础研究、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宣传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