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南外来杂草——假臭草群落生态位特征研究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对海南儋州地区假臭草群落的调查,应用辛普森和香农指数测定了该地区不同生境类型的假臭草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并以各种杂草的重要值作为生态位计算的资源状态指标,应用Levins公式和Pianka公式计算分析了该地区假臭草群落各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1)林下假臭草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最低,其次为公路边和荒地。假臭草在公路边的优势度最大,说明其最容易入侵的生境是公路边。(2)假臭草的生态位宽度较大,而且与其他物种在生态位上都存在重叠,说明假臭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很容易与其他物种发生竞争。(3)假臭草群落中含羞草的生态位宽度也较大,表明含羞草在该群落中也具有较强的侵入性。


豇豆荚螟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分析
《农药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浸渍法和分光光度法进行了豇豆荚螟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群豇豆荚螟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从两院豇豆荚螟种群对阿维菌素的LC50抗性比值可以看出,定安和东方豇豆荚螟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分别提高3.5701倍和2.8650倍;羧酸酯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用阿维菌素18、9、4.5、3、0.225mg/kg处理豇豆荚螟后,各处理豇豆荚螟的羧酸酯酶活性均明显增强。上述结果表明,豇豆荚螟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降低主要是由于羧酸酯酶活性显著增强所致。


甘蔗转基因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07 CSCD
摘要:甘蔗转基因研究涉及的基因和转基因方法均较多,文章着重从转入BT、GNA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以提高甘蔗抗虫性;转入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和解毒基因提高甘蔗抗病性:转入bar和pat基因来抗以Basta和Buster为主要有效成份的除草剂;转入海藻糖合酶基因以提高甘蔗植株的抗旱性等几方面的转基因研究概述了甘蔗转基因抗性研究进展。转入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反向cDNA和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等的基因以抑制甘蔗植株中酸性转化酶活性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期望以此来提高甘蔗植株中蔗糖含量和改良蔗糖色泽的转基因研究,转入PFP-β基因以期增加甘蔗植株中蔗糖积累的转基因研究:转入编码不同蛋白的基因以期应用甘蔗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等的转基因研究等几个方面概述了甘蔗转基因研究进展,并对甘蔗转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前景提出了展望。


多聚酮的微生物合成及其多样性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通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聚酮多是由微生物产生的一大类天然产物,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多样性。很多聚酮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寄生虫、抗肿瘤等生物活性,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方面更多的天然产物聚酮被发现。另一方面对它们合成相关酶的作用机制研究也更加深入。主要对多聚酮的合成机制以及多聚酮合成类型的多样性展开论述。
关键词: 多聚酮 多聚酮合成酶(PKS) 天然产物

