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有效措施分析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09
摘要:根据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提出了通过提高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来提高影响因子。具体的有效措施为争取优质稿源,提高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强化审稿功能;缩短出版周期;在保证学术质量基础上增加刊稿量;强化英文摘要;加入各种数据库,并实行OA出版模式;加强宣传、交流;提高编辑素质;提高规范化水平;优质稿件优先发表以及对被引频次高的优秀论文作者给予奖励等。


直播水稻高产栽培的基本模式及杂草防除关键技术
《杂草科学 》 2009
摘要:水稻直播栽培具有省工、省力、省秧田,生育期短,高产高效等优点,适合大规模种植。水稻直播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有:(1)品种选择。应选择苗期耐寒性好、前期早生快发、分蘖力适中、抗病力强、植株较矮、抗倒力强的早熟或中熟品种。(2)整地播种。直播稻对整地质量要求较高,要做到早翻耕。田面整平,开好"三沟",做到横沟、竖沟、围沟"三沟"相通。(3)播后管理。直播水稻播种后的水浆管理是关键。要求做到田面不积水,保持湿润。如遇干旱要勤灌"跑马水"。巧施分蘖肥,并注意整个生育期间的病虫害防治。(4)杂草防除。直播水稻的除草是影响最终产量的关键因子,根据直播稻田杂草的发生特点,应采取"一封二杀三补"的化学防除为主要手段,辅助以农业措施,实施前期药除,中期水控,后期补救的综合防除策略。


海盐胁迫对海滨雀稗生长及植株体内阳离子含量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0、6.8、13.6、20.4、27.2和34g/L的海盐同1/2 Hoagland营养液混合用作灌溉处理,研究海盐胁迫对海滨雀稗Paspalum vaginatum生长及植株体内Na+、K+、Ca+、Mg+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滨雀稗生长受海盐处理抑制,其抑制程度随海盐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加大。茎和叶中Na+含量随海盐质量浓度增高而升高,在海盐质量浓度34g/L时,分别为23.35和22.27mg/g;根中Na+含量在海盐质量浓度为6.8g/L时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和6.8g/L的处理。叶中K+含量不随海盐胁迫而变化,维持在25mg/g左右;茎中K+含量随海盐质量浓度增加逐渐降低,根的K+含量在20.4g/L达到最大值6.4mg/g,在34g/L时反而降低,但高于对照。海滨雀稗耐盐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叶片中K+含量稳定。


甘薯近缘野生种的抗病性鉴定与新型种间杂种的获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发掘甘薯近缘种抗茎线虫病、病毒病基因资源,改良栽培种抗性,拓宽甘薯遗传基础,本文利用田间自然病圃对30份甘薯近缘野生种进行抗茎线虫病鉴定,利用硝化纤维素膜-酶联免疫(NCM-ELISA)对20份野生种进行了抗病毒病筛选。以筛选到的抗性材料为父本、栽培种徐薯18为母本,采用生长调节剂处理方法进行种间杂交,结果得到8份高抗、10份抗茎线虫病野生种,5份高抗、8份抗病毒病材料;获得4个新型种间杂种。经过染色体计数和ISSR分子标记鉴定,证实了所得杂种的真实性。表明甘薯近缘野生材料中存在着栽培种所需要的抗性基因,通过有性杂交手段可以获得含野生种染色体组的种间杂种新类型,为渐渗野生抗性基因起到"桥梁"作用。


水稻武育粳3号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的成熟胚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本培养基、蔗糖浓度、2,4-D浓度以及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8+30g/L蔗糖+10g/L琼脂+5g/L山梨醇+2mg/L2,4-D+0.5mg/L6-BA+0.5mg/LKT+2mg/LABA,最高出愈率为87.5%,多种激素配合使用比单一使用效果好;植株分化培养基为:MS+30g/L蔗糖+8g/L琼脂+0.5mg/L2,4-D+1mg/L6-BA+1g/L活性炭,植株分化率可以达到38%。


斑痣悬茧蜂和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的互作及氟啶脲对寄生蜂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不同生物防治资源协同控制害虫的可行性,研究了斑痣悬茧蜂和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INPV)联合作用于斜纹夜蛾时两者的相互影响,以及昆虫生长调节剂氟啶脲对斑痣悬茧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INPV浓度为10~6PIB/ml、10~7PIB/ml和10~8PIB/ml 3个浓度下,无论是病毒和寄生蜂—同处理,还是先寄生蜂处理1d后再病毒处理,斑痣悬茧蜂对SINPV的侵染力和侵染速度均无显著影响。联合处理时病毒对寄生蜂也无不良影响,蜂后代结茧数与对照无差异,仅缩短了先寄生蜂后10~6 PIB/ml SlNPV处理组寄生蜂从卵到茧的发育历期。从氟啶脲对斑痣悬茧蜂的影响来看,寄生蜂寄生经1.25 mg/L氟啶脲处理后的甜菜夜蛾,其后代发育历期和结茧均未受影响,仅羽化受影响。寄生蜂成虫直接经10 mg/L、20 mg/L和40 mg/L(田间推荐剂量)氟啶脲处理后,均对后代结茧和发育历期等无显著影响。表明斑痣悬茧蜂可较安全地与一定浓度范围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或氟啶脲联合用于夜蛾类害虫的控制。
关键词: 斑痣悬茧蜂 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 氟啶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