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太谷核不育小麦应用研究—两种轮回选择方案对小麦群体改良的效应
《西藏农业科技 》 1992
摘要:以显性雄性不育小麦为材料,采用改良半姊妹和混合轮回选择两种方案,对同一基础群体Co进行了四轮选择。结果表明,对主穗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主要产量性状,两种方案均有较显著的改良效果。遗传进展比较,改良半姊妹方案听取到的进展较大,但两方案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准。对降低群体植株高度,用改良半姊妹方案的效果极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肥料氮在塑膜覆盖生态系统中的循环
《华北农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塑膜覆盖生态系统中肥料氮的循环。结果表明,在覆盖及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的18.56%被第一季玉米所吸收,59.09%残留在土壤中。第二季小麦和第三季夏谷又分别回收秸秆氮4.0%和2.9%。玉米对硫酸铵氮的利用率为38.4%,其中15.8%分布在茎叶和根茬中,参与养分再循环,但氮素损失大,接近施肥量的50%。残留在土壤中的秸秆氨3.4%存在于未分解的秸秆中,3.5%移动到土壤下层(30~50cm),45.8%与土壤矿物结合。化肥氮残留很少,大部分进入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中,而部分土壤氮被活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省主要麦区适宜推广的小麦良种
《山西农业科学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我省小麦面积1500万亩左右,有冬、春麦两大类型,分布在三大麦区:晋南中熟冬麦区(运城、临汾、晋城一部分),中部晚熟冬麦区(晋中、吕梁、太原、长治、忻州一部分),北部春麦区(雁北、朔州、忻州一部分),另有新近开发的高寒麦区。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品种丝黑穗病抗性鉴定简报
《作物品种资源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70年代初,我国应用以3197A为抗源的高粱杂交种后,高粱产区的丝黑穗病情得到缓解,但几年后发病率又有回升,且发展很快。到80年代初,由于新抗源ATX622的引进及其杂交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再次控制了丝黑穗病的发生。因此,利用抗源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从我国丰富的高粱品种资源中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粮棉两熟促早栽培技术研究
《中国棉花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在山西发展粮棉两熟,从技术上必须解决棉花晚熟、操作难和倒茬难的问题。我们试图在原有种植技术基础上,通过筛选适合两熟栽培的品种,研究解决棉花促早熟高产技术,使小麦稳定在4500公斤/公顷(300公斤/亩),棉花达到1125公斤/公顷(75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草粉发酵喂羊技术
《山西农业科学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由于天旱少雨,青干草不易晒制,收草季节常常量少而价高,给冬春季节依靠干草舍饲的羊群带来许多困难和较高的饲草费用。为保证羊群在枯草季节的正常圈养,节约开支,我们从1989年冬季开始,连续3年用发酵的作物秸秆(玉米秆)加草粉代替青干草喂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制作方法 1.1 原料凡不含有毒物质的农作物秸秆及其副产品如玉米秆(芯)、高粱秆、谷草、花生皮(秸)、向日葵饼、各种豆秸(皮)、苜蓿、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