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澧县王家厂水库生态因子的灰关联分析
《水生态学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方法,以空间理论数学为基础,依规范性、偶对称性、整体性和接近性原则,计算并分析了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澧县王家厂水库13个生态因子(透明度、水深、水温、溶解氧、酸碱度、电导率、氨氮、硝酸盐氮、总磷、总氮、氮磷比、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关联度,南河关联序结果为:氮磷比>总氮>硝酸氮>氨氮>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溶解氧>酸碱度>总磷>水温>电导率>透明度>水深;北河:氮磷比>总氮>总磷>硝酸氮>浮游动物>水温>水深>酸碱度>溶氧>透明度>浮游植物>电导率>氨氮。分析表明,氮磷比、总氮和总磷是水库水体的优势影响因子。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除个别样点超出Ⅲ类水标准外,其余均在Ⅲ类范围内;说明王家厂水库在放养鱼类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人工能量投入,可以达到既增加水体生物的多样性,又提高水体生产力,实现水生态保护的目的。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海水中磺胺类药物残留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建立了海水中5种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样品经OasisHLB固相柱萃取,磺胺类药物与干扰物分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紫外检测器检测。以乙腈(pH≈3)∶水(pH≈3)=20∶80作为流动相,于270nm波长处对5种磺胺类药物进行同时检测。结果表明,5种药物在0.05~5.00mg/L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关系,两个添加浓度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75%~92%,相对标准偏差皆小于10%。该方法海水中最低检出浓度为:磺胺嘧啶(SD)20ng/L、磺胺甲基嘧啶(SM1)20ng/L、磺胺二甲基嘧啶(SM2)20ng/L、磺胺甲基异恶唑(SMZ)30ng/L、磺胺喹恶啉(SQ)40ng/L。


太湖南泉水域水体及水华蓝藻中常量元素Ca Na Mg K和Al的特征和变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以微囊藻为优势种的太湖蓝藻水华持续暴发,已经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研究了2009年太湖南泉水域蓝藻发生过程中藻类群落组成的变化,并同步研究了蓝藻体内及其水环境中常量元素Ca、Na、Mg、K和Al元素浓度的周年变化,分析了三者之间可能的相关性。研究显示,太湖蓝藻发生时间为6—10月,期间水温保持在20℃以上,pH值在水华发生后期可升高至9.8;水体中元素浓度依次为Na>Ca>Mg>K>Al,而水华蓝藻中元素浓度依次为Ca>K>Mg>Na>Al;藻体对水体环境中元素的富集系数大小依次为Al>K>Mg>Ca>Na。研究结果既为选择最佳物理除藻时期来有效降低湖泊中常量元素的负荷量,从而进行水华控制提供了支撑,也为今后将富含元素的水华蓝藻作为"生物矿源"加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银鱼的胚胎发育及仔鱼习性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ixera Penguin 600CL数码照像机对大银鱼ProtosaIartx hyalocranius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及仔鱼的开口饵料、仔鱼养殖过程中的摄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银鱼受精卵在4~9℃下孵化全程约需852 h,胚胎发育经历了9个生理阶段共30个发育期;出膜后仔鱼平均体长为4.76 mm,全长为4.86mm;出膜后约20 d卵黄完全吸收;平游期鱼苗平均体长为5.85 mm,全长为6.09 mm。在显微镜下对不投饵养殖条件下的仔鱼进行观察,发现仔鱼早期(10~20 d)以浮游植物为开口饵料,20~40 d时可主动摄取轮虫,仔鱼对轮虫壳及休眠卵无法消化。


毛里塔尼亚海域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分析
《现代渔业信息 》 2011
摘要:毛里塔尼亚海域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丰富,近年来年均渔获量在60~80万t左右,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在西北非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该海域作业渔船主要来自欧盟国家、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家以及毛里塔尼亚当地,渔获种类主要为竹筴鱼类、沙丁鱼及小沙丁鱼类等。我国自2006年开始在毛里塔尼亚海域进行大型拖网作业,2007~2010年年渔获量在1.2×104t~1.9×104t之间,取得了一定效益,但是也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对毛塔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缺乏了解;渔具及渔捞设备依赖于进口;渔船性能有待提高;渔获抛弃量较大及毛里塔尼亚入渔政策限制等。因此,开展对毛里塔尼亚海域中上层渔业资源的开发研究,可拓展我国大中型拖网船在毛里塔尼亚海域乃至整个西北非海域的作业渔场,有利于促进我国大中型拖网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